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0句5000多字有700多处被改动,2500年前的经典名著是伪原创?

 wlr6688 2020-07-28

被称为“万经之王”的《老子》辞旨深宏,一言万端,涵盖了从宇宙形成、世界来源到治国、用兵、经济、文化,直至家庭建设、个人养生等诸多方面,老子的智慧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耀眼的华章。德国哲学家赫伯特·曼纽什称其为“世界精神的孕育者”。


《老子》诸多版本,哪一种更接近老子思想

通行本。千百年来,对于《老子》的注解汗牛充栋,形成了注老四大体系,俗称“通行本”,即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王弼《老子注》、严遵《道德经真经指归》、傅奕《道德经古本篇》。此外还有相对独立且流传甚广的版本,比如《老子想尔注》等。

新版本。随着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和湖北郭店楚墓竹简的发掘,以及“海归系”汉简的回归,又形成了以帛书、楚简和汉简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诸多新版本。

奇怪的是,随着文物发掘研究的进展,却出现了更多的“注老”分歧,不少学者认为,汉代的《道德经》是被人夹带了“私货”的篡改版,有人对照楚简、帛书,指出一部《老子》300多句、5000多字,篡改700多处。那么,通行本与帛书、楚简、汉简等诸多版本,哪一种更接近老子思想原旨?是否存在着削足适履,人为篡改的情况呢?

《道德经》的前世今生

《道德经》是汉景帝以后的叫法。在先秦时期,韩非子称其为《周书》,《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汉初称《老子》,司马迁的《史记》则称“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汉景帝以黄帝、老子义礼改“子”为“经”,杨雄《汉志·蜀王本纪》说“老子为关尹喜著《道德经》”,《边让老子铭》说“见迫,遗言道德之经。”可见,对老子文最早的称谓,是韩非子的《周书》。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的帛书《德》和《道》,与传世本《道德经》大体相似,专家推测,帛书《德》和《道》的誊抄时间至少要比通行本《道德经》早100年以上。

300句5000多字有700多处被改动,2500年前的经典名著是伪原创?

马王堆汉墓发掘现场

《道德经》通行本

西汉至魏晋时期,《道德经》流传的主要版本有两个,即河上公本和王弼本。

河上公是西汉文帝时的隐士,因隐居于河滨之上,故名。河上公曾为文帝讲解《老子章句》二卷。该书与1973年0月马王堆帛书本文字接近,也分《德经》《道经》两篇。

王弼本是三国时期的王弼注老本,即后世通行本,流传甚广。王弼之后,注家众多,可谓汗牛充栋,但多出于王弼本。

然而正是这个“流行甚广”的王弼本,与长沙出土的帛书本竟有 700多处错讹,学界关于原创与伪原创的争议就此展开。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的竹简,进一步逼近了《道德经》的真相。

300句5000多字有700多处被改动,2500年前的经典名著是伪原创?

郭店楚简改写了中国思想史

通行本与帛书本比较

不害原意的改动。

跟帛书相比较,通行本的改动部分,在语意上便出现了偏差。为避开皇帝“刘邦”“刘恒”“刘启”等名讳,以及近义词的互用等局部改动,并不影响原文意旨,比如下述个别文字的改动:

“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被改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被改成“道可道也,非常道也。”

“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被改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唯望唯忽”,被改成了“惟恍惟惚”。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被改为“玄牝之门,是谓天根。”

等等。这些改动或是出于誊抄者便于理解,或是一时笔误,但并不影响原意。

300句5000多字有700多处被改动,2500年前的经典名著是伪原创?

伤筋动骨的改动。

通行本在关键字词上的改动,却非避讳那么简单,而且有的还换成了反义词,原意大变。

通行本:

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帛书本:

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到底是“执古之道”还是“执今之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们习惯了通行本《道德经》的“执古之道”的句法,以为“道”是亘古不变之法则,怎么可能是“执今之道”呢?的确,道无古今,这句话的意思是,守持现在的道,能够驾驭现实,能够知道有史以来万事万物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势了。纪,丝线的头绪,引申意为要领、纲要、精神和要点。意思是,这是道的应用要领。

“五色使人目明”被改成了“五色令人目盲”。

一“明”字,一“盲”字,一字之差,字面上截然相反,到底是“盲”,还是“明”?

《老子》经常采取对立观点来阐述,比如:“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强是弱的征兆。也就是说,明者,灭(盲)之象,因此,应该采用帛书“五色使人目明”更符合老子原意,意思是:五色使人感到鲜艳明亮,而这种状态正是目盲的前兆。

看似简单一个“明”字,却有思辨意境,又有“反者道之动”的反向转化效果。


“大器免成”被篡改为“大器晚成”。

此段文字并列排比,到底是大器晚成,还是大器免成,参照全段即可一目了然。该段文字: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文中“免成”,与“希声”、“无形”、”无名“,均为否定句式,都是浑然天成,排除人为因素的自本自根,即25章“有物混成”之“物“,不存在早成晚成之意,而是要表达大器是无需外力加工的,它与上下句构成极有气势的并列排比句式,文意贯通顺畅,也是容易理解的。

字面上,“大器免成”的“免”,有无需、不要、免除的意思,与前后句的“无”和“希”相谐互用,这才与老子的思想相吻合。

同时,“大器”与“大方”“大音”“大象”并列,其实所指皆是那个“有物混成”之物,虚空即是大方之物,没法辨别其东南西北,形容其大无外;大音,音者,自然界之声,声者,发音器官之声。它“寂兮廖兮”哪里有声音?大象,巨大无朋之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隐幽而没有名称;只有它才善于辅助万物并使它完成,与人力何干?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还是“善利万物而有争”?

“水善利万物而有(帛书甲)”,

“水善利万物而有(帛书乙)”

“水善利万物而有(汉简本)”

帛书甲乙本中“有静”应该是“有争”之笔误,但不管是“有静”,还是“有争”,均不符合文义逻辑和老子思想特征,似乎应该是“不争”,“不争”才符合老子思想特征。但这只是我们想当然理解。

我们还是应该返回到老子的“似是而非”的语境上,有时候,老子用“反语”,而“正言若反”才是老子的真意图。比如:“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居人身后反而获得“身先”的效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无为”当“为”,以不争为争,以弱为强,用“不争”取得了天下谁也争他不过的效果。所以,水以其“利万物”的“不争”,获得了“莫能与之争”的“有争”。“有争”是“无为”之“为”。


司马迁说:“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自此留下千古之谜,也给后人窥见其大道精神留下了重重迷障,随着出土文物的面世和老学研究的开放,历史的烟尘被一层层吹散,《老子》终会有露出“庐山真面目”的那一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