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时候展示真正的帛书《老子》道德经了

 hnhksyf 2024-12-15
图片
帛bó书《老子》,于1974年初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面世。所谓帛书,即是写在丝绸织物上的书籍。
马王堆三号墓,下葬年代为汉文帝12年,即公元前168年,距今已经接近2200年(2024-[-168]=2192)。
从1974-2024年,已经过去了50年。
这50年来,即使最权威的专家,也认为,帛书《老子》(包括甲本和乙本两个版本)并不是比较好的版本。比如《帛书老子校注》的作者高明、《无求备斋老子集成》的编者严灵峰 等等。
基于这些观念,帛书《老子》一直处于“研究”而非“通俗”的层面,也就是说一般读者阅读《老子》,都不会从帛书版入手。
不过,这几年,随着“震惊体”进化为“自媒体”,帛书《老子》和通行《老子》的“惊人”不同,被持续扩大传播。
所以,帛书《老子》的知名度就水涨船高了。
图片
我第一次知道《老子》有帛书版,也是通过阅读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译与评介》。
不过,收录帛书本原文的出版物当中,充斥着大量的“□□□□□□□□□□□□□□□□”符号,非常膈应人,因为很难顺畅地阅读。
而那些没有放置方块符号的,又因为黑白印刷的原因,必须通过阅读注释,才知道哪些是帛书甲本、哪些是帛书乙本、哪些又是作者自己订正的内容。
所以,我一直以来尝试整理出容易辨认、又容易通读的帛书版本。
最佳的形式,就是通过彩色字体来区别版本的残存字,以及补充进去的字。
但是,帛书甲本和乙本都是残缺的版本。一个常用的办法,就是用帛书甲本的内容为基础,空缺的地方用乙本来补全。
不过这样还是有缺字,最终我采用北大汉简本《老子》来补充(北大汉简于2009年入藏北京大学,中间还经历过“假简”的质疑。后于2017年出版了《古简新知》北大汉简论文集,彼时应该已经破除了这种偏见)。
帛书甲本+乙本+北大汉简本,这3个版本都是西汉早中期版本,将这3个版本,按照原封不动的原则,融为一体。
这个想法一成型,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在2020年冬的某个深夜,我开启了一个计划,即“老子甲本拾字补全”的雏形。
简单地说,就是把“帛书《老子》图版”上面的存字全部“描”出来,然后再进行“修复”。
在这之前,需要确定用甲本还是乙本。由于甲本更近古,特别是保留了“邦”字,因此确定了以甲本为底本。
不过,这个“描”字,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特别是,不可能通过“魔术棒”功能,也就是快速区分书法作品中的“黑字”和“白纸”。
甲本当中存在大量的脏污、破损,有很多地方,“黑字”和背景是糊在一起的。所以,整个过程,还是一笔一划地、逐字逐行地“薅”出全部存字,用“慢就是快”的宗旨来完成。
经过各种拖延症、精神内耗、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生老病死,这个早在2020年冬夜想到的计划,于2023年底,才被我真正完成。
最终被我变成了一个产品:老子甲本拾字补全
算是让我赚点加工费吧。
2024年8月,《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推出了修订版,其中《老子》甲本有若干更新。
现在,我将这些更新也一并反映在我的制作当中,并且,为了区别版本不同,命名为:
老子甲本仿真图卷
当然,这个修订,其实还是会“背刺”老版本的。不过,好在其实差异非常之小,总的来说,即是甲本增加了50多个存字,但这些存字和之前补充进去的乙本,其实还是基本一致的。
