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本书,对教育决策者更有用丨《县中》

 东篱悦读 2024-09-19 发布于云南

这是一本震撼和缺憾都很明显的作品。

令人震撼的是,作者杨华非常直接甚至比较尖锐地指出了当下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上至国家政策层面,下至县域政府的操作,讲得都很透彻,给人强烈的“人间清醒”感觉。

缺憾之处在于,全书由作者历年文章汇集而成,很多内容显得重复,原本犀利的观点,重复播放N遍之后,反而减淡了冲击力。

但无论怎样,都不能不说,这是近年来所读过的教育类书籍中,最令人眼前一亮的一本。

教育越来越“卷”已是不争的事实。家长们想尽千方百计要让自己孩子往最好的学校挤,学校动辄把孩子在校时间精准安排到分秒并美其名曰“XX管理”,老师们和孩子们则如同工业时代流水线上的工人和产品,拼命加速再加速,丝毫没有喘息余地。

照理,如此拼命,教育质量该“大幅提升”才是,但令人意外的是,各地“县中衰弱”却成为极其突出的问题,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多年看不到'清北生’”“'重本率’直线下降”。

为什么会这样?作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超级中学”的“掐尖”招生行为。他狠狠撕下了一些“名校”的外衣:

“超级中学”之所以成为“超级中学”,经验不外乎两个。一是在全市或全省“掐尖”招生;二是将应试教育做到极致和极端。

当“尖子生”全部被“掐”走之后,县中的生源结构就不完整,诸多后果也随之而至:比尖子生稍弱一些的优等生失去参照,难以找到自己的差距和进步空间;学校无法取得标杆性的成绩(如600分以上人数),原本围绕尖子生制定的管理标准势必降低;教师无论怎样努力都教不出“成绩”从而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放弃。

如此,县域社会对县中的看法和态度慢慢就会发生改变,正如我们常常听到那样:“XX中学前几年成绩好呢,这几年么不对掉了,不能把娃娃送去,干废了!”

这便陷入了恶性循环:县中不仅招不到尖子生,甚至连优等生也会失去,“教育质量”进一步下滑,社会的评价更低,家长们“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往别处送……与之相反的另一个事实是,那些较为偏远的山区初级中学,由于生源流失不大,质量一直很稳定。群众们赞叹之余,免不了比较——“连山区中学都不如了!”

然后,便是市、县政府来“补救”。市级政府往往是竭力打造一所市级“超级中学”,来和域外“超级中学”或域内民办学校争夺优质生源;县级政府没法争夺生源,便把压力向下移——向初中和小学要教育质量。很明显,这样的补救,最终只会雪上加霜。

我们正在面对作者所描述的事实:近十几年来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凸显。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除了数量显著增多,还呈现低龄化、病理化趋势。

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当然是学习压力不断增大,“而根本原因在于县中衰弱带来的全民教育焦虑和县域应试教育极化

找到症结所在,解决之道也很明了,一言以蔽之:让县中能够保住优质生源。“县中兴则县域教育兴,如此才能保障县域教育的公平性,进而保证县域社会多数学生有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基础教育阶段,作者比较推崇的,除了“县中模式”,还有“乡校模式”,简单理解就是一个乡镇只有一所包含小学和初中的学校。

随着学生数持续减少,过去的“村小”甚至“片小”规模变得越来越小,当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学生人数过少时,不仅难以产生“规模效应”,更容易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也是作者对机械执行“均衡发展”、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分散于很多小规模学校,导致“楼起人去”现象突出颇有微词的原因所在。

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当年曾在一个山区乡中心学校工作,在整合教育资源方面,那位校长可谓眼光超前、手笔巨大:早在十多年前便提出“集中办学三步走”策略,先是把全乡五十多所学校(教学点)撤并至十个村每村只一所完小的规模,形成全乡“10+3(幼儿园、初级中学、成技校)”办学格局;条件成熟后,再把各村完小高年级全部集中到乡中心小学……如果不是后来工作变动,他接下去的思路很可能与书中的“乡校模式”不谋而合。

作者在书中说,“只有乡校才能代表乡村学校,乡村学生只有以乡校为载体参与县城教育竞争,才有出路和机会。”而我们当时的追求和目标,是“让100%的山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是让山区“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大人才”。

固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集中办学”带来的家长负担变重,孩子与家长亲情淡漠,寄宿制学校教师压力变大等问题不可避免,但面对越来越多的家庭以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的现状时,这何尝不是乡村孩子最好的出路所在?

书中有不少颠覆我们原有认知的观点。

比如对于“双减”政策,“制定教育政策的这些人是'有钱有闲’的人,或者他们是依据'有钱有闲’的人的教育需求来制定教育政策的。进一步来说,这意味着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存在忽略了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教育需求的问题。

比如对各级政府大力兴建“教育新城”的做法,直说这是极大的不公平,“为了城镇化发展、少数人接受优质教育而公然放弃多数人”“这波操作必然加快乡校的衰落,而乡校衰落的后果特别严重,会使得多数乡村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努力就注定了失败。

此外,校园欺凌、年轻女教师婚配困难、招考进城、普职分流、手机成瘾等诸多教育热点问题,在书中都有涉及。

在序言里,雷望红先生提到教育研究的方法,其中两个词语令人印象颇深,一个是“野蛮思考”,一个是“直白写作”,这本书便是极好的范例。

当重提课间休息15分钟都能成为热点,当11点后上厕所都是“重大违纪”的时候,那些能左右教育未来发展的人,是不是也需要这样一点点“野蛮”和“直白”?

2024.9.19

尺度很大,值得拥有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