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维特根斯坦,应该知道的75件事

 Do_it_yourself 2024-09-30
Image
(全文12700字)
1.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以下简称大维),于188942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省出生。维特根斯坦家族原本不是这个姓氏,是路德维希的曾祖父摩西·迈尔自己取了这个姓。摩西是德国贵族塞恩·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土地经销商,拿破仑时期法令规定犹太人必须得有姓氏,于是摩西就用了雇主的姓。深受种姓制坑害的印度人,对此应该表示很羡慕:妈的,居然有这好事儿,可以自己取个贵族姓氏?
2.这个沾了贵族气息的犹太人家族,机会和运气果然都在向他们靠近。大维他爹卡尔·维特根斯坦是这个家族的福星,是卡尔让这个家族成为欧洲最有钱的家族之一。卡尔从小就表现的异于常人,11岁试图离家出走,17岁被学校开除,家里给他请家教,卡尔又跑了,这次他坐船跑到了美国纽约,身无分文的卡尔做过餐厅和酒吧服务员、沙龙弹琴师和家教。回家后在技校学习一年,在建筑公司做绘图员,从此以后飞龙在天,创下巨富家财。
3.卡尔总共有8个孩子,大维是最小的一个。大维4岁才开口说话,没有显示出任何音乐、艺术或者文学的才能,大家都认为大维是这八个孩子里,比较笨比较迟钝的一个。其他孩子多少有点叛逆和任性,大维却表现的很温顺,他爹让干啥他就干啥。完全没有成年后的那种作妖作出天际的叛逆情结。老人们总说3岁看小,7岁看老,这话放在大维身上一点都不准。
4.维特根斯坦一家对音乐有一种痴迷和崇敬的态度,大维的哥哥保尔是非常有名的钢琴家。在一战中他失去了右手,但他凭借着超凡的毅力,靠一只手也能弹得非常精准,并且能继续自己的演奏生涯。但是保尔即便得到了全世界观众的认可,家里人却认为他弹得不咋地,曲子里缺少灵魂和品味,没有姐姐海伦弹得典雅精致。家里弹得最不好的是姐姐格蕾特。有一次她和妈妈尝试二重奏,没弹几下,妈妈就跳着脚骂她:节奏!节奏!你的节奏感喂狗了吗?妈妈极为苛刻的评价,让维特根斯坦不敢尝试任何乐器,生怕被亲妈骂的狗血淋头。他30多岁才开始学习单簧管,这还不是他主动要学的,而是培训当老师时必须学习的内容。
Image
5.维特根斯坦童年一直认为哥哥姐姐们是天才,自己啥也不是,这种感觉让大维很有压力。他能想到的获得家人关注的办法,就是做个快乐的乖孩子,爹妈让干啥就干啥,专挑别人爱听的话说。比如哥哥保尔病了就能赖床,他病了就骗爸妈说想起来看书。比如想加入某个俱乐部,但俱乐部只接受雅利安血统的人,大维家是犹太人,哥哥说那就不加入了,但大维就能为了加入隐瞒自己的犹太人身份。违背自己的真实想法做事会很累,所以大维的童年很不快乐。
6.也许是家庭教育的问题,维特根斯坦家族里8个孩子里,有三个自杀的,一个想死没死成的。维特根斯坦的二哥汉斯,是个音乐天才,他爹卡尔让他继承家业做生意,他学他爹逃去了美国。1903 年得到消息,汉斯自杀了。汉斯的死,让卡尔反思了自己的教育,他改变了对其他孩子的要求,送他们去学校,追求自己的爱好。但是卡尔的改变太晚了,他第四个儿子鲁道夫在汉斯自杀后的第二年在酒吧喝氰化物自杀了,汉斯留下了两封绝笔信,一封里说自己的一个朋友死了,他也不想活了。另一封信里说他怀疑自己是同性恋,不想活了。维特根斯坦的三哥库尔特,一战末期,手下部队不听命令,库尔特开枪打死了自己。如果不是后来罗素说维特根斯坦有哲学天赋,大维也准备抹脖子了。
7.维特根斯坦中学就读的是一个偏技术性的实科中学,实科的意思是与学院化文法学校做个区别。家里人担心大维考不上文法学校,就把他送蓝翔技校去了。这个学校后来名气大得很,因为希特勒在这里上过学。而且很可能就是这个学校的老师把他培养成大魔头的。维特根斯坦和希特勒是同年同月的,生日相差6天,但希特勒却比大维低了2个年级。他俩在学校的时间里只有一年是重合的,后来希特勒因为成绩太差被开除了。没有任何资料显示他俩有过接触。多说一句,另一位与希特勒总绑在一起说的,是哲学家海德格尔,他和希特勒同一年出生,假如海德格尔和希特勒就读同一所中学,并且知道中学的希特勒是个什么尿性,或许后来他就不会亲近纳粹了。
