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值得收藏|针对白细胞减少症,一定要掌握这些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方法

 板桥胡同37号 2024-09-29

白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综合征。成人外周血白细胞数<4.0×10*9/L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数<1.5×10*9/L时称为性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0.5×10*9/L时,称粒细胞缺乏症。

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很多,如遗传性白细胞减少、家族性白细胞减少、获得性白细胞减少等。其中,后天获得性原因致病者占大多数。感染、电离辐射、化学毒物、细胞毒类药物等会破坏和抑制造血干细胞,导致白细胞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某种肝炎等,也可导致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成熟障碍,破坏或消耗过多,也是白细胞减少常见的原因。

白细胞减少者可无症状或有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并有易感染倾向。是否合并感染,与粒细胞减少程度有关。单项白细胞减少在少数情况下也见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如白血病等。

治疗方法

白细胞减少症治疗的关键是积极寻找并去除致病因素(对于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发疾病的治疗在此不作详述),中止可疑药物和脱离毒物接触,防治感染。对于长期随访血象稳定而无感染者一般不需药物治疗。具体治疗可酌情采用以下措施。

抗感染治疗 患者一旦有发热应立即做血、尿及其它有关的细菌培养,并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待证实感染病原体后再改为针对性的制剂。如未能证实病原体则广谱抗生素的经验性静脉治疗,且必须给足疗程。

糖皮质激素 该类药物仅限于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而且一般不能单独用药。常用药物为强地松30~40 mg/d。长期应用易并发感染。

细胞生长因子 能加速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的恢复,预防强烈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和发热,亦可治疗先天性粒细胞减少。根据病情用药,剂量可选用100~300 μg/d,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本药的不良反应有发热寒战、骨关节痛等。

刺激白细胞生长药 目前能提升白细胞的药物种类很多,疗效多数属暂时性。一般可同时选用2~3种药物互相组合。经3~4周治疗无效,可再换用另一些药物。

较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①维生素B4:20~40 mg/次,3次/d。②肌苷:0.2~0.6 g/次,1~2次/d。③利血生:10~20 mg/次,3次/d。④碳酸锂:20~30 mg/次,3次/d,连用4~6周。⑤鲨肝醇:20 mg/次,3次/d,4~6周为1个疗程。

注意: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处理 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往往合并严重感染,甚至为败血症、脓毒血症而导致死亡。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能刺激粒系干/祖细胞增殖、分化及释放,促进粒细胞的恢复。一般用法为300 μg/d,连用至粒细胞>1.0×10*9/L或持续应用7~14 d。丙种球蛋白亦有利于粒细胞缺乏症期间感染的控制。

与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一般下降至2.0×10*9/L以下,粒细胞<0.5×10*9/L,粒细胞胞浆内可见中毒颗粒、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升高,血象中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相对增多。

骨髓检查 若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则提示粒系无效生成或破坏过多;若增生低下或活跃,早期呈粒系减少,可见一定量的中、晚幼粒细胞和少数原始和早幼粒细胞,中性杆状与分叶核粒细胞严重减少。至晚期,粒系严重受抑,仅见少数幼红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网状细胞,巨核细胞偶见,提示骨髓增生不良或骨髓抑制所致。

肾上腺素试验 用于了解粒细胞在边缘池及循环池中的分布。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3 mL后20~30 min内,若粒系细胞增加至原来水平的1倍或增加3×10*9/L,且患者无脾肿大,则提示边缘池粒细胞增多的“假性粒细胞减少症”。

强地松龙试验 该试验为骨髓储备能力的检查。口服强地松龙40 mg,正常反应者在服用后5 h达高峰,粒细胞应>2×10*9/L。或用氢化可的松200 mg静脉注射3~4 h后白细胞计数较用药前增加(4-5)×109/L者均属正常。否则就认为贮备不足或释放障碍。

饮食调理升高白细胞

高蛋白饮食 主要是提高机体抵抗力,为白细胞恢复至正常提供物质基础。高蛋白食物要选择禽蛋类,瘦肉类,动物肝、肾、乳类,豆类及其制品为宜。可将高蛋白食物制成流质或半流质,易于消化和吸收。

高维生素饮食 维生素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发育。有助于白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促使恢复正常。高维生素食物应选择酵母发面食品、谷类、花生、绿色新鲜蔬菜、水果、果汁等,以补充维生素C、B族和叶酸等。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不宜烹调时间过长,以免损失维生素。

食物制作过程注意消毒 此时患者抵抗力弱易并发感染,故在制作食物时应严格消毒,不吃生冷或不洁的食物。

白细胞减少症

对接触放射线及化学毒物的工作人员,须建立严格防护制度及定期检查血象,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对应用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患者,应每1~2天检查血象1次,根据粒细胞数及时减药或停药。

对偶尔引起粒细胞减少的非细胞毒药物,应掌握用药适应证,当服用较易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如氨基比林、甲巯咪唑)时,患者需每周检查血象。

对患有传染病、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曾有药物过敏史或曾发生过用药后粒细胞减少者,应该避免用同类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