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老虎洞的传说 安徽省淮南市舜耕山下的居民大多数是从余杭迁来的,时间在明朝洪武年间,如山下的徐姓人家,其祖上就是在明朝洪武七年,由今天的昆山市玉峰区迁移来的。 山下居民都辈辈相传:舜耕山上的那个洞叫“老虎洞”,曾是老虎窝,山下不远处、约今天的火车编组站(此站已废弃)还有一个“斗虎涧”,传说曾有两只老虎在涧里撕斗,故名“斗虎涧”。那么问题来了,舜耕山脉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过老虎呢?目前,还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但是,旁证倒是有的,也挺扎实,在郦道元的《水经注.肥水》里我们能读到这样一则记载:王莽时期,定远一带“老虎为患,百姓苦之”。安徽省定远县与安徽省淮南市紧密相连,如果定远一带有老虎为患的话,出没在舜耕山脉里的老虎肯定不在少数,所以说“老虎洞”、“斗虎涧”之称谓,是带有一些历史影子的。至于“老佛洞”一名,或许是近年来文旅单位的新创意吧?譬如“仙女湖”,原来叫“姚老窝子”;“妈妈涧”的故事明显抄袭任昉的《述异记》“王质观棋”桥段;尤其是仙女湖的故事编造,王母娘娘竟罚下一位单身汉子日夜监护仙女们在此洗澡的仙女湖,(此处删去20字)这得喝多少假酒进脑子里才能编出如此“时尚”的段子来啊!这种乱改老地名、乱编地域文化故事的不良之风,一度刮遍全中国。 ![]() ![]() 老虎洞西北的山脚下是老龙眼水库, ![]() 水库的东岸曾是粉石场,场内有一座封土颇大的古墓,人称“吴家老坟”,是这一带吴姓人家的祖坟,传说平西王吴三桂也属这一支系,每当有家乡子弟在云南犯了法时,吴三桂便下令道:把他扔进老家的老虎洞里去!那时候,舜耕山中已无老虎可言,空留一个“老虎洞”的名称而已,可是,云南人不明表里呀,还以为吴三桂大义灭亲,要拿这个犯人喂家乡的老虎呢。而实际上是吴三桂有意庇护他,把他直接发落回家了事。 朱皇帝一语成谶 中国人向来有守土重家的传统习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迁居外地的。抱有这种思想的人早在《尚书.盘庚》篇里就已经出现了,盘庚对他的臣民们苦口婆心地劝导了好多次,臣民们才同意离开原住地,迁徙到更适宜生存的新住地。自然,当今社会人口流动频繁,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这种固土守家的思想也随之越来越淡薄了。 话说朱元璋迁余杭民充填淮南时,也受到了盘庚迁徙时的同样阻力,任你说破嘴,老百姓就是不肯离开家乡,朱元璋劝说道:你们去吧,那地方的原居民人丁本来就不旺,不敢歧视你们的,要不了几年,你们在那里定会人囗大旺,代代繁𧗠生息不已。 果然不假,正应了俗语中的那句话:“人挪活,树挪死。”,迁徙来淮河两岸的人家普遍地开枝散叶起来,而原住民至今也不太旺。人们戏曰:借了朱皇帝的金口玉言,不料想竟一语成谶! 另一传说: 朱元璋见余杭民死活不愿迁到淮南去,便下口御道:愿意迁徙的站到那边墙去;不愿意迁徙的站到这边墙来;迁不迁无所谓的原地不动,我来看看民意如何?再作裁决。结果,站队不愿迁徙的那些人统统被胡大海的军兵押送到淮南来了。 注: 明朝余杭地区包括余姚、嘉兴、昆山、湖州、杭州。 明朝前期政策性迁民,官府给种子、牛、耕地,并蠲免一到三年赋税不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