8.维特根斯坦在这所中学待了三年,成绩是一塌糊涂。整三年时间,5门课里,只拿到过2A(都是宗教课),其他课的成绩不是C就是D,化学课还得过E。就这么差的成绩,学校还留着他,可想而知希特勒的成绩能差到什么程度。或许他不是因为成绩差被开除的,或许是希特勒把校长老师揍了也未可知。
9.维特根斯坦成绩不好,很可能是因为他在学校不快乐造成的。试想一下,大维是一个顶级富豪家里的老幺,之前一直在家上私塾,读中学是第一次进入全是普通人家孩子的学校,就像是马云的儿子去了蓝翔技校。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让大维被同学们嘲笑和疏远了整整三年。要我说,大维你不快乐个der啊你!我要是有个亿万富豪的爹,能学校有一万种方法让自己快乐似神仙。
10.维特根斯坦在中学时第一次接触到哲学,是和姐姐格蕾特有关,就是被亲妈骂音乐节奏感喂了狗的姐姐。中学时的大维开始不信宗教了,姐姐格蕾特为了帮助他了解失去信仰的哲学反思,介绍了叔本华的著作给他。格蕾特算是维特根斯坦家族里的知识分子,了解当时的科学文学的最新进展。她和著名精神分析领域的大佬弗洛伊德是好友,纳粹吞并奥地利时,她帮着弗洛伊德逃出德国。
11.上学期间,除了自家姐姐对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人对大维的影响极大,这个人就是在思想史上臭名昭著的奥托·魏宁格。他有一本书叫《性与性格》,这本书最初是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出版之后,书中的观点引起了轩然大波。魏宁格自己是犹太人,但他的这本书,是一本狂热的反犹主义和极端歧视女性的书。书里的观点让人不忍直视。比如魏宁格认为每个人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性欲。比如他认为男人和女人的本质区别就是,男人有意识地活着,女人无意识地活着。据说希特勒曾经说过:“有人告诉我,一生中只知道一个好人:奥托·魏宁格。此人认识到犹太人以人的腐烂为生后就自杀了。”希特勒后来也用这本书做过宣传材料。
12.魏宁格确实是自杀的,他在贝多芬去世的那栋楼里租了一间房,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23岁的生命。他的那本《性与性格》里,关于生命科学的文字毫无依据,在心理学上乏善可陈,在伦理方面口不择言,就这么一本书,在书评网站某瓣上的评分居然有8.5的高分,实在难以理解。
13.维特根斯坦自己后来承认受这本书的影响很大,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当时社会大众推崇这本书,而社会大众之所以推崇这本书,是因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解放女性,和解放犹太人有着由来已久的恐惧。这也是《性与性格》能在当时流行起来的原因。魏宁格其中一个观点,深深地影响了维特根斯坦,这个观点就是天才成果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毫无价值。所以在罗素确认大维有哲学天赋之前,他一直想着自杀。
14.自杀念头伴随了维特根斯坦九年,但是他自己是个很惜命的人。理由是多年后他在二战医院做胆结石手术,医生要拉开他肚子取结石,大维居然要求医生不能给他打麻药,原因是他认为他的男朋友弗朗西斯,之前就是因为医生的原因死的,所以大维不信任医生。他还让医生在手术台对面放个镜子,他要一直看着医生做手术,他是非常害怕医生把他治死在手术台上。胆结石手术不打麻药,这得是多惜命的人,才能干出来的事情?
