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不要对兄弟姐妹家的后代太好|心理学解析:人际关系分层理论

 应t6lu09kstgqx 2024-09-20 发布于吉林
中国传统文化下集体观念的影响,家文化和宗族文化一直深入人心,血缘是联系家族成员之间的重要纽带,

图片

在这种独一无二的血脉的影响下,对于亲人对于兄弟姐妹家的后代,我们会发自本能的爱护与照顾
照料年幼的家庭成员,保持家族和谐,对于中国人来说,仿佛是一种镌刻进骨子里的责任与义务,但是这种责任与义务,似乎并不适用于当代亲戚之间的关系变化趋势。
现在的一个趋势是,兄弟姐妹间的走动似乎越来越小了,网上甚至出现了一种言论,“永远不要对兄弟姐妹家的后代太好,后果很可怕”。
很多人可能对此表示不解,我们来看一则咨询案例:
张女士就有过这样的遭遇,她的老公老徐有个姐姐,暂且叫A女士,最开始,A女士和家里人的关系还算融洽,A女士的孩子和张女士的孩子也常有往来,关系比较亲密。

张女士老公对自己的外甥也特别宠爱,时常买好吃的好玩的给他,从来不吝啬。
后来,A女士和家里老两口发生了矛盾,再加上A女士一直记恨父母小时候重男轻女,于是那次争吵之后,彻底不欢而散。
A女士的孩子也站在了自己母亲这边,同自己的外公外婆断了联系,都说两代人之间的仇恨不应该传递给孩子,老徐也从未要求自己的孩子和A女士的孩子保持距离
然而闹矛盾那年,当老徐还念着自己的外甥,想要关心一下他的时候,微信对话框里只剩一个红色的感叹号❗,老徐被删了,他愣愣地看着对话框,假装轻飘飘地说了句:“算了”。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对兄弟姐妹的后代太好,对自己反而是一种伤害,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图片
社交分层理论
首先是社交分层理论(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ory),该理论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出发,根据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程度的深浅和亲疏,将社交划分为3个层面:
亲密层(Intimate layer):身边的至亲至爱,一般指和自己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人,所形成的一个圈层,这个圈层的特点就是无功利性社交
即发自内心的想要照顾好某位家人,从关系深浅的角度来看,这个圈层囊括的是与自己链接程度最深的人,除了直系血缘关系以外,兄弟姐妹的孩子算不上亲密层

图片

人脉层(Networking layer):人脉层就和社交息息相关,社交本质上来说就是社会交换
在社会交换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拿自身的筹码(物质,金钱,地位)去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爱,服务)。
所以,各取所需就是这个圈层的特点之一,这层关系大都以利益交换为基础,相对来来说,较功利。
社交层(social layer):社交层其实就是最普通的关系的统称,比如买菜时结账的售货员,在商店遇到的老板,打车的出租车司机,这些在自己生活中相对来说,比边缘的关系

图片

这些人通常不会主动帮助你,也不会影响你,大部分时候就是随机出现的npc。不会对你产生利害影响,也不在意你
那么,兄弟姐妹的后代应该属于这三个圈层里面的哪一个呢
在过去,兄弟姐妹的后代能进亲密圈,早些年人们对家族关系极为看重,亲戚之间也是极尽所能地互相帮衬
而如今,兄弟姐妹的后代大都只是普通社交层,即便你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很好,但是你对他们的孩子再好,也未必能有所收获。
再加之当代年轻人开始就行“断亲”之事,对于亲戚,他们不会过度依赖,更不会过度在意,所以对他们太好,反而会破坏他们内心的平衡
图片
家庭资源分配理论
家庭资源分配理论(Theory of Family Resource Allocation)认为,
家庭里各个方面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因为资源有限,所以合理地分配资源成为了维系家庭平衡的关键之一。

图片

假使你对兄弟姐妹的孩子太好,那么你自己家的孩子必然会不由自主地和他们做比较,通过观察你对资源的分配,来判断你是否偏心,比如你给谁买的礼物更贵,比如你总是夸谁。
大部分时间,中国人的社交是委婉而谦虚的,在别人面前很少会夸自己的孩子,并且为了撑面子,也会给其他亲戚的孩子买昂贵的礼物,
而你的孩子因为时刻花你的钱,因此你似乎并不在意他的礼物是否称心如意,你将重点放在了兄弟姐妹的孩子身上。
这就涉及到了物质分配上的不对等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Four stage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论中,
孩童的思维模式往往比较刻板,单一,不具有纵向性因此,他们会认为你在这方面太偏心。

图片

从这个层面来看,对兄弟姐妹家的孩子太好,有可能会导致自家孩子的误会,如此一来吃力不讨好,或许在兄弟姐妹的孩子眼中,你只是一个对他们比较好的“外人”罢了。
将家庭当做一个系统来看,你会发现资源分配上的失衡,并不利于家庭后期持续有力的发展
图片
假性亲密关系
假性亲密关系》一书中指出,假性亲密关系是双方心理博弈的结果,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并和对方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假性亲密关系(Pseudo intimate relationship)指的是双方能接受亲密程度比较高的事,比如一起吃饭,看电影,旅游,但是心理层面却一直保持距离假亲密真距离就是这种关系的特点。
当你对兄弟姐妹的孩子太好时,也有可能出现这种假性亲密关系,因为大部分中国式社交都很表面,不愿意说真话,即使孩子看起来很开心,未必就是真的很喜欢,也有可能是出于礼貌对你的回应

图片

所以,你对他们再好也未必能走进他们的内心,再者你也不一定能精准地洞察他们真正的需求,
因此你对他们太好,可能会显得没有边界,当关系没有边界时,对有边界的那方来说会有无形的压力,你所谓的好与不好,并不一定能与之契合。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adler)说过这么一句话:人际关系是所有烦恼的根源,这句话可能太过绝对,
但是也有其可取之处,即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距离,适度参与社交和人际关系的维系,才能减少烦恼
在你眼里,兄弟姐妹的孩子不识好人心,在他们眼里你的好可能也是种“冒犯”,所以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保持合理距离,既不给自己增加无谓烦恼,也不给其他人伤害自己真心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