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草泻心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痤疮案

 昵称63003163 2024-09-24 发布于湖北

严某,女,32岁。初诊日期:2021年9月10日。

【主诉】:痤疮2年

【现病史】:2年前额头及鼻唇周围长痘,呈鲜红色,有的有脓点,医院皮肤科外治和内服药物治疗有所缓解。只要一吃辛辣食物就加重。

【刻下症】:额头成簇状痤疮,颜色暗红,唇周痤疮散在,有的鲜红,有的成脓。口轻溃疡,口干口苦,胃脘部胀满,打嗝,大便一日2次,不成形,心烦易怒,失眠。舌暗、红苔、黄白腻。

诊断】:痤疮上热下寒

【治疗】:甘草泻心汤合桂枝茯苓丸

【处方】

甘草20g、姜半夏15g、干姜15g、黄连5g、黄芩15g、党参15g、大枣12枚、桂枝15g、茯苓15g、赤芍15g、桃仁15g、牡丹皮15g、葛根20g、白芷10g、败酱草30g

10剂,每日一剂,每日两次。

【二诊】

9月21日,额头痘痘变小变淡,唇周红色痘痘消失,脓己破溃变小。胃脘部胀满感减轻,无打嗝,大便一日一次,成形。烦躁好转,夜晚能入睡5~6小时。舌暗苔黄白微腻。

【处方】

甘草20g、姜半夏15g、干姜15g、黄连6g、黄芩15g、党参15g、大枣12枚、桂枝18g、茯苓18g、赤芍18g、桃仁18g、牡丹皮18g、葛根20g、白芷10g、败酱草30g、夏枯草10g。

10剂,每日一剂,每日两次。

【三诊】

额头及唇周痘痘全消,仅遗留暗色痘印。无胃脘胀满,无腹泻肠鸣,睡眠好,无烦躁。

本例患者面部痤疮有的鲜红,有的成脓,符合火热之邪性喜炎上,热邪致病多发于人体上部如头面部的特点,结合舌暗红,辨为血热瘀滞证,故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根据患者口腔溃疡病史以及面红、舌暗红的特点,投以甘草泻心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疗效显著。

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赤芍通利血脉,丹皮、桃仁活血化瘀,黄芩、黄连清热解毒,干姜、半夏辛燥化湿,党参、大枣、甘草和胃扶正。因而部红、舌暗红而使用桂枝茯苓丸,为经验用药。

甘草泻心汤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是和解剂最有名的代表方之一。

【甘草泻心汤的临床加减运用】

1、顽固性、复发性口腔溃疡

+黄芪20g,红景天10g,白及20g

2、腹泻日久,甚则水样便

①+车前子20g炒白术20g

②+山药30g赤石脂30g

3、下阴溃疡,红肿、糜烂渗液

+土茯苓30g苍术10g黄柏10g

4、肠道溃疡,久泻见脓血粘液,里急后重感

+白头翁30g秦皮10g黄柏10g

5、胃脘胀满连及两胁

+木香6g佛手10g



经方治疗痤疮之甘草泻心汤方证:
患者某,男,51岁。痤疮4年,近又见口糜、眼干,大脚趾、拇指木,大便日二行。苔白,脉细。辨方证为厥阴太阴合病,辨方证为甘草泻心加赤豆当归汤证,处方:炙甘草12g,黄芩10g,黄连5g,清半夏15g,干姜10g,党参10g,赤小豆15g,当归10g,大枣4枚。
二诊:口糜已,眼干、痤疮减,大脚趾、拇指麻木,大便日二行,苔白,脉细。上方加生薏苡仁18g。
三诊:口糜又作,面都痤疮多起,咽痛,鼻干,大便日二行,大脚趾木,目干,口唇起皮,四逆,舌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弦。上方加桔梗10g,生石膏45g。
四诊:咽痛已,口糜已,痤疮减但有新起,目干已,腹不胀,口干口苦,眼干轻,大便日二行。继续治疗。
按:痤疮不但多发于女性,亦多发于男性,临床症状亦多迁延难愈,治疗病情亦多反复多发,短期不易治愈,须长期服药,并据症状反应调整处方,做到方证对应,才能使内分泌功能得到改善,痤疮消除。本案初诊证属厥阴太阴合病,由于痤疮病程长,症状反应多变,因此所用方剂亦多变,不是一方到底。


痤疮医案

秦某,女,36岁,面部痤疮一月余,他医以甘草泻心汤予之,疮未见好转,反增牙痛,邀余诊治。思患处虽红肿热痛,但面色暗黄,手脚冰凉,脉象沉细,口不思饮,本为寒证。故处方薏苡附子败酱散:

生薏仁30g,黑附片15g,败酱草20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患者服后牙痛消失,痤疮明显好转,已不疼痛,照方续服四剂,诸症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