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击败赵国军队的一次战争。此役,秦国获胜进占长平,秦将白起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使秦国在统一道路上扫平了中原的道路。
秦在阏与之战中失利后,决定继续采取范睢建议的“远交近攻”策略,调整方向攻打离其最近的韩国,先后攻取韩国的少曲(今河南济源县东)、高平(今河南孟县西北)和南阳(今河南沁阳县),把韩国拦腰斩成两段,使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市一带)成为了韩国的一块飞地。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意归附赵国。赵孝成王采纳平原君赵胜意见并派赵胜接收上党君。秦昭襄王眼见到手的上党被赵国夺去了,自然不甘心,就乘赵国对上党郡防御未固之时,派大将王龁率军进攻上党。上党赵军打不过秦军,节节败退至长平固守,赵孝成王急派廉颇驰援,与秦军在长平形成对峙。这是长平之战的前序,自此,秦、赵两国两军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战争传说。当然最精彩的当属秦国。 ①在政治方面。此时,赵孝成王害怕秦军一举攻到邯郸城下,意欲向秦言和,召集楼昌和虞卿商议办法,楼昌建议“发重使为媾”,虞卿提出:“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纵,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大概意思就是在当时合纵国家信任度下降的情况下,派使臣拿上贵重珍宝以示诚意,去联合楚、魏两国。这样,秦国必定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必定恐慌,和谈才能进行。赵孝成王却派使臣郑朱向秦国媾和,这恰恰是在给秦国送大礼。秦昭王以高规格礼遇郑朱,以此告示天下赵与秦言和,让楚、魏、韩等合纵国家放弃合纵念头,结果就是不会派兵救赵。 ②在军事方面。临阵换将是兵家之大忌,但秦国在长平之战双方对峙焦灼之际,把临阵换将演绎成了“瞒天过海”。秦昭王得知赵国主将由赵括替代廉颇后,密令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尉裨将,并要求“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这确实是临阵换将,但这是在有预谋、有节奏、有步骤地换将,不是仓促无赖之举;是密而不宣意欲达成突然,不是广昭天下让对手早准备。所以,这个“临阵换将”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到了赵括被秦军打死之前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鹿死谁手”。 ③在用间方面。赵军在廉颇率领下坚壁顽守,而此时秦军散布谣言,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不听蔺相如劝言,毅然用赵括代替廉颇指挥前线作战,这可以说是赵国犯下的最致命错误。对于白起和廉颇谁强谁弱,《世说新语笺疏》记载了一段平原君赵胜的精彩评论:“臣察武安君小头而面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面锐者,敢断决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廉颇为人,勇鸷而爱士,知难而忍耻,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可惜赵孝成王没能从始至终采纳平原君的建议,可真是临阵换将。《孙子兵法》强调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秦昭王的这一招法,“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应该就死间之践吧。 ④在鼓舞士气方面。《史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在战争的关键时期,秦昭王亲临河内指挥作战。古时河内亦今之沁阳,与长平相隔不远,但沁阳与秦之咸阳相隔甚远,可以说秦王是从大后方辗转千里亲临一线,这是对官兵和百姓最大的鼓舞。 ⑤再看白起战术行动方面。白起到任后,充分分析研判赵括高傲轻敌的性格,针对性采取佯败示假、诱敌前出、两翼包抄、分割围歼等战术行动,一举打败赵括所将之赵军。首先是故意打了几个败仗,助长赵括自以为是的骄气,麻痹赵军对秦军实力的真实判断;赵军果然上当,赵括开始轻敌,改变作战指导,脱离既设阵地由防御转为进攻。当战势逐步利于秦军发展时,白起即向事先部署好的两翼各2.5万人的包抄部队下令,急速向赵军后方穿插,自己亲自率领强骑兵5000人,正面强攻赵军阵前部队。当秦三支部队相继到达指定位置后,即把赵军分割成两半,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当包围之势形成之后,秦昭王又在全国征招15岁以上男子急速支援前线作战,阻断赵国援战路线,让四十余万赵军竞相杀食。