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072】从、比、北、化

 竹香书屋 2024-12-13

二人为“仁”。

还有四个字,也是两个人字的组合:从、比、北、化。有趣的是,他们都不在“人部”,而是分属不同的部首,从部、比部、北部、huà部,但这几个字都在“人部”后,是“人”字的变形,把这几个字理解好了,也能更懂人类。

图片

甲骨文的“从”字,由两个面朝左侧立的“人”构成,就是一个人跟随着另一个人,注意,是朝左跟随。

图片

因为还有一个字“比”字是二人向右。

中国文化有以左为尊的传统。一个人朝左跟着另一个人就是学好(左为贵),就叫“从”,即“从善”。荀子云:“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不从君,可;不从父,难。只从道义,更难。这,就是中国人的生存困境。

《说文·卷八上·从部》从,相聽也。从二人。凡从之屬皆从从(p386)段注:聽者,聆也。引伸为相許之称相许,就是相互赞许)。言部曰。許,聽也。以类相与曰从,从二人

后来金文左边加“彳”,下部加“止”表示行动,“从”字写成“從”,是说学好是要有行动的,但简化字后又回到了“从”。

向右为“比”,左贵右贱。“比”就是攀比、比较、攀缘,是人生之烦恼的根源。所以我们要先修无分别心,无善恶心,无贵贱心,众生普同一等,才算是入了修行门径少许。今人不明此道,一入了某教门,先在心里就觉得高出别人不少,先以差别自诩,故而愈走愈远。

“比”字,在甲骨文和钟鼎文里,是两个亲近的人,紧靠相依,并肩向前,本义像夫妇并肩匹合,但“比”字与“从”字正好相反,是向右跟随。古人曰:二人向阳为从,向阴为比。士之趋向,不可不慎《说文·卷八·比部》: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反写“从”字遂成“比”)。凡比之属皆从比。夶,古文比段注:其本义謂相親密也。及也,次也,校也,例也,類也,頻也,择善而從之也,阿黨也,皆其所引伸择善而從之也,择不善而比之也,故成语有“朋比为奸”,就是不学好,总跟别人攀比,就为奸。

汉字的造字,显示出古人高超的智慧,同样还是两个“人”,把顺序、方向、位置一变,就可以表示出完全不同的又极具精微的新含义。从,二人向左,比,二人向右,“北”,两人背靠背的样子。

图片

《说文·卷八·北部》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屬皆从北北者,古之背字,又引伸之为北方。北方,又称伏方,指阳气在下,万物伏藏之意。段注:乖者,戾也。此于其形得其义也。軍奔曰北。其引伸之義也。謂背而走也两个人相逆(意见、观点相反)就为“北”。

古代打仗时打输了叫“败北”,就是背对着敌人逃跑。古代对战死的兵将如何论功行赏呢?那就要看死者身上的伤口位置了。如果伤口是从前面刺进去的,那就是英雄;如果伤口是从后背刺进去的,那就意味着你是逃跑者,就是懦夫。

北部字只有一个“冀”字,冀,北方州也。从北異聲

图片

两个人的上下颠倒,就是“化”字。甲骨文字形是由一个头朝上的人和一个头朝下的人组成,本义是变化,也就是把人彻头彻尾地颠覆、改变,为“化”。但这个字不在“人部”,而在“匕huà部”,段玉裁的解释是:此字从人。……“化”字不入“人部”而入“部”者,不主謂於人者,主謂人者也也就是“化”字的内涵不在被“化”的人,而在于“化”人的人。

《说文·卷八上·huà部》化,教行也。从从人,亦聲段注:教行於上。則化成於下(凡以道业诲人谓之敎,躬行于上,风动于下,谓之化,这就是“教”与“化”的不同——“教化”之后会形成一定的“风气”“风教”,于是就有了“风化”)。老子曰:我無爲而民自化此话是说:天地阴阳运行,自有而无,自无而有,万物生息则为化。即风化高于教化,教化还在用力,而风化、自化则要靠高度的觉知。

这世上,没有比改变一个人更难的,而彻头彻尾地改变一个人就更难了。没有自我的觉知的“化”,就是洗脑的结果,是最可怕的“化”。恐怕老子强调“我無爲而民自化”,就是要避开这种洗脑的“化”吧,“自化”比“他化”要真实而高级啊。所以,从“huà部”的字就两个字:一个“化”,一个“真”。

咱们说下“”,《说文·卷八上·部》:(huà),变也,从倒人(p384)段注引了《礼乐》一句话说:天地之化,百物之产。——能生非类曰化,生其种曰产

这句话太有意思了,就是天地能量太大了,能生出跟自己不同的物种,叫“化”;而只能生出跟自己相同的物种,叫“产”,由此可见“化”的厉害。就“变化”二字,段玉裁说:分別天變地化、陽變陰化。析言之也。許以釋变者、渾言之也

也就是,天主变,地主化;阳主变,阴主化。析言之,就是“变”,是看得见的,属阳;“化”,是看不见的,属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