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兰亭序》没有消失,真迹由一位高僧所写,世人被误导1000多年!

 三余字画 2024-12-10 发布于山东

“书圣”王羲之距今久远,很多法帖记述不详,再加上民间传闻的影响,留给后世一定的神秘感,比如“换鹅帖”真实身份,书坛争论千年,直到近代,美国哈佛大学展出一幅《小楷道德经》。

卷尾附带褚遂良的题跋,充分证实“换鹅帖”乃是《小楷道德经》,而非《黄庭经》,抛开上述作品,王羲之最经典的《兰亭序》,当今也是疑惑重重,自唐朝之后,因原稿失传,书家针对此帖,可谓是议论不休。

宋朝时期的姜夔,核对梁武帝所藏王羲之法帖,并未发现《兰亭序》,由此提出疑问,清代的李文田深入探究,对比书法风格等,提出《兰亭序》是伪作。

近代郭沫若,进行总结性的研究,他依据书风、藏品目录、史册记载,全面分析论证,1965年在《文物》杂志,发表《论到兰亭序真伪》,证明它是假的。

文章发表之后,极少有人信服,认为郭沫若是胡说八道,实际上《兰亭序》没有消失,近几年北京故宫,展出一幅《兰亭序》范本,据考证由一位隋代高僧所写,通篇采用草书,与之前专家的判定相符。

因此很多学者支持郭沫若,声称世人被误导1000多年,此作才是《兰亭序》原貌,这幅“奇作”就是智永的《草书兰亭序》,全卷共计300多字,融合章草和篆隶笔意。

卷中笔画大多短小精悍,势态凝厚,劲力沉着,采用中锋运行,不断进行衄错,更显拙朴醇厚的古雅气韵,转折处不一味保持圆融,时而方劲峻整,笔笔“草法”完备,刚柔兼具,艺术格调丰富。

至于结体和章法层面,结体与王羲之一样,字体全部独立,少见笔画连绵,排布基本齐整,空间分布明朗,乍一看偏为端庄规正,实则通过笔锋的变化,体势开合,保证气脉畅达连贯。

同时含有轻微错落的韵律感,艺术风格虚和、质朴,尽显天然本真之美,内含无限妙趣,无愧于解缙《春雨杂述》称赞:“自羲、献而下,世无善书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

可惜《草书兰亭序》原稿销声匿迹,只有拓本传世,字迹精善无损,可以观察所有细节,掌握最精准的笔法,锻炼基本功,下笔从容有力,感受正统魏晋风貌,当年东莞容庚获得后,还写到:“惊为秘笈,乃尽得之”,1962年捐献入故宫。

而今,我们对智永《草书兰亭序》,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此品是全新装裱的手工经折装,外观精美,使用翻折设计,便于临摹和查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