15.一个如此害怕死亡的人,居然被魏宁格的书忽悠得要自杀,可见魏宁格的理念在当时多么受人追捧。当时奥地利维也纳一半的知识分子都在津津乐道地讨论魏宁格的书,其中很多人都认为《性与性格》这本书写的极好。青春期的维特根斯坦,被大众和没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给忽悠了。家里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要注意了,你的孩子现在看的书和短视频,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未来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天才如维特根斯坦,都差点被人忽悠瘸了,请看好自家的娃。
16.中学毕业的维特根斯坦,在他爹卡尔的催促下,去了柏林工业高等学校学习机械工程。但在这里,大维对航空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彼时的航空学才刚刚兴起,距离莱特兄弟驾驶自己的飞机第一次动力飞行,才过去5年时间。两年后,19岁的大维离开柏林学校,去曼彻斯特大学工程系学习航空学。那时候大众对于人类飞上天的梦想嗤之以鼻,他们嘲笑着那群想飞天的飞机爱好者们。
17.维特根斯坦在曼彻斯特大学,第一次接触到了罗素的《数学原理》,越读越着迷,工程专业越做越没意思。即便如此,大维还是坚持在研究航空工程,他对于自己设计的螺旋桨非常自信,并为此申请了专利。
18.维特根斯坦为了搞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哲学天赋,就去剑桥大学找罗素。罗素的数理逻辑课没什么学生有兴趣听,经常只有两三个人听他的课。突然有一天课上冒出个特别认真的德国学生,罗素非常开心。但开心的时间是短暂的,很快罗素就烦死了这个愣头青。维特根斯坦上课和罗素争论,下课跟着罗素回家争论,从欣赏到厌烦,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
19.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真正的态度转变,是在两个月后,大维拿着自己假期写的手稿给罗素,罗素读完手稿说,比我的英国学生写的好多了。大维听到罗素的鼓励后,终于确定自己不用自杀了,也不用再搞什么狗屁飞机了,他的哲学天赋胜过很多搞哲学的,罗素这是救了大维一命。如果罗素没看出来大维的哲学天赋,大维可能出门就投河了。
20.哲学天才确认完毕,罗素正式接纳维特根斯坦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学员,此时大维23岁,罗素是他的导师。罗素得知大维从未上过正经逻辑课,于是罗素安排了著名逻辑学家约翰逊给这个青瓜蛋子上逻辑课程。维特根斯坦后来和朋友说:“第一个小时我就发现他没什么可以教我的。” 约翰逊说:“第一次见面他就给我上起课来了。”我怀疑马特达蒙的电影《心灵捕手》抄袭了这个情节。

Image

21.维特根斯坦有一次陪着罗素去看怀特海儿子的划船比赛,罗素看得激情满满,但大维快看吐了。回去就和罗素发脾气,说浪费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这一个下午本来可以看一部伟大的作品,或者创作伟大的作品,除此之外的任何事,都是浪费时间。你个罗老头居然带着我去看什么破划船的?有病啊非得去看一群人划水玩儿?我读到这里,瞬间想到自己23岁通宵玩魔兽世界的快乐时光,怪不得我一事无成。
22.这个时候的维特根斯坦进步神速,或者他的天赋如此。24岁的维特根斯坦已经开始给罗素的《数学原理》挑错了,罗素欣然接受了这个学生的建议。罗素给朋友写信说,显然弄对它们是他的事,不是我的事情了。从此以后,在逻辑哲学领域,维特根斯坦将不再是罗素的学生,而是罗素的老师。
23.作为罗素的爱徒,维特根斯坦受邀于《剑桥评论》,给一本科菲写的新教材《逻辑科学》,写一篇书评,这是他公开发表的唯一书评,也是他第一次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他在这篇书评里极尽刻薄,大维说都已经20世纪了,作者居然还在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的理论,如果亚里士多德知道2000年后的逻辑哲学还在翻他的故纸堆,没有一点创新,他在棺材板里能气背过去。亚里士多德气不气,我不清楚。教材作者科菲肯定是能气背过去。
24.骂完科菲的教材,维特根斯坦自己也陷入了焦虑和绝望之中。因为他全身心投入在逻辑问题之后,忽然感到没有任何灵感了,脑子跟浆糊一样,没有任何新思维,新点子。罗素说,孩子你这才哪到哪,我都经历过好几轮没灵感的时刻了,习惯习惯就好了,干点别的事情,转移一下注意力。于是维特根斯坦去打网球了,打了一个星期,没什么改善。不知道此时的维特根斯坦,是否记得之前骂罗素看划船比赛是浪费时间的事。
