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的美术馆 # Vol.236 跟着古人画团扇 全文字数:5364 阅读全文需要约:15 分钟 ![]()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名句 道尽秋扇见捐、旧情已逝的哀愁 凄婉缠绵,数百年来打动了无数人 ![]() 中国历来都有着扇王国的美誉,中国的扇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据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记载,我国最早的扇子,是舜为了打开视野,广纳贤才而制作的五明扇。 古时的女子则是偏爱手执一柄团扇,半遮素面。一把团扇,将东方女子的含蓄之美在扇中藏了几千年。 ![]()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盛明兰剧照 ![]() ![]() 一 扇子的由来 ![]() ▲传阎立本《步辇图》中的“障扇” ![]() 二、扇子简介 扇子,最早称为“霎”,与羽毛有关。据西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东晋王嘉的《拾遗记》则称扇子是周昭王时发明的,据说当时有个叫孟夏的人取鹊翅羽做成了扇子。但那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拂凉驱暑的,而是用来遮阳挡风的,插在车上也是一种仪仗。 ![]() 团扇又称合欢扇、宫扇、纨扇,圆形,面素白色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似圆月。纨扇以竹木为架,面成圆形或椭圆形,用薄丝绢糊成,至少在汉代就出现了团扇,因为是用绢制成的,故又称为罗扇、纨扇,团扇形如圆月,暗合中国人团圆如月、合欢吉祥之意,故又称为合欢扇。西汉成帝时班婕妤因赵飞燕入宫而失宠,故作诗云:“新制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如明月。”唐代王建《调笑令》词曰:“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团扇在唐宋时期最为流行,扇上题诗作画也最兴盛。新娘出嫁当日,必须用团扇遮面,一是“遮羞”,二是“避邪”。在团扇的遮挡下,女子一步步走向夫家,走向未曾蒙面的爱情和一生未知的命运。南宋时,有些绢本团扇的扇柄虽已不存,但扇面却保存得相当完好。从元代起,在团扇上绘画题书的情景开始呈衰退态势,而这种态势到明代就更加明显,从而将在团扇上作书画的主流拱手让位给折扇。事实上,唐代团扇成扇存世未见,故宫博物馆仅藏晚唐团扇轴一幅。 ![]() (周昉《挥扇仕女图》、张萱《捣练图》) 团扇小巧。有图可证,拿大扇子的一般是侍女,而唐朝的贵人仕女们拿的扇子,大多小巧别致。“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代的扇子用“轻罗”,很薄的丝织品,小扇拿在手中轻巧异常。它的造型优美。秉承“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造型设计哲学的老祖宗们,积极观察周边事物,不断抽象出大自然的美好之物,将它们融入到团扇里。从简单的方、圆造型,到六角、葵花、芭蕉、海棠、梅花,越来越多优美的样式开始出现在团扇上。 ![]() 团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鮁展历史源远流长,在晋人崔豹的著作《古今注》中,就提及“舜作五明扇”,可以看出,在有史记载的夏朝之前,就有了关于扇子文化的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开始逐步向两个方面发展,一种是仪仗式的扇文化发展, -种是向着轻便实用的扇文化发展。随着扇文化的发展,到了两汉时期,团扇作为扇子的一种, 开始逐步走.上历史舞台。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查询,发现汉代的《团扇赋》是第一个进行团扇描述的作品。从当时描述的团扇造型来看,在团扇出现的最初阶段,团扇的形状主要是圆形,还有梅花形、海棠形等艺术造型,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丝绸等。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了纸面团扇。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刺绣技术的发展,精良的刺绣技术制作出的团扇开始广泛地得到应用,其特点是扇柄为中轴,并配备铂色的绢作为面,深受大家闺秀和文人骚客的喜爱。 ![]() ![]() 三、团扇的起源 ![]() 1.团扇风靡至今的原因探析 团扇自诞生伊始就具有轻柔、飘逸的特点,这也是大家喜爱团扇,并使团扇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团扇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内涵也不断丰富,并逐步发展成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物品。分析团扇盛行的原因,可以发现,团扇所具备的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内涵,以及团扇所具备的华丽表面,能够行云流水地融合在一起,给团扇持有者一种心灵的寄托和依赖,这就是团扇成为大家闺秀和文人骚客心向往之的根本原因。 ![]() 2.团扇起源的传说 第一,于两汉兴起。从历史考究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在西汉成帝时期,汉成帝独宠赵飞燕,嫔妃班婕妤回想起赵飞燕进入宫中之前,汉成帝对自己的宠爱,难免会产生寂寥的感觉。 班婕妤摇扇时,每逢秋风起,都会使用团扇比作自己,并创作《团扇歌》抒发自己的心情。