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肠经10臑腧:冷降小肠经天部浊气;11天宗:舒筋活络,理气消肿

 王心雨 2024-10-07

洛卓 洛卓思学 2024年10月05日 06:00 河南 听全文

10、臑腧

【位置】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解剖】在肩胛骨关节窝后方三角肌中,深层为冈下肌;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腋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

【功效】冷降小肠经天部浊气。

【主治】肩臂肘酸痛无力,肩肿,肩周炎;咳喘,乳痈,瘰疬,多汗症。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5寸。

穴位详解

臑腧穴,别名臑穴、臑交。为手太阳小肠经在肩部的经穴,是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肺的交会穴。臑腧的“臑”字,上臂也,亦指动物的前肢;“腧”,转输也。此穴在上臂后侧,紧靠背部,故称“臑腧”。有臑腧,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阳气在此聚集,因肩贞穴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是来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臑腧。该穴是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阳维脉、阳跷脉之会聚处,故穴中的气血旺盛,既有手臂上行的阳气,又有背腰下肢上行的阳气,还有阳维脉、跷脉传来的阳气,故其是气血转输的要所。
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既有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又有阳维脉、跷脉传来的阳气,故其为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
单刺臑腧治疗多汗症有特效。配臂臑,有祛风通络止痛作用,治肩周炎。配肺腧,有降气止咳平喘作用,治咳喘。配肩井,膻中,有散结消肿作用,治乳痈。

11、天宗

【位置】在肩胛部,大致在肩胛骨的正中,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正坐或俯伏位,在肩胛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之间连线上,当上、中1/3交点,与第四胸椎棘突下间平齐,与臑腧、肩贞成正三角形处是穴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冈下肌。皮厚,由第三、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神经重叠分布。皮下组织内布有旋肩胛动、静脉的分支。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深筋膜入该肌,及其深面的冈下肌。前肌由第十一脑神经一副神经支配,后肌由臂丛的肩胛上神经支配。

【功效】舒筋活络,理气消肿。

【主治】肩胛酸痛,肩周炎,肩背软组织损伤,肘臂外后侧痛,上肢不举,颈项颊领肿痛,乳痈,乳腺炎,胸胁支满,咳嗽气喘,咳逆抢心,乳腺炎。

【刺灸法】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可灸。

穴位详解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该穴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臑腧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临床上常用的穴位配伍主要有:
1.配臑会;有舒筋通络止痛作用,治肩关节周围炎,肩臂肘痛。
2.配膻中;有理气散结消肿作用,治乳痈,乳腺增生。
3.配乳根,少泽,膻中,治乳腺炎。
4.配乳根,催乳。

天宗穴可缓解骨伤科疾病

该穴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尤其在骨伤科疾病中,如果应用不同方法对该穴进行刺激,往往能取得很多意想不到的疗效。
落枕的病因多为感受风寒,太阳经为一身之藩篱,天宗穴属手太阳小肠经之穴,又为手太阳经脉气之所发,具有祛风散寒之功效。另外,手太阳经绕行颈项,刺激天宗穴治疗落枕,也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从现代医学来讲,天宗穴部位循行的神经主要为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这两条神经均来源于颈五和颈六神经根,通过自身反馈调节,刺激该部位对颈部的疼痛有一定的疗效。

齐刺天宗穴治疗顽固性网球肘

现代医学对于网球肘的认识主要还是腕伸肌总腱撕裂和桡侧背神经卡压学说。但对于一些顽固性的网球肘,病变并不往往局限在局部,除了众所共知的颈五、六神经根受卡压之外,不少顽固性网球肘患者在患侧肩胛骨背面的冈下窝处往往也有很明显的压痛。《灵枢官针》篇“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天宗穴齐刺,并施以捻转泻法,可使其针感穿过肩胛直达病所,痛之所在,针之所宜,对于在患侧冈下窝处存在敏感压痛点的患者,在天宗穴进行针对性治疗,临床上往往有很好的疗效。

毫针刺天宗穴治疗肩周炎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症,属于中医“肩凝”、“漏肩风"等范畴,常为感受风寒,寒湿凝滞经脉所致。天宗穴系手太阳经肩胛部腧穴,经脉绕肩胛交肩上,再加上太阳经祛风散寒的特性,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效果是无疑的。特别是一些无法完成肩部旋外动作的患者,由于冈下肌和小圆肌是主要的旋外肌,其位置又正好在天宗穴部位,故而治疗天宗穴对此类患者效果更佳。

针刀松解天宗穴治疗颈椎病上肢麻木

该患者正当壮年,气血盛,其麻木的原因当为寒湿凝滞,血脉不通,气血不达而导致。手太阳经贯肩并通行上肢尺侧部位,其脉气所发的天宗穴对于太阳经的经气贯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刀的穴位刺激和对经络的疏通作用比普通毫针刺法更强,故而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天宗穴治疗急慢性乳腺炎

首先用拇指尖在天宗穴或周围处按压,寻找压痛点,找准压痛点后即针刺压痛点,如压痛点不明显者,针刺天宗穴即可。用282寸毫针,直刺至肩脚骨,得气后,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轻微捻转,使针感向肩部或胸部传导,留针,再取约2厘米长的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上端,使其下端距皮肤约3厘米,点燃下端,使热力透过针体传入穴位,每次以不超过三段为宜,待艾条燃尽后即可出针。
天宗穴与乳房前后相对,临床证明,多数乳房疾患,多在天宗或其周围有明显压痛,天宗为小肠经穴,小肠经入缺盆,络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天宗穴温针具有消瘀散结,理气通络的功效,治疗乳腺病效果很好

天宗穴点刺放血治疗肩胛痛,畸形性脊柱炎

急性者每天放血一次,3~5次即可治愈。慢性者隔2~31次,5次为一疗程,需要2~3个疗程,每疗程休息5天,胸椎强直多因畸形性脊柱炎引起,隔3~5天放血1次,5次为一疗程,经3~5个疗程之后,症状可有明显减轻。放血后最好拔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