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胆结石、肾结石以及膀胱结石等病症,大多数都是湿热引起的,是体内出现了湿气,郁久化热,运化失利,湿热煎熬成石。 那么,湿气从哪里来? 中医认为,湿气有内湿和外湿的区别。 内湿大多数是因为饮食不节,如喝酒、熬夜、不吃早餐、偏爱肥腻辛辣等,脾胃负荷太重,运化不利,身体里面生出了湿热; 外湿则是居住的环境湿气、热气大,这些外邪侵入身体,阻滞体内气机运行,水湿内停,久而生湿热。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味中药,农村地里随处可见,但却是真正的“祛湿高手”,不仅能够排出身体里的“陈旧湿浊”,还能让结石束手就擒! 这味药就是——茵陈,看似不起眼,却是治疗湿热的宝贵药材。茵陈入脾、胃、肝、胆经,擅长驱散盘踞于肝胆之间的湿邪。 在中医理论中,苦味具有降泄之功,而寒性则能清热。茵陈恰好融合了这两大特性,能够有效地引导肝胆中的郁热下行,从而达到清热利湿的效果。 中医上常见的肝胆湿热所导致的各种结石,用好茵陈,都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此外,茵陈和金钱草搭配代茶饮,不但祛湿热,还能治胆囊炎、肝胆结石、尿路结石! 祛湿热:茵陈5克、金钱草3克。水煎服,每日1~2次。 胆囊炎:茵陈、金钱草各15克。水煎服,每日1~2次。 肝胆结石、尿路结石:茵陈、金钱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次。 ![]() 医案故事 ![]() 前一段时间,我接诊了一位胆结石患者,因右肋下刺痛一月有余,就连肩膀和后背也跟着疼。 去医院查出了胆结石0.8*0.6cm,期间患者自服,消炎利胆片、利胆排石片等治疗后疼痛仍未缓解,为寻求进一步治疗找到了我。 刻诊,见患者脉弦,苔白腻,身上有微热;继续细问得知,小便呈现深黄色,大便溏薄。 了解完这些情况后,诊断为肝郁气滞、湿热内蕴。 于是开方: 茵陈、金钱草、虎杖、海金沙、鸡内金、柴胡、黄芩、川楝子、延胡索、鱼腥草、姜黄、白芍、刘寄奴等。 结果如何呢?患者服用7剂后,疼痛大减;续服一个半月后,症状完全消失;再去复查医院拍片,发现结石已经没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患者的疼痛,出在右侧胁肋部位,在中医上肝胆经,就走胁肋、身体两侧,之所以会出现疼痛,是因为气机不通,不通则痛; 另外通过观察,患者就诊时,苔腻,说明身体有湿,而小便深黄,说明有热;当肝胆气机不利,木气乘脾土,故而患者会有便溏的症状;湿热蕴蒸于内,所以患者身体微微发热。 方中柴胡、川楝子、延胡索,用来疏解肝气、理气止痛;黄芩、虎杖、鱼腥草、茵陈,用于清化湿热,利湿退黄; 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这些都是治疗结石病的常用药;刘寄奴、姜黄、虎杖,用于化瘀止痛;最后白芍,可以缓急止痛。 ![]() 医生寄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