可以看出,在这个历史阶段,团扇与子之间就开始产生紧密的联系,也为后续的团扇文化发展和大家闺秀之间解不开的忧怨情结埋下了伏笔,在文人骚客笔下,团扇也逐步发展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宠的艺术象征。 ![]() 第二,于两晋隋唐逐步演变。在晋朝,随着三国时期战乱的结束,大夫阶层重新成为社会的上流阶层。团扇作为身份的象征之一, 开始重新兴起,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入新的文化艺术内涵。在晋朝,更是有权臣王珉使用团扇与嫂婢传情的故事,在东窗事发之后,嫂婢更是创作了《团扇郎歌》作为传情的诗词,这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情歌之一,时至今日,该诗词也是象征美好爱情的经典诗词。可以看出,团扇在文学发展史上,象征“悲情”和“唯美爱情”的意象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团扇所具有的文学形象也越来越多,发展到盛唐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发展,社会的文化发展水平也大幅度提升,文人骚客的文学创作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唐诗为代表的艺术作品开始和团扇结合在一起,给了团扇新的文学艺术价值。以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团扇歌》为代表,借助于团扇的外在形象,抒发女年老色衰,遭君主抛弃的悲惨事实,并借之婉转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志。可以看出,在整个团扇的起源发展阶段,都是和文学形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 ![]() 团扇在两宋发展极盛的背景 1.团扇在两宋的普及情况 发展到两宋时期,团扇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所必备的物事之-,上至皇家贵妃, 下至平民百姓,都热衷于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团扇。在团扇上使用精妙的刺绣手法,团扇的艺术价值越来越多,从事团扇买卖的小商贩也越来越多。从当时的文献记载上可以看出,在两宋时期,团扇已经发展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产品之一。在我国闻名中外的传世巨著《清明上河图》,画面中数以百计的人物大部分都手持团扇,这也是当时团扇发展鼎盛的有力证据。 ![]() 2.团扇在两宋盛极的发展背景 团扇之所以在两宋发展极盛,这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众所周知,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原来是后周王朝的大将军,赵匡胤是通过“黄袍加身”的历史事件获得皇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匡胤比其他封建王朝创建者更加懂得有军权者对国家的危害,因此宋朝特别注重对士大夫阶层的文学意识培养,试图通过创建辉煌的文化,让士大夫阶层不再关心国家大权,以便于保证皇权永固,这也是团扇能够在宋朝发展极盛的政治背景。 ![]() ![]() 3.团扇在两宋发展的艺术盛景 在这一历史阶段,不仅文人骚客摇扇纳凉,歌女扇舞也是花样繁多,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这些和宋词的艺术文化内涵有着深度的契合。根据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出宋词中描述扇子的词句就有199句,关于团扇的词句更是占了58句。可以发现,在宋朝,文学艺术和团扇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团扇在宋朝的文化历史中占据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这也是团扇文化能够发展至今,源远流长的根源。 ![]() ![]() 在文人骚客眼中,人生之大悲,莫过于青春易逝,在团扇的文学意象中,团扇往往象征着悲情的故事,往往让文人骚客产生壮志难酬的感觉,爱人朋友分离、天涯海角的感觉。在这小小的团扇之中,就可以将文人骚客和大家闺秀的全部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如同团扇的扇面题画一样,具有无限的艺术美感。在进行团扇的文学艺术研究过程中,总是会让研究者产生无限的感慨,人多是孤单,文人骚客多是郁郁不得志,在人类心灵的一角,总是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阵的空虚。这个时候,轻摇手中的团扇,会铲生心意相通的感觉,这也是团扇负载了众多文人骚客和大家闺秀的情怀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在秋风袭来时,更是让文人骚客感叹生命易逝、人生短暂。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绝美的团扇吧 花鸟团扇面 ![]() 清 顾宝珊 绢本写意花鸟团扇 直径25.0厘米 题款“懋三仁兄 方家大人校正 海林弟顾宝珊” 连云港市博物馆藏 ![]() ![]() ![]()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菊花成扇 鱼藻成扇 山水成扇 墨竹成扇 ![]() 扇面画是手持把玩、近观细瞧的书画小品,虽不及卷轴画宏大精深,却有着更为浓厚的装饰意趣。咫尺扇面包罗万象,方寸之间匠心独运,考验的是画家对布局的把握度和技法的娴熟度。许多收藏家将书画扇面直接裱成册页,而不制成成扇,还有人将成扇扇面揭下,装裱后收藏起来。因此,古代的扇面画大多以册页的形式保存至今。 ![]() 【南宋】马世荣 碧桃倚石图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山水篇扇面 阎次平 松磴精庐图南 宋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类型】绢本设色团扇页 【尺寸】22.6×22.6cm 图绘石矶满布的江畔山岩,长松横斜,密竹丛生。一座典雅的精舍(或书院),紧密地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小径由岸边蜿蜒而上,岬角处两张圆石小凳闲置于松下,风景优美而宁静。游憩其间,让人享受到浸润于自然山林的乐趣。此画笔法秀润,林木、屋宇均描绘得颇为细致,而远山与近景的虚实对比,又使画面清旷得宜,是一幅精谨的南宋画院作品。 ![]() 佚名 柳阁风帆图南 宋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类型】绢本设色团扇页 【尺寸】25.2×26.9cm 本幅无款,从风格上判断应出自院体画家手笔。图绘湖边茂密的柳林一片,一楼阁半掩于林中,林边小桥上二人款款而行,湖中两舟风帆如弓,空中大雁结队远去。此画构图胜在疏密得当,柳林繁密却无拥堵之感,湖上空旷亦无寡淡之意。作者用笔精细,长于刻画,设色清丽,偶用重色点缀,颇具匠心。画中坡石近于没骨,仅在轮廓处略加勾勒。柳叶用积墨法,由淡入浓层层相加而成。整体画风精致典雅,洋溢着雍容华贵的宫廷气息。 ![]() 佚名 田垄牧牛图南 宋 ![]() (现藏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 【类型】绢本设色团扇页 【尺寸】22.23×22.86cm 此画首先令人震撼的是奇险的构图,一条从右下斜穿左上的河流,将整个画面明快地分为两半。河的下方是纵横的阡陌,绿油油的作物长势良好,小道上一人一牛前行;河的上方是树和远山,绿树苍翠,树丛中屋宇隐约可见,远处山峦连绵。河流和田埂的斜向线条,与平正的远山形成三角形构图,奇险与平正在画面上得到了调和统一,蕴含着奇正相生的哲理。 花鸟篇扇面 佚名 牡丹图南 宋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类型】绢本设色团扇页 【尺寸】24.8×22cm 本幅无款。图绘牡丹花后魏紫,花冠硕大,重瓣层叠,娇艳华贵,左右以绿叶相衬。花瓣层次丰富,刻画细致,先用中锋细笔勾花瓣,再用胭脂红层层渲染,以浅黄色点花蕊,以花青汁绿染花叶。此画富丽精工,构图丰满,设色艳而不俗,美不胜收。 ![]() 佚名 青枫巨蝶图南 宋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类型】绢本设色团扇页 【尺寸】23×24.2cm 本幅无款。图左下方伸出嫩绿色枫树一株,枝叶婆娑。一只赭黄色巨蝶从右上侧凌空飞临,与枫叶构成平衡的对角关系,更有鲜红色瓢虫伏于枫叶之上,十分俏皮。画风写实,细致入微。其画法特点一是细线勾勒,笔若游丝,使蝶与枝、叶的形态极为轻倩灵秀;二是设色淡雅明快,红、绿、黄对比鲜明,给人以清新出尘之感,不落浓艳俗套。 ![]() 林椿 梅竹寒禽图南 宋 ![]()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类型】绢本设色团扇页 【尺寸】24.8×26.9cm 此画上有楷书“林椿”题款,是难得的宋代有款之迹。图绘翠竹寒梅,残雪未消,有一寒莺栖立梅梢,栩栩如生。梅枝用苍劲顿挫的皴笔画出,翠竹用劲细的墨笔双勾后染色,寒莺用细毫写羽毛,梅花用粉晕染而成,意韵清拔隽逸,为南宋小品画的佳作。此画构图简洁,描绘精细,延续了北宋宣和时期的写实画风。 人物篇扇面 王诜 绣栊晓镜图北 宋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类型】绢本设色团扇页 【尺寸】24.2×25cm 图绘一晨妆已毕的妇人正对镜沉思,仪态端庄。一名侍女手捧茶盘,另一妇人正伸手去盘中取食盒。此画用笔细润圆滑,敷色妍丽清秀。 ![]() 梁楷 戴雪归渔图南 宋 ![]() (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类型】绢本水墨团扇页 【尺寸】23.6×24.7cm 此画应是梁楷早年的作品,画中芦苇、渔网不失精巧,树石粗中有细,图绘远处两只飞鸟远去,湖面一片平静,近处岸边古木遒劲,一渔夫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手拿装上渔网的鱼竿。实为精品。 ![]() 佚名 蕉石婴戏图南 宋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类型】绢本设色团扇页 【尺寸】23.1×24.5cm 此图以太湖石、芭蕉为中心,绘下多个儿童嬉戏之景。画面结构严谨,芭蕉或藏或露,湖石用细笔勾轮廓,以大小浓淡不等的苔点状貌,形象逼真。孩童以式笔勾勒,设色描绘,神形兼备。 ![]() ![]() ![]() 唐朝诗人杜牧所作《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团扇广被古代深闺女子使用,无聊之时常以团扇扑打流萤、蝴蝶以作消遣。 ![]() 古代还有一种长柄团扇,实物现在已难见到,但在古画中常常可见。 ![]() 画中一小童手执一长柄团扇为主人扇风。 ![]() 唐玄宗出行,仆人执一红色大团扇。 ![]() 这类长柄团扇,大多由仆人执掌,以体现主人尊贵的身份。 ![]() 《赵佶听琴图》中,宋徽宗抚琴,旁边一官员侧耳倾听,手中拿一面团扇。 ![]() 明清折扇流行以前,以团扇最为流行,男女皆可使用。 ![]() 团扇作为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是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便见过的扇子再多,也总还是会惊诧于它的美,寂然,古典,文雅,又风流,扇面不过方寸,在这方寸之间,却藏着一个清远、精巧的中国。夏日无凉风,何不持扇行? ![]() A R T | 艺术的知与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