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师:看来同学们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已经掌握得很扎实了,接下来我们要挑战一下,看看大家能否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 (老师分发特制的扑克牌,每张牌上写有一个数字,并要求学生抽取三张牌,然后基于这些数字设计一个与倍数和因数相关的小问题或情境。) 生3(兴奋地):我抽到了3、4和12!我可以说,3和4都是12的因数,因为12除以3和4都没有余数。同时,12也是3和4的公倍数,但显然不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因为3和4的最小公倍数还是12本身。 师:非常好!生3不仅准确地阐述了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还注意到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区别。那么,如果我们想找一个比12大,且能同时被3和4整除的最小数,大家能猜到是哪个吗? 生(齐声):24! 师:完全正确!24是3和4的下一个公倍数,也是比12大的最小公倍数。那么,如果我们不直接列举,如何快速找到两个数的最大公倍数呢? 生4(自信地):我们可以利用两个数的乘积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来得到最大公倍数。对于互质的数,如3和4,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所以直接相乘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倍数,即3×4=12。不过这里其实已经给出是互质的,所以最大公倍数就是它们本身,但方法对于其他非互质数也是适用的。 师:精彩绝伦!生4不仅掌握了互质数的性质,还清晰地解释了最大公倍数的求解方法。接下来,我们换个场景,看看倍数和因数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师:假设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户外活动,需要分组进行,每组人数必须相同。现在班上有36名同学,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有哪些分组方式? 生(热烈讨论后):可以分成2组,每组18人;3组,每组12人;4组,每组9人;6组,每组6人;9组,每组4人;甚至12组,每组3人。这些都是36的因数告诉我们的分组可能性。 师:大家的回答非常全面!这些分组方案正是基于36的因数得出的。每个因数都对应着一种分组方式,而对应的商则是每组的人数。通过这样的实例,我们不仅复习了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希望大家能保持这份热情和探索精神,继续在数学的世界里遨游。 额外游戏设计:“因数大搜索”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倍数和因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款名为“因数大搜索”的团队合作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准备:准备一套写有不同数字的卡片,每张卡片上的数字尽量覆盖不同的范围,包括质数、合数、较大的数等。 游戏开始:每组轮流抽取一张卡片,然后快速找出该数字的所有因数,并记录在纸上。为了增加难度,可以设定时间限制,如1分钟内完成。 评分:在规定时间内,正确找出因数最多且无误的小组获胜。若因数数量相同,则比较用时更短的小组获胜。 分享与交流:游戏结束后,各组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策略,促进相互学习和进步。 通过“因数大搜索”游戏,学生不仅能在竞争与合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还能锻炼快速思维、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游戏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和思维活动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倍数和因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案例2:初中历史“穿越时空的古代文明探索” 一、课程背景 在初中二年级的历史复习课上,教师计划通过复习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并加深对不同文明特征的理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设计了一个“穿越时空的古代文明探索”情境活动。 二、情境再现: 1. 情境导入 神秘信件: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封“神秘信件”,信中提及了一个“古代文明探索者协会”正在招募新成员,任务是解开四大古文明的谜题,寻找失落的宝藏。信件以古老而神秘的字体书写,配以手绘的四大文明标志性建筑插图(如金字塔、空中花园、泰姬陵、长城),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角色分配:学生被分为四个小组,每组代表一个古代文明。每个小组获得一份“文明探索指南”,内含该文明的基本信息、重要成就和待解谜题。 2. 情境活动 文明展示:各组首先进行“文明展示”环节,通过PPT、短剧、演讲等形式,向全班介绍自己代表的文明,包括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科技发明等。这一环节不仅复习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谜题挑战:接着进入“谜题挑战”阶段。教师为每个文明设计了一系列与其历史相关的谜题(如“什么建筑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象征着古埃及法老的权力与永生?”),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小组讨论解答。答对谜题的小组可以获得“文明碎片”,最终集齐所有碎片的团队将解开宝藏的秘密。 互动问答:在挑战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提问,形成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教师也适时参与,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和解答,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节奏。 3. 情境总结与反馈 宝藏揭秘:随着所有谜题的解开,教师揭晓“宝藏”的真正含义——一份关于四大文明比较分析的报告模板,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这份报告,分析各文明的异同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分享交流:各组展示他们的报告,分享在探索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并强调历史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未知,培养历史素养。 案例4:小学科学复习课《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 课堂背景:在小学四年级的科学复习课上,李老师计划通过“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这一主题,不仅回顾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思维和系统观。 一、教学活动设计 构建知识框架 李老师首先引导学生绘制一幅“生态系统图谱”,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为核心,将生产者(如植物)、消费者(如动物)和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等关键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用图表形式展示出来。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基本概念,还学会了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整体框架。 问题解决能力提升 李老师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游戏——“生态系统危机”。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每组代表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角色(如树木、兔子、狼、微生物等),模拟生态系统中发生的变化(如树木被砍伐、外来物种入侵等),并讨论这些变化对其他生物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游戏,学生学会了运用生物多样性的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培养 在复习过程中,李老师穿插了关于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真实案例,如濒危物种的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同时,通过讨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增强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文化价值的认同。 二、具体操作 设置挑战性问题 李老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我们学校的校园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你如何设计一个方案来保护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这个问题鼓励学生跳出课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探究。 提供丰富案例材料 为了支持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李老师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图书资料、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资源,包括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视频、科学论文摘要等。这些材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灵感来源。 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 在探究过程中,李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并引导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如评估不同方案的优缺点、探讨实施过程中的可能困难等。同时,她也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设想一些创新的保护方法或技术。 学科思想提炼与归纳 在探究性学习结束后,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复习课的学科思想,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等。她还指导学生将这些思想提炼成简洁明了的语言或图表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以促进学科思维的内化和外显。 问题:请观察并描述一个由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组成的复合图形(假设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与等边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重合,且它们共享一条边),并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几何知识来解释这个图形的特性。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先来描述一下这个复合图形的特点,并分享你的几何见解? 生1:这个图形由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组成,它们共享一条边。从形状上看,它既有正方形的四边等长、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性,也有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等长、三个角都是60度的特性。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同学能从这个图形中发现更多几何知识的应用? 生2:我可以从面积的角度来解释。这个复合图形的总面积等于正方形的面积加上等边三角形的面积。而计算这两个面积时,我们需要用到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整体面积是由各个部分面积组成的。 生3:我还可以从对称性的角度来考虑。虽然这个图形本身不是完全对称的(除非我们考虑更复杂的旋转对称),但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各自都是对称的。这种局部对称性也影响了整个图形的视觉效果和性质。此外,如果我们考虑图形的“重心”,那么由于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均匀的,所以整个图形的重心可能位于它们共享的那条边的中点附近,这体现了整体性质与局部性质之间的关联。 …… ……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个由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组成的复合图形,不仅让学生复习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如形状特性、面积计算、对称性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局部性质对整体性质的影响等角度,渗透了“整体思想”。学生学会了如何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数学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同时,这也再次证明了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为学生提供了洞察数学本质、解决复杂问题的有力工具。 |
|
来自: leeechen6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