如果非要说哪里文字不同,就2个字:
①“上德浴(谷)”这一段的“如”字,都统一改为“”字(即原来用帛书乙本补充的“如”,由于帛书甲本发现了“若”字的存在而改);
②另一处是“负阴抱阳”的“而”字,原本此处按照北大汉简,只是“负阴抱阳”,但《集成》新增了一块残片,并释此处有“而”字——实际上,根据我的判断,此处黑乎一片,很可能没有“而”字,却可能是“陰”字。证据一:此字第四笔的捺笔在秦隶中是垂直、半包形态,与“而”可能混同;证据二:前面一行,由于此处多了一个字,而变得明显拥挤,如去除“而”字可变得疏朗。
除了这两处“若”和“而”字,其他各处基本上即是“红字”变成“黑字”的改变。
图片
这个“老子甲本仿真图卷”,就是我要展示的“真正的帛书《老子》”。
首先,说一下材质。这个超薄底布算是目前我尝试找到的最佳的载体,不过仍然是“仿丝效果”,也就是说这还是化纤的,不是丝绸的,这个自有道理。
之前,有某书商尝试如是造一个真正的丝绸版本(已失败)。当然,他们是大厂,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不过据我所知,丝绸这个物品,第一个特点是贵,第二个特点是难以保养,泛黄、虫蛀都可能发生。总之,我没有条件造丝绸底布版本,造出来也只会让价格飙升。
所以,用超薄的化纤仿丝布,来接近那种观感也是可行的。
诸位读者须知,在织布这个行业,细纱的价格是要比粗纱更贵的,打个简单的比方,头发丝这种细度的纱线单价,必然要比耳机线这种细度的纱线要高。所以,用更细的纱织造出来的布,价格要更高些。
所以,这个图卷,现在变得比早期的产品轻得多,薄如蝉翼,并不是偷工减料,反而是加量了。这是需要理解的一个地方。
然后,采用仿古底色微喷。这是耗墨量较多的地方,也就是把底色全喷上仿古底。之前使用白色底,一来是要实现模仿最初的模样,也就是在白色的丝绸底布上面有黑字,二来同时可以节省耗墨量。
不过,白色底虽然理论上更加的“真”了,但由于帛书文物的样貌过于深入人心,所以,用仿古底色,可以产生更好的“仿真”感。
还有,字色更协调。之前的版本,由于为了将乙本的红色字和红色的朱丝栏分别开来,达到更佳的辨识度,在卷芯上的乙本字改用了蓝色。
当然,之前在拾字补全的仿古版当中,也已经用了乙本红色字、汉简本蓝色字的形式,达到和宋体对照字色一致。
这一次进一步调整了朱丝栏的色彩更偏橘色、同时提高乙本红色字的辨识度。
最后,宋体对照内容,使用小册子说明书形式。之前的产品仅仅是附带几张A4纸、A3纸,以求容纳大范围的内容,达到一目了然的程度。
不过大开本的纸张不利于便携,因此后续附带的对照文本,用A5的大小,也就是A4对折装订。并且调整了形式,有竖排的169行逐行对照形式,也同时有横排的、分章、分行、特殊读音标注,当然,内容延续彩色印制。
图片
目前只推出了小版本,高度30cm,长146cm
图片
此为放大拍摄,可以看到布底的纹理,为平纹,与帛书丝绸纹理一致。
图片
此布呈半透明,背面可看到正面的字
图片
在窗户边阳光照射中的效果
图片
卷成一卷。这个布尽量不要去折叠、重压,虽然折了对阅读没有太大影响,但会呈现皱巴巴打到形态。
图片
对照的简陋说明书。设计完封面,过几天想起似乎和张俊龙《帛书老子通解》(2013年)有相似之处,结果拿出来看,不能说一模一样,竟然异曲同工,且算是致敬吧。不过,说实话这本书也是一本读后感类型的。
图片
说明书内页。将之前大开的A3,经过各种压缩,特别是去除了统一的小拼音,改用部分须注意读音的大拼音,最终压进了这十几页A5当中,麻雀虽小五脏俱保全了。
实现无障碍通读、朗读,如果不喜欢某些字,可以用修正带自己改。
图片
好吧,我承认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彻头彻尾的带货文章。
让我赚点加工费吧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