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诗谶 宋徽宗在皇宫中种了荔枝,荔枝结了果实后,他用来赐给了燕帅王安中,并且还亲手写了一首诗:“葆和殿下荔支丹,文武衣冠被百蛮。欲与近臣同此味,红尘飞鞚过燕山。”这诗最后竟成为谶语了。 (述评)宋徽宗禅位的前一年中秋,他曾写过一首即景抒情的诗,中间有“日射晚霞金世界,月临天宇玉乾坤”的句子,里面的“金世界”在诗中指霞光映照下的世界变成了金色,但第二年金兵大驱南下的战争发生后,“金世界”又被人看作是金人统治的世界了。古人将这称为“诗谶”,也就是作诗时无意中预示了后来发生的事情。这则故事中的“红尘飞鞚过燕山”,本来是指作为皇帝的徽宗想着和宠信的大臣分享在北方难得栽培成活并且结果的荔枝,不远千里飞送到燕山边关,不料也成为后来他本人被俘被金兵押送往燕山一带的谶语。古代相关的记载很多,人们也普遍比较相信。其实,这一方面应该是出于巧合,另一方面也说明“诗无达诂”的特点——怎么解释,往往可以随不同的人根据不同情况的理解。 ![]() 徽宗悲秋 北方某州有一首徽宗皇帝的题壁诗:“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有人从金国逃回来后说,燕山一个寺庙里有一首徽宗的绝句:“九叶鸿基一旦休,猖狂不听直臣谋。甘心万里为降虏,故国悲凉玉殿秋。”天下人听到后都感到悲伤。假使他还在位,怎么能只是祭祀曲江就完事的呢! (述评)这两首诗写在相同的背景之下。第一首写的是宋徽宗到北地后的生活境遇,格调很是悲凉,西风破扉,孤馆灯微,与往日的帝王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充分地表现出现实的悲惨和凄凉;回首家山,目断飞雁,身为俘虏,无法归去,反映出离开家国后深切的思念和精神上的极度悲痛;第二首比第一首来得更为深沉,对于这个昏庸的君主来说,也算是难得的反省,里面出现了痛悔当初的情绪,国家沦陷,自身被俘,全是因为不听直臣言论导致的,现在身为俘虏,遥远的京城里的宫殿,随着他的离去变得格外空寂,想回也回不去了。原文说“岂仅祭曲江而已乎?”用的是关于张九龄的典故。张九龄是唐玄宗时的名相,号曲江,他很早就向玄宗提出安禄山有反相,正好安禄山讨伐奚和契丹兵败,张九龄提出应该处以军法,但玄宗却认为张九龄意在陷害忠良,而特赦了安禄山。安史之乱发生后,叛军攻陷长安,玄宗逃亡到了蜀地,想到张九龄的先见之明,就派人到韶州祭奠他的亡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徽宗还在位的话,不仅仅是祭祀像张九龄这样的忠臣就能完事的。那么,对于这样一个荒唐无道的君主他会怎样呢?他会痛改前非,励精图治?他会驱走小人,进用贤臣?他会专心国事,洗心革面?什么事情仿佛都是在痛定思痛后才会有所反思和悔悟的。“倘若”永远是个假设的词语,善良的人们总会寄希望于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寻求到一点心灵上的安慰,但历史却是无情的,它已将一个人钉在了耻辱柱上就不会给他翻身的机会。
宋徽宗被俘虏到北国后,诸王们来向他问安,有时候就彼此对答赋诗,其中有这么两联:宋徽宗的是“方当月白风清夜”,郓王赵楷应对“正是霜高木落时”;宋徽宗的是“落花满地春光晚”,莘王赵植应对“芳草连云暮色深”。 (述评)宋徽宗被俘后,境况极为狼狈,既不断地遭受到各种凌辱,又担心朝不保夕,说不定哪天就送了性命,因此内心的凄怆和担惧是可想而知的。他与诸王赋诗联对,只从这两联上看,看不出什么明显的悲喜之情,似乎纯粹属于一种消遣。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本来现实就足够凄惨,大家好不容易见面,就不要触碰了吧,触碰只会更增不堪忍受的凄楚,而生命却还得继续。但据《雪舟脞语》记载,他在北国写过一百多首诗,大都被火烧了,留下了数篇,比如:“国破山河在,人非殿宇空。中兴何日是?搔首赋《车攻》。”“茸母初生忍禁烟,无家对景倍凄然。帝京春色谁为主?遥指乡关涕泪涟。”这些诗深沉哀痛,格调悲凉,感于时事,不择地而出,更能说明他当时的心情。但这些最深痛的哀愁,却只有他自己消化了。
宋室宫人王婉容,跟随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虏到了北方,粘罕看到她很有姿色,就想让她做自己的儿媳妇。王婉容知道事不可免,就在车里自刎了,金兵将她埋葬在了路边。元代的宋无写了首诗来吟咏此事:“贞烈那堪黠虏求,玉颜甘没塞垣秋。孤坟若是邻青冢,地下昭君见亦羞。” (述评)王婉容是一个极具节操的女子,宋无的诗对她进行了极力的赞扬,说她的坟墓如果靠近王昭君的坟墓,王昭君也会感到自愧不如。这当然对王昭君不公平,但作者的感情倾向却显得极为鲜明。靖康之变,被俘的女性中最有名的还不是王婉容,而是宋钦宗的皇后朱皇后。朱后的父亲是朱伯材,她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被封为太子妃,钦宗即位后,立为皇后。1127年的靖康之变后,她也被金兵押往北方。一行人在前往北国的路上受尽了苦楚,而朱皇后由于年青貌美,又经常受到金人的调戏。经过长途跋涉,他们到达金朝都城会宁府时,在建炎二年(1128年)八月二十四日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并且让他们到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庙里去行所谓的“牵羊礼”,也就是让徽宗和钦宗及其二后都穿上金人百姓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后妃和宗室等人则袒露上体脖上系绳被拉着到庙中朝拜。接着又下令皇太后、皇后入金宫“赐浴”。朱皇后性格刚烈,不甘其辱,于八月二十四日当天先是上吊自杀,被人救起后,又投水身亡。 她的义烈,也赢得了金人的尊重,后来,金太宗称赞她“怀清履洁,得一以贞。众醉独醒,不屈其节。”追封她为靖康郡贞节夫人。朱皇后留有《怨歌》二首,是她被俘之后所写的。 幼富贵兮厌绮罗,长入宫兮奉尊王;今委顿兮流落异乡,嗟造物兮速死为强。 昔居天下兮珠宫贝阙,今日草莽兮事何可说?屈身辱志兮恨何可雪,誓速归泉下兮此愁可绝。 王婉容和朱皇后的悲剧,是当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悲剧。她们处于一种剧烈的变革之中,而以她们的孤弱,根本无力改变什么。而她们的自杀,却引起了当时和后来人们的深深反思:在那样强烈的屈辱之下,为什么大多数女子一任欺凌,却为了苟延残喘而忍受了下来?为什么像王婉容和朱皇后这样的节烈的女性少之又少?这方面的思索对后来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