越南北部,古称交趾(交州),又因大唐在此设立安南都护府而简称安南。 交州,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即成为华夏国土,此后一直到五代十国,华夏各朝代都在此设立郡县直接统治。 公元970年,安南丁部领称帝建立丁朝,标志着安南独立的开始,此后虽有反复,安南却还是脱离了中国直接统治。 如今,越南在南海经常搞事,如果安南依旧在我们手里,南海局势就简单多了。 为什么直接统治千年之久,华夏还是没能建立牢固的统治? 安南独立的地理因素 一个地区的地理形态对它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安南最终独立,地理因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整个越南国土,呈现南北狭长走向,东边是南海,西边是漫延千里的长山山脉,北部也是高山林立,属于半封闭的地理形态。 虽然,今天越南北部与云南和广西相连,以今天的眼光看,好像陆路交通不成问题,但是,千年之前云南和广西山区有大量未完全臣服的部落,陆路交通无法保证安全,直到明朝,中原朝廷才对广西土司实现了控制。 这就导致,从秦汉到隋唐,安南(交趾)一直属于华夏文明的飞地,华夏核心区域与交趾往来主要靠海运。 所以,唐初四杰,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王勃去探望在交趾当官的父亲也得坐海船,结果返程遭遇海上风浪,溺水而亡。 最初,因为航海技术不行,海洋航行必须紧靠海岸线,红河三角洲的首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加上三角洲肥沃的土地,这里吸引了大量躲避北方战乱的汉人移民。 当时,交州(河内)的繁华程度甚至超过广州。 但是,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大唐的海上丝绸之路不再需要像汉魏南北朝时期那样沿着海岸线行进,绕海南岛航线成熟后,北部湾偏离主航道,使得曾经南中国最重要的对外港口交州迅速衰败,安南战略地位一落千丈。 半封闭的环境,导致安南叛乱后,中央朝廷平叛较难。 气候因素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温度气候对历史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交趾地处热带,寒冷期有利于北方汉民南下开垦,而温暖期则过于炎热,古代医疗条件下无力抑制“瘴气”疾病蔓延,过于湿热的环境也不适合北方农耕技术推广。 魏晋南朝是寒冷期,历史上交州地区的第一次大开发、以及史料记载大量北方流民进入交州,都是在这个阶段。可以说正是这一次开发,使得北越成为汉文化主导的地区。 隋唐到北宋都是温暖期。唐太宗时,任命卢祖尚为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岭南瘴疠 ”为由拒绝去,唐太宗大怒,命斩于朝堂,可见当时北方人对岭南热带疾病的畏惧。 由于,唐朝对云南地区的南诏国政策失误,导致南诏坐大,南诏两次攻陷安南,对安南汉民进行了血腥屠杀,导致汉民数量锐减,华夏在安南的统治基础被动摇。 而唐朝到北宋时期又恰逢温暖时期,北方汉人自发移民很少,所以安南独立后,汉民的缺乏导致高层的汉人与土著逐渐融合,安南本土民族意识和民族语言逐渐形成,等到几百年后,朱棣再次征服安南,安南已经缺乏华夏统治基础了。 安南独立的重要历史事件 大唐南诏之乱 因为唐玄宗任用昏庸无能的杨国忠和鲜于仲通,最终逼反南诏国,大唐两次被南诏打得大败,使得南诏国成为西南小霸。 公元861年和863年,安南土著引南诏两次攻陷安南,杀死俘虏了超过十五万交州汉人,数千家交州本地汉人大族灭门,彻底改变了安南人口的构成,成为安南的历史转折点。 引入节度使制度 安南原本是正常州县制度,南诏入侵后,大唐开始重视安南,引入节度使制度,设立静海军。 自此之后,南诏再也无法威胁安南,静海军确实起到了保境安民的作用。 但是,大唐灭亡后,节度使的骄兵悍将,历经越南独立奠基人杨廷艺到矫公羡,再到吴权和丁部领,最终拥立丁部领称帝独立。 大唐在安南设置节度使,却导致了更糟的结果。 忽视安南的大宋 大宋建立,确定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这个南却未把安南包含在内。 军事能力极差的宋太宗,攻打辽国失败后,更想不起遥远的南方还有安南这个华夏故土。当时如果发起针对静海军割据的统一之战,胜算很大。 可惜,一直过了近百年,直到励精图治变法的宋神宗才想起要恢复安南故土,此时安南独立已久,根基牢固,大宋调集20万军队,却最终大败而回。 回光返照的大明安南统治 安南独立400年后,华夏迎来了一位文治武功卓越的雄主朱棣,又恰逢安南国内内乱,朱棣趁势征讨安南。 这时,广西的大小土司们已基本归顺大明,大明悍将张辅从陆路顺利攻占安南,设交趾布政使司,安南回归华夏一统。后续安南虽然叛乱不断,但张辅能力超群,两次出征安南,平定叛乱。 永乐年间“郡县交趾”的政策基本上还是成功的,大明在红河三角洲核心地带统治一直很稳固,不稳定的是南部的九真地区。 可惜朱棣的好儿孙明仁宗、明宣宗父子,全面否定永乐政策,特别是朱棣的好圣孙明宣宗,拒绝张辅再次出征安南的请求,宣布撤军,安南最终独立。 作为后人复盘,如果朱棣或者明宣宗能够有朱元璋的大度,像云南交给沐家镇守一样,把安南交给张辅家世代镇守,则安南稳了。 历史无法假设,安南这个从秦汉到隋唐,汉民族一千多年苦心征伐经营的领土,最终沦丧,令人扼腕叹息。 喜欢就转发和点赞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