25.这边维特根斯坦还在没灵感的泥潭里绝望着,那边的罗素也犯病了。他写了很多哲学上的东西,被维特根斯坦批得一无是处。最关键的是,罗素认为维特根斯坦说的是对的。罗素说“我再也不能指望自己在哲学上做出根本性的工作了,我充满了彻底的绝望”。这种绝望让罗素想到了自杀。这对师徒的相逢,很可能就是一种报应,是上帝开的一个恶毒玩笑。没遇到罗素之前的维特根斯坦想上吊,遇到维特根斯坦后,罗素想上吊。
26.维特根斯坦和朋友品生特在冰岛玩了一个月,回来后品生特说,以后打死不和大维一起出去旅行了,这货就是个事儿妈,真是烦死了。维特根斯坦说不和我出去,我自己出去。他宣布一个大计划:他准备独自一人在挪威过几年,他要彻底隐居,只做关于逻辑的事情。
27.罗素想打消维特根斯坦去挪威的想法,大维没理他。到了挪威的维特根斯坦,给罗素写了一封绝交信。原因是他俩价值观的巨大差异,这使得他们聊天时,常常会闹得很不愉快。比如大维想把理论完善后再出书,罗素劝他先出书后完善等等。大维就认为自己和罗素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友谊。
28.罗素给维特根斯坦回信说:别扯淡了,好好完善你的哲学理论。就这么来来回回交流就没断过。后来维特根斯坦出了个主意,说以后咱俩写信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只聊生活和健康等等话题,比如你家小狗卵蛋上有多少条皱纹,比如早餐烤面包里是包豆沙馅的,还是肉馅的。于是这对师生朋友又愉快地相互写信了。
29.从挪威回来后,维特根斯坦问哲学教授摩尔,自己写的《逻辑学笔记》能不能当成本科毕业论文。摩尔问了学院后说,不行,论文是有严格规范的,你随便写的笔记怎么可以当论文呢?大维一听,肺都要气炸了:什么?老子在给哲学找出路的一部大作,居然不能当学士论文?就因为不符合本科生的狗屁论文规范?老子把这篇给你们已经算是给你们脸了,你们还不要?在大维心里,这就是我赏乞丐一碗肉粥,乞丐还嫌弃碗不是雕花的。
30.维特根斯坦随后给摩尔写了一封内容满是嘲讽+愤怒的辱骂信:“老子的《逻辑》写得那么好,不值得你们为我破一次例吗?你为什么不下地狱呢?”就这样,劈头盖脸把摩尔骂了一顿。摩尔拿到信,差点气背过去,他觉得很冤:规定又不是我定的,有种你骂学校去,骂我干啥?两个月后,大维意识到自己骂摩尔骂错了,写信道歉,摩尔没理他。直到多年后,他俩在火车上偶遇,关系才缓和一些。冲动是魔鬼啊,大维的亲身教训:愤怒时,最好闭嘴,口不择言会惹大祸。一次发疯,友谊和学位都没了。
Image
31.一战爆发了,维特根斯坦的第一反应是赶紧跑,英国或者挪威都行,反正不能在祖国待着。国家打仗了,怎么可能让你跑呢。没跑出去的大维应征入伍,被编入一个炮兵团。其实去年他就被招过一次,但那时候他得了疝气,就被免了兵役。这次上战场前,大维很兴奋,天天跟在长官屁股后面问,嘛时候去前线啊?前线到底啥样啊?
32.不光维特根斯坦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很狂热,每个参战国家的人民都这样,国家终于要和别人干仗了,哇咔咔,这得出去庆贺放鞭炮啊!罗素在自传里说,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上,全都是因为要打仗而出门欢呼的人群。就连罗素的大学同事也表现得极为兴奋。他们都还不知道接下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33.一战期间,中国向欧洲战场派了很多劳工。维特根斯坦看见中国人后,嘴里像是吃了一只千年臭虫一样:“听到中国人说话时,我们常常以为汉语是不清不楚的咯咯声,我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人性。”这小王八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心里的种族概念。他只认为长官不错,其他任何种族的士兵,在他眼里都看不到人性。嗯,我们也能在他身上看到一种热爱战争的人性。
34.两年后,维特根斯坦终于如愿杵在了战争前线,结果他们部队被俄国人追的鸡飞狗跳,有人向他射击,他吓坏了,团缩成了一个怂包,极力想活下去。再也没有了之前期待上战场的豪情。国内叫嚣打仗的年轻人,上了战场也差不多是这个球样子。怂包蛋的部队守住了阵地,他也跟着沾光,获得了一枚银质勇士勋章。
35.战争结束时,奥地利军队被意大利抓了俘虏,维特根斯坦也在里面。他在战俘营好吃好喝,一点没遭罪。战俘营里还有人教逻辑课,作为逻辑哲学扛把子,维特根斯坦很自然地给教逻辑的逻辑老师上了几堂逻辑课。维特根斯坦在战俘营还交了一个雕塑家的朋友德罗比,德罗比最开始以为维特根斯坦出身低微,因为被俘后维特根斯坦穿着向来邋遢,不修边幅。有一次德罗比聊起一件事,有个画家给欧洲钢铁巨富维特根斯坦家族画过肖像画,维特根斯坦淡淡地说:那是我姐姐。德罗比瞪大了眼睛:“你他妈拉屎用的手纸都是蹭我的,你能是那个维特根斯坦?!”
