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虎尊,虎为百兽之王,虎形凶猛,筋骨刚硬,练者难,成者尊,故取名“虎尊拳”。虎尊拳取猛虎凶猛为形象,拳势勇猛,劲力刚强,突出“以刚制刚,见力生力,见力破力,刚极化柔”,有短手近打,又有突窜远取。讲究底力与内功,练拳时常常“吞喉露齿,狮嘴麒麟目”,虎威慑人,还时不时地带有闭气催力及发声生劲助威,在步型上以“前三后七坐马为主,亦可根据实际技击动作的需要,由三七步,随时转化为四六步、七三步或六四步。这种步型的最大特点在于既稳重心,又善于移动与变化。在于型上多用“虎爪”和拳、掌,同时手法多变,手脚紧密配合,既擅长手法,又擅长腿法,练习时既主张箭不尽发,力不尽使,讲究守门户。又非常强调“劲达末梢”“出拳锤打铁,伸爪虎扑食,砍掌刀劈柴,插指凿入木”。在身法上,提倡“胸抵力,胸杀丹”,也就是说胸肋要稍提,以抵防外力,丹田要守,以蓄内气,以便达到“起肠吊肚劲力起”的目的。 【虎尊拳】三战拳 虎尊拳的底力与内功训练,首先来自“三箭(战)”练习,练习三箭之时,除讲究正确的步型、步法、手型、手法等动作规格之外,更考究脚的钳缩力的催发及力的吞吐,故有“功夫好出三箭姆”之说。只有练好底力才能稳住重心,克敌制胜,拳诀曰:“三点落地就生根,脚要钳缩力要催”就是这个道理。催力之目的在于固体,运丹田之气导引内劲,既经得起撞击,以护内脏,又在发力之时,将内劲爆发,激寸劲于梢节,即是内功。 内功经气导引又曰为气功,气源于丹田,以桩式意守丹田,以气导功,运气有“吞、吐”之气。有“养、承”之气与招势的“开、合、浮、沉”紧密配合,合则吞,开则吐、浮则养、沉则承,均兼有相随之意。形到气功到,功劲要求抵达末梢(即手指末端与最近接触对方之部位)有“出拳锤打铁,伸爪虎扑食,砍掌刀劈柴,点指凿入木”之称,尤其是讲究爪上的功夫。故有名师昭北击爪入木桩,盖爪碎牛骨之传记。 虎尊既是一种以刚制刚的硬拳,也讲究见力借力,见力化力,见力破力的柔法,两者切不可偏一。 在技击中“脚象石磨,手似车轮,脚步多移,手法多变,逢桥断桥,无桥造桥,开我生门,关彼死门,出技父子手,父子相随,逢空则补,买卖相连。” 在技手上讲究吞、吐、浮、沉四法,吞为收,吐为连,浮兼养,沉可承。所谓收则虚,克其力头,连则实,功其力尾;养则持,消其力;承则续,功其弱,相生相克,变化多端,出手真硬,化手又软,硬中有软,软中有硬,必要大硬,必要柔软,硬硬练到柔,柔软练到硬,以四两横破千斤直。 虎尊擅长手法,也精腿法。传说名师登光能一脚踢裂榕树皮,但对用腿一贯持慎重态度,正如掌诀所曰“起脚三分虚,无搭不起脚。”虎尊之所以在手法能够做到劲力突出,灵活多变,与步型步法的配合是分不开的。虎尊以“不丁不八阴阳步”(即三七步或曰三角步)为主,阴阳端正,落地生根,其不但底盘稳固,而且有利于步法灵活多变。功则进防则退,贴则离离则贴,如见败势脚步移,真可谓眼真手速脚步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