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长平之战双方战略战术评析

 A松毛岭634高地 2023-09-11

◆长平之战的战术细节


上党大体上可以分为西面沁水流域的山地,北面漳水流域的长治盆地,南面丹水流域的晋城盆地三大部分。长治盆地和晋城盆地的分界线是东西绵延百里的条形山地。长平之战后这条山脉被称为“秦岭”(不是关中南缘的秦岭)。在这一分界山上从西到东筑有长平关,故关。两大关口是翻越"秦岭"联系两大盆地的交通要道。沁水流域和丹水流域的分水岭是空仓山,二者的交通要道是高平关。长平之战主要发生在丹水流域的晋城盆地,具体来说,主要发生在晋城盆地北部,"秦岭"南部。
在廉颇接收韩国上党17城时,从河东出发的秦军正在攻击沁水山地,从野王出发的秦军正在攻击晋城盆地南部重镇高都(今泽州县附近)。整个长平之战,秦军都是以高都作为大本营的。廉颇没有去增援正在作垂死挣扎的韩军。而是在空仓山高平关对应一侧,晋城盆地南北分界的界碑岭上修筑工事,诸如广狼城之类的。在秦军解决了韩军的抵抗之后,马上攻击赵军。赵军仓促间修筑的营垒很快被秦军攻占了。秦军越过了空仓山和界碑岭抵近丹水游河谷。廉颇其实对此并不在意,在空仓山和界碑岭的抵抗其实不过是在争取时间。廉颇真正下注是丹水上游和“秦岭”。廉颇的战略意图是吃下长治盆地,以“秦岭”为秦赵两国在上党地区的国界。防守丹水上游的晋城盆地北部不过是为了加大“秦岭”防线的防御纵深。廉颇在丹水上游修筑了30里的工事“赵垒”,又在秦岭上修筑了百里石长城。
在晋城盆地北部,“秦岭”以南是三座南北走向的山脉,从西到东分别是韩王山,米山和圣佛山。三山和西部的空仓山,以及东部的太行山围出丹水上游河谷(对应长平邑,北部就是长平关),小东仓河谷(南部玄氏邑,今高平。北部就是故关),大东仓河谷,和蒲水河谷。赵军在东北,秦军在西南沿丹水对阵。在赵括接手战局前,秦军已经攻占大东仓,蒲水河谷。从丹水上游河谷,大东仓河谷对前出的赵军形成了V型包围。白起想要全歼赵军就必须占领“秦岭”。赵军主力部署在小东仓河谷,辎重放在长治盆地。故关和长平关都在赵军控制之中,赵军随时可以退回北部长治盆地,依托“秦岭”在做抵抗。在赵国做出主力决战的决策之后,最关键的是如何调动赵军继续前出。拉开赵军与“秦岭”的空当,攻占"秦岭",彻底围死赵军。
长平之战的最后决战。白起首先将秦军主力集结于高都。与此同时命令沁水流域的秦军北上攻击,丹水河谷的秦军猛攻长平邑。做出一副秦军主力从长平关北攻长治盆地的假象。白起在空仓山上假做囤积了秦军全部辎重,空仓山也由此得名。进一步迷惑赵括,同时加大丹水河谷对赵括的诱惑力。白起种种假动作终于骗过了赵括,以为秦军主力在丹水河谷。赵括率领赵军前出丹水河谷,为了呼应赵军在丹水河谷的行动,赵军辎重也前出到小东仓河谷。在见到赵军后,围攻长平邑的秦军退回到以前修筑在丹水西侧的工事中。这条工事也被称为“秦壁”。在赵括不要命般攻击“秦壁”的同时,白起率领秦军突袭玄氏邑,攻占小东仓河谷,轻而易举的拿下赵军辎重。同时命令秦军2.5万人的轻兵沿蒲水,沁水东西对进拿下没几个人防守的“秦岭”。之后白起率领秦军主力沿“秦壁”,韩王山和“秦岭”把赵军围死在丹水上游河谷(中心就是长平邑)。
最后赵括到底冤不冤?一点不冤!的确,战略决战时赵廷做出的决策。但是整个决战阶段,赵括像傻子一样被白起愚弄。连秦军主力在哪都没搞清楚。战术指挥的失误可不是别人的错。赵括想要决战,完全可以退回"秦岭"以北的长治盆地。那里地形开阔,就算失败也绝不会被全歼。非要在山谷纵横的北晋城盆地决战。战术更是简单粗暴,直接攻击秦军的坚固工事。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的对比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