36.在战俘营期间,维特根斯坦决定回维也纳后,受训去做一名小学老师。和他一起同被关在战俘营的作家郎茨·帕拉克说,大维最想成为一个神父,和孩子们一起读圣经。大维给罗素写明信片,说自己做了很多逻辑工作,迫不及待想给他看看。
37.在战俘营待了一年的维特根斯坦回家了。和很多战争退伍兵一样,他也很难适应和平时期的生活。四年的当兵服役和一年的战俘监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维特根斯坦。战后很多年他一直穿着军队制服,似乎制服就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家里人非常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去当小学老师,罗素不是已经承认他的哲学天赋了吗?他不是说哲学的一大步是由他迈出的吗?怎么,步子太大,扯着蛋了?
38.维特根斯坦对于放弃哲学,选择去当小学老师,是这么解释的,战争中经历的各种磨难,对于他来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赋予他生命意义的东西。如果他躲到家族的财富后面,那他这五年的当兵收获将会化为乌有。回到家后,他做了一个大决定:把所有继承来的财富,全部分给哥哥姐姐,他自己一分不留。
39.从顶级富豪变成穷光蛋之后,维特根斯坦在一所师范学校接受教师培训。一个30岁的退伍兵,和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们挤在一起学习,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折磨。上课老师问他,是不是那个有钱的维特根斯坦家族的亲戚?他说是。老师又问是很近的亲戚吗?大维老脸一红,撒谎说不是。
40.这段时间维特根斯坦又一次陷入深深地绝望之中,他又想上吊了。他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他希望罗素能去看望他。但此时的罗素和英国政府闹翻了,没办法出国。祖国战败了,好朋友死了,朋友也不能来看望自己,《逻辑哲学论》找不到出版商,这一连串的挫败让维特根斯坦心如死灰,就想着自挂东南枝算了。
41.是的,《逻辑哲学论》这本天书,出版商看不懂,不感兴趣。维特根斯坦想不通的是,他自认为这本书彻底解决了哲学问题,为什么连个出版社都找不到?有个出版商说,你没有名气,找个名人背书试一下。大维找到罗素做推荐。看到哲学家罗素的推荐后,出版商说,出版可以,但需要你自费。大维气坏了:别说老子现在没钱,就算有钱也不会自费出版的!
42.维特根斯坦又去找期刊的编辑,编辑说,你这本书印出来只有50页,几乎就是整个期刊的全部版面,我们怎么会把一整期的版面,全给了一个毫无名气的作者?碰一鼻子灰的维特根斯坦,拿着书稿又去了一家文学期刊碰运气,可想而知最后是什么结果。眼看自己辛苦多年的作品发表不了,气得大维写信给罗素发牢骚、摆烂:你总逼我发表东西,现在我想发表却发表不了。爱咋咋地吧!这是大维的原话。
43.几经周折,多人转介绍,终于有个出版商感兴趣了,当出版商看完罗素写的导言后,果然又反悔了。理由是这本书很可能不是一本行业顶级的书,假如我错了,这本书真的颠覆所有,那它早晚都会被出版,至于是20年还是100年后,谁在乎呢?就像有人会在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1700年,还是1799年出版吗?大维听到这话,已经气得不想说话了。罗素说要不试试去英国出版,大维:拿走拿走,随你得便,别在我跟前晃悠。
44.经过半年多的教师培训,维特根斯坦终于拿到了教师资格证。他没有直接去当老师,而是先去了一所修道院做园丁,修剪花花草草。每天累一身臭汗就是他最享受的时刻,维特根斯坦兢兢业业地种花种草,修道院的院长逢人就叨叨,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世界上最聪明的哲学家在我这里剪草坪,关键是活儿做得还特别漂亮。园丁只是维特根斯坦临时找的工作,他最想做的,还是当小学老师,反正都是修理东西,至于是长歪的树,还是厌学的娃,我都能给你拾掇的好好的。
