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的字源及演变 古代中国,是发达农业文明,其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而农业活动也是人类生存的活动方式之一。为什么要说这些呢,是因为今天要聊的“人”字的起源就与此相关。 因为最早的时候人的大部分劳动都是在田地,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所以人的劳动是生活的主要组成,“人”字也就出于这种思考创造了出来。 ![]() 农民在插秧 ![]() 金文的“人”字 所以最早的“人”字形状就是一个人在田地里做工的样子 不过我们知道小篆是在秦代才统一规范的,所以甲骨文金文里的“人”字写法不统一,有时候也代表在做其他事情。再到后来清代篆书的又一个高峰,“人”字的写法也更丰富了。 ![]() 金文中的“人”字,样子有点像在打招呼 ![]() 邓石如写的“人”字,样子有点像蹲下的人 到了秦代以后,由小篆变成隶书的时期,经历了漫长的过渡,首先在战国时期的楚简中看到了“人”字笔画的简化写法——由圆转的写法变成了直爽的“撇”。再到秦代的秦简中,已经有了我们现代所熟悉的“人”的雏形。在此基础上,从隶书的沿用开始一直到现在。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 《楚简》 篆书 战国 ![]() 《北大秦简》 篆书 秦代 “人”字的使用和发明象征了我们祖先的勤劳与智慧。同时也说明了我们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感叹祖先们带来如此美妙的文字。 《说文解字》:【卷八】【人部】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籒文。象臂胫之形。凡人之属皆从人。如邻切。《集韵》:人古作𠔽 。 《康熙字典》:【子集中】【人字部】人 古文:𠔽 《唐韵》:如邻切;《集韵》《韵会》《正韵》:而邻切,竝音仁。《说文》:天地之性最贵者也。《释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礼·礼运》: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又一人,君也。《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又予一人,天子自称也。《汤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 又二人,父母也。《诗·小雅》: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又左人,中人,翟国二邑。 又官名。《周礼》:有庖人,亨人,浆人,凌人之类。 又枫人,老枫所化,见《朝野佥载》。 又蒲人,艾人,见《岁时记》。 又姓。明人杰。 又左人,闻人,俱复姓。 又《韵补》:叶如延切,音然。刘向《列女颂》:望色请罪,桓公嘉焉。厥後治内,立为夫人 现代释义: 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女~。~们。~类。 每人;一般人:~手一册。~所共知。 指成年人:长大成~。 指某种人:工~。军~。主~。介绍~。 别人:~云亦云。待~诚恳。 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这个同志~很好。他~老实。 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不大舒服。送到医院~已经昏迷过去了。 指人手、 人才:~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 姓。 (以下是“人”的演变及历代书家的字) ![]() ![]() 吴让之《崔子玉座右铭》 篆书 清代 ![]() 《乙瑛碑》 隶书 东汉 ![]() 黄庭坚 《廉颇蔺相如列传》 草书 宋代 ![]() 米芾《贺铸帖》 行书 宋代 ![]() 颜真卿《勤礼碑》 楷书 唐代 |
|
来自: 昵称503199 > 《微信:不卜文辞--古字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