赵括硬突被杀,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且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剩下的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白起说:“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白起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军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以上几方面也仅是局部的表现,挂一漏万,就胜利者来说还有很多很多有价之面,不再赘述。但仅就这几个方面,赵国的表现也令人唏嘘。政治上,在合纵与和秦两面犹豫不决,其实质是没有准确分析当时情势,没有意识到自保与反秦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合纵,一味的示好秦国甚至媚秦,对于一个决心已定屠刀高悬的强人来说,不会因此放下屠刀成就弱者,只会越发坚定他的目标。军事上,“临阵换将”在两国两军运用的场景截然不同,一个是主动为之密而不宣,一个是被动接招广昭天下,结果自然是南辕北辙。其他用间反间、鼓舞士气等方面更不需过多再论,失败一方必然都在下位、下行和下势之列,所以失败。 长平之战,在历史上非常著名,也是历朝历代诸兵家研究之重点。纵观研究之广,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其中一条最重要的主线就是将,双方的焦点人物便是白起、王龁和廉颇、赵括。这里专说白起。 战国时期,“大规模的步骑兵野战和包围战已代替了整齐的冲击战”,以宋襄公为代表的媾和春秋贵族式战争,被以杀伤对方有生力量的歼灭战所代替,也就是《孟子·离娄下》中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而长平之战的主角白起正是战国式战争的最佳代言人。 歼灭战的战例早已有之,歼灭战的理论在他之前也开始萌芽,如《孟子·离娄下》所述,孙膑也有“覆军杀将”、全歼歼军才算全胜(《孙膑兵法·月战》)。但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作为作战指导思想,并在我国先秦战争史上创造最多、最大而又最典型的歼灭战战例的,则是白起。为了达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他不惜使用极为残酷和野蛮的手段消灭敌人的肉体。虽然长平之战史籍所记数字有45万不无夸大之嫌,但杀戮极众则必为事实。据统计,白起在秦共指挥16次作战,全是进攻并全部获胜,总计歼灭六国军队102万。这对战国后期战略格局的形成,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不以攻城夺地为作战的唯一目标,而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白起发展了歼灭战的理论。 春秋时的孙武,主张“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不赞成追击。进入战国,商鞅进了一步,赞成追击,但也只认为“大战胜,逐北(追击败敌)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商子·战法》)。这实际上仅仅是战场内追击,并非追击战。白起每次作战为达歼灭战目的,特别强调追击战。如伊阙之战、华阳之战等,都是在敌军已经败北逃走的情况下,发起穷追猛打的追击战,从而获得全歼敌军的胜利。这与他之前的军事理论大相径庭,可以说是改变了既有认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和认识战争,是对战争理论的丰富。 野战构筑工事,古已有之,但都是在营地四周构筑,主要目的是保护自己不受敌军奇袭。白起对构筑工事在野战中的作用有却有更深刻认识。长平之战,他认为按当时的进攻武器水平,要想迅速击破依托壁垒工事防御的赵军,很难达成目的,所以他先诱骗赵军脱离坚固阵地,然后再分割围歼。同时部署秦军在预期歼敌地区构筑工事,在赵军营垒周围构筑工事,防止赵军突围。可见,白起重视野战筑垒的思想,对长平之战的胜利是起了一定作用的。构筑工事本是作为防御的手段,白起把这一手段运用成进攻的辅助,用于防止被围敌军突围逃走,是白起的创造性做法。 白起的领军作战是长平之战的决定因素。相反,廉颇的临阵被换也是赵国失败的决定因素。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等等,前人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已备矣,只是在赵国不能被正确运用。 长平之战是战国继济西之战使强齐衰落、鄢郢之战使强楚衰落的又一个转折点,它使崛起的强赵也开始走上衰微,从而形成六国皆弱、惟秦独强的战略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