45.园丁做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师范学校来消息了,说给维特根斯坦安排到了维也纳南部一个小镇学校,当一年的试用期老师。他喜滋滋地背着行李就去了。到了地方后很失望:这个小镇居然还有喷泉?!这哪儿是村子啊,透着一股布尔乔亚的小资情调,不去不去!扯着校长袖子让他给自己换了个穷山村。大维非常开心,他给当时正在中国北京大学访问讲学的罗素写信,说这个山村穷的尿血,又像桃花源一样没人找得到,是他梦寐以求的天堂。我想起冯小刚电影《甲方乙方》里,体验穷人生活的土大款。
46.维特根斯坦在小学的教学生活过得怎么样?他每天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他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细心观察,教植物学时,带着孩子们去野外分辨植物。教天文学时,在夜里仰望星空。教解剖学时,带孩子搭一副猫骨架等等。大维的教学确实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但是,大维也体罚学生:扇耳光、薅头发。很多女孩子多年后回忆起大维,都觉得头皮发麻。
47.村民们对维特根斯坦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修好了当地工厂的蒸汽引擎。当时厂子全靠蒸汽机器工作,引擎死机后,来了很多工程师都没修好。一个工厂女工的丈夫正好和大维是小学同事,大维就主动提议去看看。到了厂子后,大维就围着机器转悠,然后给四个人每人一把锤子,依次敲击各自的位置,没几下,机器修好了。别忘了,大维在柏林和曼彻斯特学过机械工程。
48.在村里不到一年时间,维特根斯坦对于这个山村的印象,就从喜欢变成了厌恶。原因是他对于学生的严格程度,遭到了同事、村民和学生的集体误解和抵制。几乎所有村民对他都失去了耐心和敬意。他写信给罗素抱怨说,这个国家里的人全都彻底地不可救药!这里没有一个能和他交流有意义的事情的灵魂,妈的,老子不干了!
49.这段时间,郁闷的维特根斯坦还是有个好消息的,罗素在中国讲学期间都没忘了给大维找出版社的事,这次终于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了。但出版社对于出版这本书没有任何期待,只是一字一句地把稿件敲成打印件。里面很多文字和符号都写错了。以至于维特根斯坦拿到书之后,以为这是盗版的。
Image
50.维特根斯坦在小山村被排挤到待不下去,于是他换了一个中学,他又瞧不上那里的老师,说他们不是人,没人性。然后他去了另一个小村子,还是骂村里人不是人,没人性。在维特根斯坦眼里,山村里的人根本就不是人,都是些不理解他的动物。这期间他和罗素见了一面,发现依然和罗素尿不到一个壶里。孤独寂寞的大维,想起了凯恩斯,就是那个经济学家。然后凯恩斯劝他还是回英国吧。大维听劝了。
51.维特根斯坦此时35岁,他又换了个村子当老师,这是第4个村子,祖国的山村让他祸害了个遍,每到一个村子,都是敲锣打鼓地去,臭鱼烂虾地走。大维已经对做小学老师不抱任何希望了。这一次,大维算是为祖国的小学教育改革做了一项有意义的贡献:他编写了一本《民校学生词典》,是一本小学生用的拼写词典。大维之所以要编词典,是他看到当时能用找到的词典只有两种,一种太贵,村里孩子买不起。另一种太小太糟,收录了很多用不上的偏词怪词。
52.维特根斯坦又打学生了,而且这次似乎更严重了。有一个身体多病的孩子上课可能回答问题迟钝了,维特根斯坦情绪失控,朝孩子头上揍了几下,这孩子随即躺地上昏迷了。大维被吓傻了,赶紧把孩子送到校长办公室,等当地医生过来。在这个时候,一个学生家长过来了,看到昏迷孩子后,暴跳如雷,他女儿就曾经被大维打到耳朵出血,这次抓了个现行,他把大维家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了个遍。骂他不配当老师,是个驯兽师,他要报警抓维特根斯坦。
