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辨证治疗呕吐,七种类型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别山养生堂

 鹤年养生 2024-11-15

中医辨证治疗呕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外邪犯胃证

 

- 症状:突然呕吐,起病较急,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表证。

-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 方剂:藿香正气散加减。其中藿香可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紫苏、白芷等药能辅助解表散寒。

 藿香正气散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组成与剂量(成人常用量)

 

- 藿香(三两)9g左右:是君药,主要功效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可以外散风寒,内化湿浊,针对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病机关键起主要治疗作用。

- 紫苏叶(一两)3g左右、白芷(一两)3g左右:辅助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使外邪从表而解。

- 半夏(曲)(二两)6g左右、陈皮(二两)6g左右、厚朴(姜制,一两)3g左右:这几味药能够行气化湿,和胃止呕。半夏曲、陈皮可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厚朴能够下气除满。

- 茯苓(一两)3g左右、白术(二两)6g左右、桔梗(二两)6g左右、甘草(炙,一两)3g左右:茯苓、白术健脾祛湿,桔梗宣肺利膈,炙甘草调和诸药。

- 大腹皮(一两)3g左右、生姜(三片)、大枣(一枚):大腹皮行气化湿,利水消肿,生姜、大枣能调和脾胃。

 

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像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等情况。

 

方解

 

- 本方以藿香为君药,外散风寒,内化湿浊。紫苏叶、白芷助藿香解表散寒,是为臣药。

- 半夏曲、陈皮、厚朴行气化湿,和胃止呕;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桔梗宣肺利膈,这些药物协助藿香祛湿和中,也是臣药。

- 大腹皮行气化湿利水,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用为佐药。

- 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

 

用法

 

- 传统用法是将上述药物捣为粗末,每次服用二钱(6g左右),用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

- 现代用法一般是将这些药物按上述剂量配好后,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不过,具体的用量和用法还需要根据病情以及患者个体差异,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二,食滞内停证

 

- 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

-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 方剂:保和丸加减。山楂可消肉食油腻之积,神曲能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可下气消食除胀。

 保和丸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保和丸出自《丹溪心法》。

 

方剂组成与剂量(成人常用量)

 

- 山楂(六两)18g左右:是君药,尤擅消肉食油腻之积。

- 神曲(二两)6g左右:为臣药,能消酒食陈腐之积。

- 半夏(三两)9g左右、茯苓(三两)9g左右:也是臣药,半夏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两药一起用于和胃健脾。

- 陈皮(二两)6g左右、连翘(一两)3g左右、莱菔子(一两)3g左右: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连翘清热散结、疏散风热,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均为佐药。

 

功效

 

消食和胃。主要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方解

 

- 山楂为君,消食化积,尤其对肉食积滞作用显著。

- 神曲消食健脾,帮助山楂消化各种食物积滞。

- 莱菔子下气消食除胀,可增强山楂、神曲的消食之力。

- 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

- 茯苓健脾利湿,使湿有去处。

- 连翘清热散结,去除食积所生之热。

 

用法

 

- 传统是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用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七八十丸(约6 - 9g),用白汤送下。

- 现代多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剂量根据病情和个体适当调整,一般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痰饮内阻证

 

- 症状: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

-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 方剂: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半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姜可温胃散寒、和中降逆。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是临床常用的合方,主要用于治疗痰饮内阻相关的病症。

 

方剂组成与剂量(成人常用量)

 

- 小半夏汤

- 半夏(一升)10 - 15g左右:为君药,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

- 生姜(半斤)10 - 15g左右:是臣药,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且可解半夏之毒。

- 苓桂术甘汤

- 茯苓(四两)12g左右:为君药,淡渗利水,消除痰饮。

- 桂枝(三两)9g左右:是臣药,可温阳化气,平冲降逆。

- 白术(二两)6g左右:健脾燥湿,协助茯苓运化水湿,为佐药。

- 甘草(二两)6g左右:调和诸药,为使药。

 

功效

 

温中化饮,和胃降逆。用于治疗痰饮内阻引起的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等症状。

 

方解

 

- 小半夏汤方解

- 半夏是核心药物,针对痰饮内阻、胃气上逆导致的呕吐,通过燥湿化痰和降逆止呕来缓解症状。生姜既能增强半夏的止呕功效,又能制约半夏的毒性,同时温散胃中的寒邪。

- 苓桂术甘汤方解

- 茯苓利水渗湿,使痰饮从小便排出,是消除体内痰饮的关键。桂枝温通阳气,化气行水,与茯苓配合,增强利水化饮的作用。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巩固脾胃功能,防止痰饮再生。甘草调和药性,使全方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用法

 

- 传统用法是将上述药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现代用法一般是将这些药物一起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不过具体剂量和用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


四,肝气犯胃证

 

- 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

-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 方剂:四七汤加减。半夏化痰降逆,厚朴行气除满,茯苓健脾渗湿,紫苏叶芳香舒肝。

 四七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四七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组成与剂量(成人常用量)

 

