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大彬,字少山,也称时彬、大彬,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的,紫砂陶艺大师,被誉为“千载一时”。 时大彬对紫砂壶艺最大的贡献是,重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成型方式,即“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技法。这种独特的成型技艺,奠定了宜兴紫砂发展的根基,直至今天仍然沿用。其作品在拍场也非常亮眼。 ![]() 作为紫砂界的“一哥”,时大彬在紫砂发展史上贡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400年间最负盛名的紫砂艺人,非时大彬莫属! ![]() “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曾在他的《紫砂陶史概论》中说:砂艺史上一致推荐的大家,当以时大彬为典范。 他的贡献在于: 对砂艺开创时期技艺法则的创造性革新,这是后辈从业者都应该为之歌功颂德的; 更重要的是,他为后世留下了惊世杰作,创紫砂艺术陶文化的先河。 时大彬——明代的紫砂宗师,被当代紫砂泰斗如此盛赞,这样的人物,介绍再深刻也不为过! ![]() “千载一时” 时大彬,是紫砂茗壶发展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人物,当时就被公认为“超越前古”的第一大家。 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写道:“明代良陶让一时”,所谓“一时”,就是指时大彬。 ![]() 手工技法鼻祖 时大彬初期制壶用木模成型,直到中晚期,领悟了供春做壶的成型法则后,开始完全用手工制作成型。 ![]() 这种手工制作即打身筒法与镶身筒法,以泥片成型法制成身筒,全靠手工拍打,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工艺与技术。 周容在《宜兴瓷壶记》记载“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 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斫木为模 ,时悟其法, 则又弃模。而所谓削竹如刃者,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 ,用木重首作椎 ,椎唯练土。” ![]() 大彬的这一创举,使紫砂技艺能够在众多技艺中独树一帜,是紫砂壶成型工艺中的最大变革,也是时大彬对紫砂壶艺的最大贡献。 ![]() 器型由大至小 时大彬处于紫砂工艺从简到精,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承前启后时期。 他前期做大壶,在娄东与陈继儒等著名文人交游后,受文人饮茶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改制小壶。 ![]() 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时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做大壶,后游娄东(上海松江),闻眉公(陈继儒)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做小壶。”时誉“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 ![]() 紫砂壶器型从大到小的变化,对于紫砂壶历史来说也是一次重要变革。 ![]() 首创调砂工艺 大彬将制瓷工艺中的“二元配”法,移植到紫砂制作中,首创调砂法。 ![]() 大彬常在紫砂泥料中杂以砂土,使砂壶闪现出浅色的细小颗粒,产生“砂粗、质古、肌理匀”的奇妙效果。 这种调砂工艺是时壶及其时代的一大特点,也是一种自然天成的装饰,鉴赏家称之为“银砂闪点”,赞其“珠粒隐现,更自夺目”。 ![]() 各大博物馆藏大彬款 时大彬紫砂壶一直是历史上众多茶人梦寐以求的名壶。 其存世量少,时大彬对作品的审核相当严格,稍微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会砸掉,这也是每一把大彬壶都那么精美的关键。 大彬到底留下了哪些传世的精品呢? ![]() ![]() ![]() 1984年在无锡甘露乡,明崇祯2年华师伊(涵莪)墓出土,他是明代有名的华老太师,华察的孙子。 ![]() 1987年7月,福建省漳浦县,盘驼乡通坑村,明万历38年,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墓出土。 ![]() 1987年5月,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陡坡村,明崇祯5年张光奎墓出土。 ![]() 1986年11月26日,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红星街,房产公司基建出土。 ![]() ![]() ![]() ![]() ![]() 壶底刻有“墨林堂大彬”五字楷书款。“墨林堂”是明代收藏家项子京的斋名,此壶是大彬专为藏家所制,故既有藏家斋号,又有作者的名款。 与印包方壶类似的还有一件龙凤印包壶: ![]() 大彬制另一种形式的高僧帽壶为: ![]() 壶底刻有“丛桂山馆大彬”六字,“丛桂山馆”是藏家的斋号。还有一把底款刻有“生莲居大彬”五字的僧帽壶,现存于上海友谊商店。 ![]() 刻楷书“大彬”二字, 另铃篆书阴文“天香阁”小方印,为藏壶者之铭记。 ![]() 部分大彬紫砂壶拍卖 ![]() 时大彬 菱瓣圆壶、扁圆壶![]() ![]() ▲明 时大彬制圈扭壶![]() ![]() ![]() ![]() ▲时大彬制紫砂壶![]() ![]() ▲明 时大彬款加彩描金凤纹紫砂壶![]() ![]() ▲时大彬款虚扁壶![]() ![]() ▲明万历 时大彬制紫砂醴泉壶![]() ![]() ▲明末 时大彬制 怀月壶成交价:345.00万 拍卖公司: 上海匡时(上海) 拍卖日期:2020-08-05 ▲时大彬款砂壶壶成交价:280.00万 拍卖公司: 英国皇室贵族(香港) 拍卖日期:2018-04-28 明代通用楷书款,大彬壶的刻款,早年多先书后刻,后可直接以刀代笔,刚劲有力。对于大彬落款的老壶,大家要注意辨别。 细数名家风流,一代紫砂大家,时大彬举足轻重,期待后续! |
|
来自: 培训班背包 > 《茶道 瓷器 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