53.这次学生昏迷事件,给了维特根斯坦很大打击。地区学校检查部门专门调查了这件事。部门调查对于大维来说,属于极大的侮辱行为。尤其是他在为自己施暴做辩护时,撒谎了。这个道德挫败感困扰了他十年,他没办法原谅自己。学校检察官还是肯定了维特根斯坦的教学价值,建议他休息一段时间再教学。大维坚决不干了,他对做小学老师已经彻底绝望了。
54.不当老师的维特根斯坦,孤独又绝望,此时他不想回英国,也不想回维也纳的家。他去了修道院,问自己能不能当修士。大维看破红尘,想剃头当和尚了。修道院院长还是挺厉害的:你不是当和尚的料,干点别的去吧。于是大维又找了个园艺工的活儿,干了三个月后才满血复活。怪不得文艺青年都喜欢开花店,花花草草确实能疗愈人的心灵。
55.在维特根斯坦做园艺工期间,他的母亲在维也纳病逝。以前他对家里人的态度,和洪水猛兽一样。家里人非常希望能给他钱,渴望为他做任何事,但大维推掉了家人的一切亲近,甚至圣诞节礼物和他生病时送去的病号饭都被他退回去了,他这么做并不是和家人有仇,而是他不愿意花任何不是他自己挣到的钱。生产队的驴都没大维这么犟。
56.维特根斯坦的母亲去世,维特根斯坦好像突然改了性子,慢慢开始接受并融入家庭生活。此后的每一个圣诞节,大维都热情地参与活动,把礼物分给孩子们,加入唱歌和晚宴。
57.这段时间,维特根斯坦给姐姐格蕾特设计建造新房子,此时姐姐的儿子正在剑桥读博士,他邀请了一位叫玛格丽特·雷斯宾格的瑞士女孩来家里,维特根斯坦和这个瑞士女孩以结婚为目的交往过,家里人都知道,这是大维一生唯一爱过的女孩,余生他都喜欢男人。
58.《逻辑哲学论》出版一年后,维也纳大学的哲学教授莫里茨·石里克属于读过并理解其价值的第一批圈内人。石里克自此以后就是维特根斯坦的死忠粉,他说维特根斯坦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并带着朝圣的心情和维特根斯坦见了一面。石里克在大学里组织了一个讨论逻辑哲学的聚会小组,这个小组里的成员都是维特根斯坦的粉丝,后来他们邀请维特根斯坦去参加小组讨论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大维去了以后,念了一首泰戈尔的诗,一首和实证主义格调完全相反的浪漫主义的诗,成员都傻眼了:这货不会是个二b文艺青年吧?
59.给姐姐盖完房子后,维特根斯坦开始重新考虑回剑桥大学继续研究哲学。促成大维这一转变,有凯恩斯的功劳。凯恩斯去车站迎接维特根斯坦,看到大维下车后,凯恩斯说了一句:“上帝到了。”凯恩斯如此夸张并非没有原因,此时的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就是一个传奇性人物,哲学圈子里《逻辑哲学论》是时下最流行的讨论话题。下车没几个小时,维特根斯坦说,他准备永久呆在剑桥。此时的大维,40岁。
60.到了剑桥的维特根斯坦频繁地给瑞士女孩玛格丽特写信,后知后觉的姑娘两年后才醒悟过来,大维是要娶她做妻子的。姑娘吓得连连摆手说不干不干,你这个男人轴的像牛,犟的像驴,我可受不了你。最重要的是大维想要柏拉图式的爱情,以及不要孩子的观念,是女孩接受不了的。维特根斯坦一生当中唯一一次和女孩结婚的愿望,破灭了。
61.维特根斯坦来伦敦的火车上,偶然遇见多年前自己骂过的老朋友摩尔教授,此时的摩尔是剑桥大学哲学教授,后来给大维安排处理剑桥津贴的事项。但是维特根斯坦从来没有把摩尔当作有原创性的哲学家对待,大维的刻薄几乎全都用在了熟悉的朋友身上,他说,摩尔?你只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毫无才智的人能走多远。
62.维特根斯坦在剑桥的第二个学期就变成了困难户,交完学费后他就难以生活。凯恩斯建议他申请三一学院的研究津贴,大维同意了。但是学院困惑了:富二代“王思聪”还需要申请津贴?他家破产了?
