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纬度“站位”,必吃透“三重信息系统”

 思明居士 2024-09-22 发布于河北

所谓站位,即站在哪个位置看问题。位置的高低,决定了视角和视野。

因此,所谓站位高,本质是从更有兼容度和更宏阔的视野去看问题,于是,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方法论的效用程度往往会更高。这样的个体,在任何时代,都将介入到时代的洪流之中,成为时代风潮的解释者。

而要获得更高的站位,就必须精准地介入到时代的“三重信息系统”中,即价值-信仰系统,认知-阐释系统,以及行动-策略系统。

这三个系统,从高到低,始终有着解读的偏差。这个偏差的程度,往往呈现的就是从超越性向世俗性效用转变的偏差。一如愿景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其实就是一种理想向实践的偏差过程。

于是,个体的解读越是能靠近正当性解读的,就越能介入到效用转变的主流路径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到有效的信息资源,就像蹭流量一样,实现有效依附。

01

价值-信仰系统,一如系统运转的底层逻辑,是确立宏观战略的。

这个系统的信息,往往是需要进一步解读的。因为,它只是一种宏观诉求,一种愿景,要获得清晰的解读,就必须进入到方法论层面。而方法论,则是进入到第二个系统所谓的认知-阐释层面。

而不同的个体,对同一种价值-信仰系统的认知和阐释,会因个体差异而差异。于是,真正要有效解读价值-信仰系统,或者说是系统运转的底层逻辑,就必须找到那个最具正当性的解读范本。

比如,提出的教育平权,就是一种愿景。这个愿景提出的背景是教育因各种因素影响,已经进入较大层面的不公平。但是,对教育平权要进入有效解读,就必须进入到如何达到平权的层面。

02

于是,以认知-阐释系统作底的方法论,就成为了个体与时代距离的最大分界线。

很多个体,可能接收到了底层逻辑层面的信息,但是,因认知-阐释能力的匮乏,那么,这种底层逻辑,也只能停留于静态的信息层面。静态信息,于效用而言无意义。

于是,方法论就显示出了其极其强大的入世色彩。个体只有到达了方法论层面,才算真正在践行入世了。

而对于系统而言,所谓的方法论,就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即确立核心资源,及其运转逻辑。

一切顶层设计必有目的,都是为达成价值-信仰系统,即,使系统的底层逻辑立起来,进入到框架层面,布局好要素流动路径。并且,框架一旦确立,路径一旦闭环,那么,这种顶层设计就具有了排他性。

任何具有排他性的顶层设计,就意味着,具有了正当性。只要正当性成立,那么,一切与之有偏差的解读,都将因偏差的程度,而呈现出与要素路径的偏差程度。

因此,站位不够高,实际上就是指没有进入到正当性解读路径中,于是,方法论就不配套了。比如要达到教育平权的顶层设计,站位不够高的,都惨败而归了。

03

最终,方法论一定会落地到行动-策略系统,而这个系统就必须面临环境变量的挑战。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方法论的确立,都不可能算尽环境变量,那么,一切行动-策略系统,就必须在环境变量的挤压下,不得不对方法论做出可能的修正。

而一切所谓的路径错误,往往就出现在对“修正”程度的把控上。或者说,只有当顶层设计做出修正,才能有行动-策略的改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滞后的。于是,这也成为许多站位在顶层设计层面的个体,不得不面临的命题。

能够有效解决这个命题的个体,往往是吃透了环境变量对系统的影响比重。影响比重越大,环境变量就越意味着某种趋势,某种可能的改变系统底层逻辑的力量。

或者说,也只有环境变量处在这些档口时,个体才能做出行动-策略的变更。

04

作为一种系统的信息生成、解读、践行模型,第一重信息系统,即生成信息底板,定好基调,是作为一种说服力机制而存在的。说服力越大,意味着,这种价值定位越具有普适性。

而作为信息的解读环节,即认知-阐释系统,是生产方法论的过程,就是为怎么做定好路径系统,我们称之为顶层设计。认知层级不同,设计的路径系统效用必然不同,一如人类的智慧,已经经历了几万年的迭代升级。

最后的行动-策略系统,是作为对顶层设计效用的检验模型而存在的。而这种检验的结果,最终都会在与环境变量的冲突中达成。

越不能应对环境变量的行动-策略系统,往往越有两种隐疾:一种是来自于顶层设计本身的狭隘;一种是对顶层设计解读的狭隘。

于是,高纬度的站位者,从来不会孤立地去看某一种系统,而是不断地从环境变量中读取到自身信息系统的偏执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