- 半夏(五两)15g左右:是君药,有化痰降逆的功效。

- 厚朴(三两)9g左右:为臣药,可行气除满。

- 茯苓(四两)12g左右:也是臣药,能健脾渗湿。

- 紫苏叶(二两)6g左右:为佐药,有芳香舒肝的作用。

- 生姜(五片)、大枣(一个):生姜可温胃散寒,大枣能健脾和胃,二者为使药,调和脾胃。

 

功效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主要用于治疗肝气犯胃所致的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等症。

 

方解

 

- 半夏为君,其味辛性温,擅长化痰降逆,针对呕吐、嗳气等胃气上逆的症状。

- 厚朴为臣,行气除满之力较强,有助于舒畅气机,缓解胸胁胀满。

- 茯苓健脾渗湿,脾健则有助于运化水湿和气机通畅,辅助厚朴理气。

- 紫苏叶芳香,可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从根源上减轻肝气犯胃的情况。

-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并且生姜还能加强半夏降逆的作用,使全方在疏肝理气的同时,兼顾和胃降逆。

 

用法

 

- 传统用法是将上述药物锉碎,每次服用四钱(约12g),用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个,煎至七分,去滓,热服。

- 现代用法一般是把药物一起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不过具体的剂量和用法还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


五,脾胃气虚证

 

- 症状:食欲不振,食入难化,恶心呕吐,脘部痞闷,大便不畅。

-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等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木香、砂仁能理气和胃。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方剂组成与剂量(成人常用量)

 

- 人参(3 - 10g左右):为君药,大补元气,健脾养胃。

- 白术(6 - 10g左右):是臣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 茯苓(10 - 15g左右):也是臣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甘草(3 - 6g左右):调和诸药,一般用量3 - 6g左右,为使药。

- 陈皮(3 - 10g左右)、半夏(6 - 10g左右):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二者为佐药。

- 木香(3 - 6g左右)、砂仁(3 - 6g左右):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它们也是佐药,用于理气和胃。

 

功效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出现食欲不振、食入难化、恶心呕吐、脘部痞闷、大便不畅等症状。

 

方解

 

- 人参为君,其性甘温,能大补脾胃之气,增强脾胃功能。

- 白术、茯苓为臣,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健脾,二者协助人参加强脾胃运化之力。

- 甘草调和诸药,使各药协同发挥作用。

- 陈皮、半夏为佐,用于行气化滞、燥湿化痰,改善脾胃气滞和痰湿的情况。

- 木香、砂仁为佐,木香可增强理气之功,砂仁能促进脾胃运化、和胃止呕,有助于恢复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

 

用法

 

- 传统是将上述药物锉散,每次12g左右,用水一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 现代多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具体的剂量和用法可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


六,脾胃阳虚证

 

- 症状: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色㿠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

-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 方剂:理中汤加减。干姜温中散寒,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

 理中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方剂组成与剂量(成人常用量)

 

- 干姜(9 - 15g左右):是君药,大剂量的干姜温中散寒,为治疗脾胃虚寒的关键药物。

- 人参(6 - 10g左右):为臣药,能补气健脾,增强脾胃功能。

- 白术(9 - 15g左右):也是臣药,健脾燥湿,助力脾胃运化。

- 甘草(6 - 10g左右):调和诸药,一般用量6 - 10g左右,为使药。

 

功效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主要用于脾胃阳虚证,像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色㿠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等情况。

 

方解

 

- 干姜为君,其味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可温中散寒,以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驱散寒邪。

- 人参为臣,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肾经,能够大补元气,健脾养胃,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与干姜相伍,使中焦阳气得复。

- 白术为臣,苦、甘,温,归脾、胃经,有健脾燥湿的作用,协助人参、干姜增强脾胃功能,使运化有权。

- 甘草为使,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用于调和诸药,并且其本身也有一定的补中益气的作用,使全方能够协同发挥温中健脾的功效。

 

用法

 

- 传统用法是将上述四味药,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现代一般是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不过具体的剂量和用法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因素,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

七,胃阴不足证

 

-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

-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 方剂:麦门冬汤加减。麦门冬滋养胃阴,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甘草等益气生津。

 麦门冬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方剂组成与剂量(成人常用量)

 

- 麦门冬(七升)30 - 60g左右:是君药,味甘、微苦,性微寒,有滋养胃阴的作用。

- 半夏(一升)10 - 15g左右:为臣药,能降逆止呕。

- 人参(三两)6 - 9g左右、甘草(二两)6 - 9g左右、粳米(三合)15 - 30g左右、大枣(十二枚)4 - 6枚:人参、甘草补气生津,粳米、大枣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它们为佐药。

 

功效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用于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等胃阴不足之症。

 

方解

 

- 麦门冬作为君药,其滋阴清热之力较强,能滋养胃中阴液,针对胃阴不足的根本病机。

- 半夏为臣药,虽然其性温燥,但在本方中与大量麦门冬配伍,能降逆和胃而不伤阴,起到止呕的作用。

- 人参、甘草、粳米、大枣为佐药,人参、甘草补气生津,粳米、大枣能健脾和胃,通过补益脾胃,使阴液生化有源,并且可以调和药性,增强全方的扶正作用。

 

用法

 

- 传统用法是将以上六味药,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 现代一般是将药物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不过具体剂量和用法需要根据病情、患者体质等因素,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中医治疗呕吐时,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来综合辨证论治,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还会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