63.剑桥大学改变了方式,授予维特根斯坦哲学博士学位,口试定在1929618日,哲学史上的名场面来了。主考官罗素和摩尔,面试一个哲学当红炸子鸡,天才能力在他俩之上的维特根斯坦。罗素笑称,他一生从未有过如此荒诞的事情。主考官大眼瞪小眼,不知道该问什么,于是草草结束了这场口试,最后维特根斯坦拍了拍主考官的肩膀:“别在意,我知道你们是永远都不会懂的。”一个小插曲:口试这一天,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出生了。
64.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二天,三一学院给了维特根斯坦100英镑津贴。之后大维刻苦工作,长期缺乏睡眠。有一次他和同事散步,大维不得不依靠同事搀扶才能走路。同事劝他早点休息时,大维说,我常常担心自己工作没做完就挂了,所以趁能动的时候做多点。生产队的驴犟是犟了点,但是真干活儿啊。
65罗素这段时间写了很多通俗文章,论幸福,论道德,论相信,通俗话题被他论了个遍。维特根斯坦特别瞧不上罗素写的这些东西,他非常激烈地批评过罗素,他说如果有人经历过最糟糕的事情,他无权评判什么。如果有人说他虽然没经历过,但是靠着聪明的智慧可以顶底,那这个人就是个骗子。意思是罗素写的这些东西没有说服力。
66.这一时期的维特根斯坦受到很多外来影响,有斯宾格勒的文化衰退论,有早期奥托·魏宁格胡说八道的理论,还有希特勒的《我的奋斗》。维特根斯坦在日记里记录了自己关于犹太人的思考,这些思考都是反犹主义的,是的,维特根斯坦写下了很多惊人的反犹言论。
67.1932年,维特根斯坦开了两门课,一门是哲学,一门是给数学家讲哲学。有个叫弗朗西斯·斯金纳的男学生,听了大维的课,这个被认为是那一届学生里最有可能成为数学家的学生,开启了被大维忽悠瘸了的人生。此时的大维看到哲学的“死寂”,他又想放弃哲学,去从事其他职业了,这一次,大维选中的是医生。
68.作为导师,维这个人特别不靠谱,诱拐弗朗西斯放弃数学家的学术生涯,跟着维瞎折腾,今天要去考医学,明天又想去俄罗斯当劳工。气得弗朗西斯他妈嚷嚷:你再跟着维老邪不干正事儿,就别回家了!他妈以为自己儿子是个数学家的料,其实很扯淡。弗朗西斯去赌钱,输了个精光,跟一般赌徒没啥两样,就这素养,还学什么数学。维也跟着朋友去过赌场,看了一会儿轮盘赌之后说:我看不出来你怎么能赢?你看看,弗朗西斯从维的身上该学的一点没学上,不该学的倒是学了个全。遇到一个不靠谱的男朋友,可能会消耗一个人的一生。遇到维特根斯坦,是弗朗西斯命中的劫数。
69.二战前夕,奥地利的环境动荡不安,人心惶惶。报纸上天天在讨论希特勒何时入侵奥地利,维特根斯坦看到报纸后,想法幼稚的吓人:“希特勒不会侵略奥地利,奥地利对于他来说没用。”几个月后,希特勒入侵了奥地利。
70.此时的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得到了一个讲师职位,他现在非常关心在奥地利的家人。大维的家人最开始不相信纳粹会对犹太人构成威胁,除了哥哥保尔逃去瑞士,其他姐姐们都留在了奥地利,不出意外地都被抓了。幸运的是,最后法庭撤销了对维特根斯坦家人的控诉。德国国家银行曾想吞掉维特根斯坦家族的财富,但这个处理过程非常复杂,纳粹开始和维特根斯坦家族商量换个方式抢劫。商量的结果是,柏林当局出具一份证明来换家族的财富,证明他们是混血,不是犹太人。这样大维一家人安全度过了战争。
71.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课上,有个学生叫阿兰·图灵,就是那个发明图灵机的著名数学家。图灵在上维特根斯坦的数学课时,常常和这个老师抬杠,大维攻击数理逻辑的重要性,图灵则为数学辩护。课堂上常常只能听到这两个人的争论。
72.二战期间,维特根斯坦五十多岁,他在剑桥大学待烦了,跑去一家医院当药房的勤杂工。医院后来还给他立了几个巨大雕像(这是什么骚操作?)。一个医院,给一个哲学家背景的勤杂工立雕像,医院院长一定是吃饱了撑的。到目前为止,维特根斯坦已经干过的和没干过但想干的共有以下职业:建筑师、战士、小学老师、园艺工、哲学教授、工厂技工(未遂、让男友去了)、俄罗斯劳工(未遂,那边不要)、医生(未遂,已接受训练)。
73.在医院做勤杂工期间,维特根斯坦做了一个胆结石手术。因为他的朋友和男朋友的死,他极度不信任医生。他在做手术期间,不打麻药,并且在手术台对面放了一面镜子,他要全程保持清醒,全程盯着医生的一举一动,他很怕自己被医生治死在手术台上。真是越老越惜命,年轻时老想着上吊,现在为了活命,和医生拼了。
74.二战结束后,维特根斯坦越来越厌烦教学,他认为哲学教授是一个很荒唐的工作。于是1947年,他从剑桥大学辞职,去了爱尔兰居住,专注于思考和写作。没过多久,大维查出患有前列腺癌。听到自己成癌症了,大维没有慌张,但他听到治疗癌症的方式后吓了一跳:医生要给他注射雌激素。
75.1951429日,维特根斯坦在好友贝文医生家去世。失去意识之前,维特根斯坦说了最后一句话:“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
既然看到这儿了,如果觉得不错,麻烦随手点个赞,在看,感谢感谢。
谢谢你看我的文章,下次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