  秦国的国力已经日益强盛,而赵国当时也没有受到重创,并不比秦国弱上多少。因此,在交战双方实力并不悬殊的情况下,长平之战成为了当时规模最大、死伤最惨烈的一次围歼战。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发生了较全面的改革,再加上后世的经营,逐渐变得兵强国富。因此,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经济实力还是非常雄厚的,战争所需物资的准备也很充足。反观赵国,“地薄人众”是当时赵国国内的现状,虽也经历过改革,但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改革还局限在军事方面,经济上则相对薄弱,农业发展也愈加滞后,因此赵国的战争储备其实并不适合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再来看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都是数量巨大的,赵国大约为45万人,秦国则是60万左右。秦军民风凶悍,马匹优良,有“虎狼之师”的称号。赵军则以弩弓骑兵为重,骑兵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因此,两方兵马在武力值上是相差不大的。

  长平之战中,交战方的秦、赵两国大军将近百万,而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的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但从准备情况以及最后的结果来看,赵国的实力还是要稍逊于秦国的。

  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输了

  按照秦灭六国的脚步来看,秦国攻打赵国其实只是时间问题,但韩国的郡守冯亭向赵国进献上党郡一事无疑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战争开始后,原本赵国的兵力不在少数,且地形有利,还有廉颇这位名将坐镇,应该是尚可与秦国一战的。可是,赵国最后不仅输了,还输得全军覆没,异常惨烈。那么,赵国又是因何故才输掉了这场战争呢?

  其实,赵国输掉长平之战也并不是偶然的。首先,赵国与秦国在开战前的准备上就有区别。虽然两国兵马的武力值相差不大,但是秦国约有兵马60万,赵国是45万左右,这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差异。其次,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得到发展,而赵国在经济和农业上则稍显滞后。因此,在战争所需的物资方面,赵国的储备并不充足。

  当然,除了上述的这些外在因素,战场上真刀实枪的内在因素也是赵国输掉长平之战的重要原因。长平之战中,秦国使用的两次计谋都非常有效。一次是导致廉颇被撤换的“反间计”,一次是白起诱赵括出击的战术,最终导致了赵军全军覆没。而赵国这边,看清楚战局的老将廉颇选择了“固守不出”的战术方案,但却已经来不及看到结果了。后来的赵括又只会“纸上谈兵”,非常缺乏实战经验和灵活变通的能力。

  因此,赵国输掉长平之战,一方面是由于在综合国力上,秦国占有相对的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双方在用人和战略运用方面的差异。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

  战国时期的一场“长平之战”以规模之大、死伤之惨烈而著于史册。战争结果是秦国的主将白起使用计谋,诱赵军主将赵括贸然率兵出击。白起遂将四十余万赵军围困在秦军阵地附近四十六天,粮草断绝。最终,赵括在突围时死于秦军的乱箭之下,剩下的赵国士兵无奈之下选择投降。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白起并没有放过那些降兵。他担心如果不杀掉赵国士兵,会再生出其它事端,于是便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的降兵全部予以坑杀,只让年纪较小的240名士兵回去赵国。这一举动令赵国举国上下陷入了震惊、惶恐和悲痛的情绪中。

  在这场战争里,赵国共派遣出了大约45万士兵,可最后活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如此惨烈的伤亡数目给赵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因败于秦国而元气大伤。赵国在战争中不仅失去了众多的兵马,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战后,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建设,还是军事上的休养生息,赵国都很难再调整恢复到战前的情况。如果说,长平之战没有发生的时候,赵国还拥有着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力量。那么,长平之战发生后,它是真的再也无力单独与秦国对抗了。

  长平之战除了对赵国产生重创,对当时的天下局势也有着重大的影响。此后,这场战争为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