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荣宏君先生选编了周笃文教授有关诗词赏析的文章,纂为《古诗词之美》付梓问世,让读者得以一窥笃文先生诗词导读的精髓,我也于此看到了笃文先生诗词美学的整体框架。再把周先生其他文集和相关诗词注释、典评所表达的诗词美学主张加以综合考究,窃以为周先生诗词美学的核心有二,一为诗词是意象与意境和谐统一的产物;一为诗词语言的声情之美是让读者为之倾倒的必备要素。 其一,笃文先生认为,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所谓意象即诗人的情志意愿与精神诉求,而这种意象的表达要有深层的内涵与哲思,或吐露心声,不失家国情结,或婉转抒情,不失俊逸超伟,如此方能令人陶醉,催人奋进。他说宋人方岳的《哨遍·月问》,“暗合科学之原理“,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篇有哲思的杰作。他典评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迷晓雾”,是最富浪漫色彩的词作。他说,李词用记梦的方式来表达追求理想,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一个弱女子竟然向天帝诉说自己的苦闷和抱负,“这是何等昂扬的境界”。周先生的典评,着意于词人的情感表达,这种意象,才是词作的灵魂。无疑,易安《渔家傲》所以传颂千古,“意象”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再如,典评近人刘师培的《水调歌头》“一阕新亭泪”,笃文先生说,这是以光复华夏为主旨的作品,“声情意象,颇有可观。”他在为陈田贵诗集《吟踪寄笺》作序时说道:唐人张彦远曾言诗词之作用是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读诗、写诗不但能陶冶性灵,变化气质,造就君子,而且还能对建设精神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发挥巨大作用。笃文先生认为,这就是一首诗作应有的“意象”,无它则诗词作品便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所谓意境,即诗家在作品里制造的一种氛围,一种景象。这种氛围要给读者美的享受而受其感染,这种景象要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而同其悲欢。笃文先生有一篇《清明诗与杏花村》的考据文章,他在切入正题以前也不忘对“清明诗”意境的揭示与点评,他说:寥寥28字,却生动地勾画出一幅雨中行役的图画。在淫雨绵绵的清明时节,我们的诗人一肩行李,跋涉在异乡的泥泞小径上。凄风苦雨,冻馁交加”而“牧童遥指杏花村” 又“把整个画面延伸到遥远的空间去了。” “一动一静,一苦一闲,相映成趣,可谓诗情画意一片浑然了。”这种点评,引导读者进入一个诗人构造的“意境”,让读者在动静之间,去感受,去领悟。笃文先生的诗词美学主张在他的《影珠书屋吟稿》里,得到极好的实践。所以有学者评介,笃文先生的诗词作品给现代诗词创作者树立了榜样,此言不虚,你看他的《水调歌头.下三峡》:太古城头月,伴我过夔州。冷光摇荡寒碧,轻浪拥飞舟。束峡双门对起,百里天开一线,万嶂导江流。造化辟奇景 ,元气接昆丘。 揖神女,歌白帝,下黄牛。河山万里行遍,第一蜀中游。招手天边鸥鸟,试起苏辛李杜,煮茗斗清讴。云散日初上,霞外耸重楼。 古人写月,多有思乡之念,情绪未免低落,而周先生却引明月为伴 ,着笔于明月之夜的三峡,他看到了万人所不能道的绮丽夜色:“百里天开一线,万嶂导江流”。下片,笔锋一转,“招手天边鸥鸟,试起苏辛李杜,煮茗斗清讴。”这是何等样的一种浪漫与气魄?这种意象,非行家则难言。其二,笃文先生认为,诗词语言的声情之美是让读者为之倾倒的必备要素,只有具备“乐感美、骈俪美与错综美”的诗词才会将汉语言文字的声情之美发挥到极致。这种对诗词的美学要求,折射于表现手法上,除了巧妙应用词的长短格调和固有的声韵要求以外,一切汉语修辞手段的调用,都是成功作品的不二法门。他在评价刘禹锡的“望洞庭”的词作中这样写到,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才华。”笃文先生这样主张,他也这样实践,其作品真可比美前贤,你看这一首《行香子·海滩望月》:波绉罗裙,云绣霞裳,正晞发龙女梳妆。便渔家乐,农家歌,酒家忙。严滩陶宅,金谷玉堂,问何似海上徜徉?三生慧业,百转柔肠,任风头紧,船头侧,浪头狂。这首词通过描绘海边的夕阳美景和渔家生活,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和简朴生活的情感。词作上片的“波绉罗裙,云绣霞裳”,“ 镜奁开处,上下清光”既是譬喻,也是拟人化的一种修辞表达。他巧妙地使用了“行香子”词牌富于乐感的长短句,读来抑扬顿挫,充分彰显了全词的声情之美。笃文先生诗词美学之精微,非三言两语能道其祥,借贺寿之机,抛砖引玉,深入探讨,有待方家。 作者刘奕超(1941.8-),贵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国训诂学会发起人之一,全国中医药教材编委。历任贵州语言学会常务理事,贵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长、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2022年,长篇纪实小说《赖兴隆》在香港文艺出版社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