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顾名思义,是指肝脏内脂肪堆积过多的情况。根据脂肪堆积的程度,脂肪肝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一般来说,脂肪肝可以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脂肪肝,如果不加以控制,都可能会导致肝细胞损伤,进一步发展为脂肪性肝炎。 ![]() 脂肪性肝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肝脏疾病,它不仅有脂肪的堆积,还伴有肝细胞的炎症和坏死。如果炎症持续存在,肝脏会尝试自我修复,但这种修复过程可能会导致纤维组织的过度增生,形成肝纤维化。当肝纤维化逐渐扩展并影响到整个肝脏时,就会导致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种不可逆的肝脏疾病,脂肪肝演变成肝硬化后,走向肝癌的时间大约是5至10年,所以说,内脏脂肪过超十年以上的要当心了。 穴位埋线疗法在逆转脂肪肝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胃肠功能,改善代谢紊乱,帮助身体更有效地处理脂肪。其次,埋线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减少肝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此外,穴位埋线还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和血脂水平,从而减少脂肪在肝脏中的堆积。 ![]() 穴位埋线疗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和案例分析表明,穴位埋线疗法在治疗脂肪肝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例如,一项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研究发现,经过数个月的穴位埋线治疗后,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降低,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另一项研究则表明,穴位埋线结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脂肪肝患者的代谢状况,降低肝纤维化的风险。 取穴 三维配穴。 (1)脏腑背俞穴:膈俞、肾俞、肝俞、脾俞。 (2)任督二脉穴:气海、中脘。 (3)循经取穴:天枢、足三里。 操作要点 背部膈俞、脾俞、肝俞进针时,采用提捏进针法,应该针尖刺向脊柱侧,不可刺入太深,应斜刺,得气即止,肾俞可直刺。中脘、天枢等腹部穴位直刺。埋线时不宜太深,太冲植入线体时应该剪短约0.5cm,埋线后应避免剧烈活动。每周1次,连续5次为1个疗程。 穴位埋线结合强肝消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以健脾补肝益肾、祛痰化瘀行滞为治疗原则,取穴为梁门、天枢、气海、丰隆(双取)、脾俞、阴陵泉、肝俞、足三里、肾俞、血海。常规皮肤消毒,将2-0号线体穿进一次性埋线针内,将针头刺入穴位,提插得气后,缓缓退出针管,将线留在穴内,敷无菌棉球以胶布固定。治疗后3日内每日用碘伏消毒穴位针眼处1次。埋线治疗第1个月每周治疗1次,后2个月每半月治疗1次,3个月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服用强肝消脂饮,由党参、茯苓、山药、干姜、白术、赤芍、丹参、苍术、陈皮、厚朴、首乌、山楂、泽泻、益智仁、白芍、炙甘草组成,每日早晚餐后1h口服。 采用中脘、气海、天枢穴位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能调节脂质代谢紊乱,改善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症程度,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另外,刺激中脘穴可以调整患者异常的摄食行为,降低胃的最大容量,抑制食物摄入。治疗过程中,大多数患者食量减少,少量进食即出现胃部饱胀感,配合大肠的募穴天枢有健脾理气化痰、调畅三焦气道作用,天枢穴有活血祛瘀的功能,亦有双向调节肠蠕动功能,临床既用于治疗便秘又用于治疗便溏、腹泻,改善肠道的内环境,改变肠道吸收功能,改变“肠-肝”病理条件;补气要穴气海穴又称丹田,可以补充宗气,加强脏腑功能,脾虚、痰湿壅盛者用脾俞加强健脾、化痰湿作用。诸穴合用可共奏健脾行气、祛瘀化痰之功效,从而达到治疗脂肪肝的目的。总之,脂肪肝并不可怕,只要及时干预、积极治疗,是可以逆转的。穴位埋线疗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提供了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版权声明: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