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事迹》记载,白玉蟾游历至黎母山时,意外遇到神人,被授予了以“上清法录和洞玄累诀”。 白玉蟾在武夷山止止庵入住多年(止止庵,也就是我误闯进去的那座荒庙中《探武夷山止止庵惊魂记:迷路大王峰后山凶煞之地,念动六甲秘祝》《亲身经历:半夜黑影邪魅偷袭,意欲何为?》相传早在秦、晋、唐代,先后有皇太姥、张湛、鱼道超、李磨镜等道教名士在止止庵结庐修道,炼气养真,命其居为“止止”,后皆得道飞升,居址荒废。),师从南宗四世祖陈楠,尽得其道术,并遵师命至黎母山,偶遇神人授“上注法篆洞法玄累诀”,创立道教南宗宗派。“洞玄累诀”是白玉蟾在其游历过程中获得的重要道教法诀。这个“洞玄累诀”是道教南宗修行的核心法诀之一,涉及到道教的内丹修炼和法术实践。 他随后拜访了武当山(《三维图解:武当山旅游路线》《中国之最:武当山》),遇到了一位道士,学习了符法。多亏这个符法,白玉蟾曾成功击退邪鬼: 有记载提到,白玉蟾在巴陵时,瘟疫横行,乡民因瘟疫而求助于他,白玉蟾凭借自己粗浅的符箓之术,依法本乱书云篆,神将灵应,竟成功击退了邪鬼,邪鬼驱捉殆尽,使得当地得以安宁。这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符箓道派对于济世度人的重要意义。 白玉蟾在四处游历的过程中,曾进入四川青城山,并在那里遇到了一位老道士,这位老道士传授给了他《度人经》的秘诀。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距离成都市区大约68公里,被誉为“青城天下幽”。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游青城山记:宝仙九室之天,岂庸徒之可侵哉!》《青城后山雨中大环穿: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织香梢古道寒》)。 3、白玉蟾的死因和去世的具体年份成谜。 绍定己丑(1229)十月,白玉蟾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不久便传出他水解于临江的消息(借水兵解,即去世)。 ![]() 实际上,对于他是否真正水解仙化,则是一个千古之谜,就连他最亲近的徒弟兼挚友彭耜也难断真相。《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中,彭耜又传出说法——“逾年,人皆见于陇蜀,又未尝有死”。大概意思就是说:白玉蟾掉到旴江之后的第二年,在甘肃有人见过白玉蟾,还有人在四川也见过他。 有现代学者为了认同这种说法,得出一个结论说:白玉蟾有抑郁症,因为幼年跟随母亲改嫁,继父对他并不好,所以年仅十一岁便离家学道,幼小的内心留下了阴影,故此人们见到的白玉蟾是:“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癫"之状态。按这类学者的说法,如果不按道界的说法去解释,就是白玉蟾是寻了短见,之后被救。 白玉蟾的死因和去世的具体年份,在历史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学界迄今连他的生卒年问题都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目前大致有两种看法: 1、以何敦铧、李远国、谢金良等先生为代表者,认为白玉蟾生于绍兴甲寅年(1134),卒于绍定己丑年(1229)或以后,享年96岁或以上(1134-1229); 2、以曾召南、王尊旺、方宝璋等先生为代表者,则坚持白玉蟾生于绍熙甲寅年(1194),卒于绍定己丑年(1229),世寿36岁(1194-1229)。 这两种说法各有所本。 前一说起源最早,本于彭耜。彭耜,号鹤林,生卒年不详,乃白玉蟾高足和密友,也是最早编纂《海琼玉蟾先生文集》(约编定于嘉熙元年即1241年)的人。他说:“时(先生)大父有兴董教琼琯,是生于琼,盖绍熙甲寅三月之十五日也。” 后一说滥觞于元初道士赵道一(生卒年不详),他在其所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约成于1294年顷)一书中,虽未明说白玉蟾生于绍兴甲寅年,但却断然否定了刘克庄(1187-1269)关于白玉蟾“夭死”的说法。 后来明代史家何乔远(1558-1631)编《闽书》时,就引《鹤林彭耜传》明确说白玉蟾“是生于琼,盖绍兴甲寅三月十五日也”。清代乾隆年间自称白玉蟾弟子的道士彭翥(字竹林)也沿袭这种看法,说白玉蟾“父振业于绍兴甲寅岁三月十五梦道者以玉蟾蜍授之,是夕产子,母即玉蟾名之以应梦”。 此后,各种方志、山志和研究在论及白玉蟾生平时,都或此或彼取其一说以自守。 有人对第二种说法提出反证——白玉蟾自述中云:“好因缘,传口诀,炼金丹。街头巷尾,无言暗地自生欢。虽是蓬头垢面,今已九旬来地,尚且是童颜。未下飞升诏,且受这清闲。” 4、朱熹在武夷山时,真的和白玉蟾打过交道吗? 5、白玉蟾真的主张佛道合一、佛道双修吗? 答案是否定的,切不可听信网上胡言乱语。白玉蟾对佛教有研究,是因为要有所比较,并非认同佛教观点。现有《净明宗教录》为证。当时白玉蟾被皇帝诏入太乙宫中,为皇帝讲道,被封为紫清明道真人。白玉蟾没有在太乙宫中呆多久,次年便到浙江访见豫王,当时的佛教领袖孤云和尚亲自率僧众相迎,目的是让白玉蟾进入佛门,“度化”白玉蟾。 《净明宗教录》传载:僧人孤云劝白玉蟾祖师入释,以求光大佛门,祖师对曰:吾中国人也。生于中国,则行中国之道理。若以夏变夷,背天叛道,吾不忍也。禅宗一法,吾尝得之矣。是修静定之功,背叛天道,为积阴之魄,以死为乐!《涅槃经》所谓“生灭灭矣,寂灭为乐”是也。吾中国之道,是炼纯阳之真精,形神俱妙,超天地以独存,以生为乐也。故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夷夏之道,有所不同。道不同不相为侔也。”孤云奇其言,亦从事于道焉。于是释氏而求诗文者,踵门如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