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穴多用三阴交,失眠头昏疗效好

 医路顺风图书馆 2024-10-27

导读李廷芳老认为三阴交穴位可以一穴三用,现代临床用其养血调经实际上缩小了治疗范围。三阴交一穴具有滋阴养血、健脾除湿、疏肝解郁的三重功效。

一穴三用三阴交

作者/李廷芳 朱纬

当今之人多膏梁厚味而养尊处优,加上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较大,又每每深夜不眠、思虑过度,致使厚味腻脾多生湿热,思虑伤脾生化无源,复有熬夜伤阴,焦虑伤肝,因此,现在临床常见湿邪停聚而阴虚肝郁并存者不乏少数。


此类患者的治疗,利湿每伤及阴,滋阴每助其湿,疏肝每碍其燥。更因湿邪为病,如油入面,黏着难去,因此,医家遇此棘手者众。


李老师多年临床体会,三阴交一穴有滋阴养血、健脾除湿、疏肝解郁的三重疗效,用于治疗阴虚夹湿或兼有肝郁等上述病情者,疗效显著。


图片

(图片来自大家中医APP)


三阴交一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用于治疗“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惊不得眠”等证。


李老师认为,三阴交在现代临床多用于养血、调经等妇科疾病,实为缩小了该穴的治疗范围。


考三阴交是足少阴肾、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的三经交会穴,脾者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肾主藏精,精血同源;同时,脾亦为生痰之源,健脾即可除湿化痰。因此,三阴交一穴具备了同调肝、脾、肾三经之作用,所以具有上述三重功效不足为奇。


此外,针灸特有的调节作用,激发了脏腑本身的修复能力,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并没有为机体多增加毫厘之物,因此不存在滋阴助湿、除湿伤阴的弊端和用药偏差。


古人常谓“一病必有一治疗方法”,三阴交对于阴虚夹湿而复有肝郁者,此之谓也!


试举一例:

曾治张某,男,40岁。因胸闷、嗳气、纳呆、乏力伴心烦、失眠、多梦2年就诊。患者素喜食茶酒油腻之物,平时常有乏力、纳呆、便溏不爽之症,与人口角后出现上述诸症。


此后多处治疗,处方以镇静安神、滋阴养血、清热利湿等为主,并服成药天王补心丸、四妙丸、知柏地黄丸等。


刻诊时上述症状毫无改善,并增口干,头昏,干呕,胸膈痞满,两胁刺痛诸症,遂惧服中药而要求针灸治疗,观其舌苔厚腻而燥,脉弦滑而数。


诊为:阴虚夹湿,肝郁气滞。处方即以三阴交为君,养血、除湿、解郁,一穴三用,佐印堂、神门,调养心神,手法平补平泻,每日1次。


治疗5次后,睡眠改善,头昏、痞满等诸症好转,减印堂、神门,并嘱清淡饮食,调情志,禁酒茶,继用三阴交治疗10次,患者自感神清气爽,诸症痊愈,停止治疗,嘱咐同前。


因患者懂医,能在短期取得较好疗效,数次提及称之为神云云。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三阴交治疗范围广、疗效好,但也应辨证施治,中病即止。


如《针灸问对》关于三阴交的论述所说:“脾主中,肝肾主下,中下焦气一穴可以尽之,故非危疾急证与三阴俱有干者,不可轻刺。脾肾气常不足,肝虽有余,亦是宿血之脏,误刺则脱人元气,不可不慎。


笔者理解,其穴如药,猛烈者必能堪当大用,如乌、附之辈,为医者必须正确地使用它,做到趋利避害,为我所用,诸同道有志于此者当细研之。

  • 文章来源:本文摘自《李廷芳50年针灸临证集验》丨作者/李廷芳、朱纬,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