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八劲”与“十八在诀”要点解析

 知足常乐919 2024-12-21

太极拳主要以“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而这当中尤以“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为太极拳八大劲法。太极拳动作徐缓舒畅,在练习中,要求正腰、收颚、直背、垂肩等,有飘然腾云之意境;在行拳走架中如行云流水,静似山岳巍然屹立,动若江河波涛汹涌;拳势如长江之⽔滔滔不绝、绵延不断,又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太极拳属于内家拳种,所以同样也很重视练气的方法,所谓的练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也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下面我们就简单的来了解下“太极拳八大劲法”,和它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紧密关系。

图片
太极拳八大劲法:

“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为太极拳八大劲法。太极拳八大劲法中,“掤”、“挤”、“肘”、“靠”为进攻手;“捋”、“按”、“採”、“挒”为化解手;同时“太极八劲”就如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

即:

掤遇捋生挤劲,

挤遇按生肘劲,

肘遇採生靠劲,
靠遇挒生掤劲。
捋劲破掤劲,
按劲破挤劲,
採劲破肘劲,
挒劲破靠劲。

图片
太极拳基本八法的劲源心法要诀如下:

掤劲命门找环跳,捋劲食指划眉梢。

挤劲夹脊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

採劲玄关找肩井,挒劲意在蹬后脚。

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以上为太极拳八种劲法,然,这八劲中,“掤”劲乃八劲之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它是弹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皆藉其辨别方向、大小。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例如: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若掌心由外向内缠丝则称为“捋”劲、若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则为“挤”劲。

图片
▲“掤”劲是一种“向上向外”之力,是“由外而外”之力,它使对方来犯之力达不到己胸部范围,它是保护自己的一种防御手法;
图片
▲“捋”劲是一种“向旁(外)、向下、向后”的横力,两分向旁(外),三分向下,五分向后,用时要含胸、转腰、坐胯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
图片
▲“挤”劲是一种向前推掷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
图片
▲“按”劲是一种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头悬、含胸、拔背,劲用腰,脊发出。
图片
▲“採”劲是一种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採后挒。
图片
▲“挒”劲是一种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
图片
▲“肘”劲是以曲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肘劲的用法素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
图片
▲“靠”劲是以肩、背、胸、胯,贴身时使用。
图片
太极拳十三式打手歌诀曰:

掤捋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近,

任他巨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

跟随沾粘不丢顶。

图片
⼀、“⼗⼋在诀”总论

“太极⼗⼋在诀”,⼜称“⼗⼋句诀”,为杨⽒太极拳创始⼈杨禄禅次⼦杨班侯(1837-1892)所传 ,⾸见于杨班侯再传弟⼦吴孟侠所著《太极拳九诀⼋⼗⼀式注解》之中。这短短⼗⼋句话、七⼗⼆字,精辟、准确地阐明了太极拳的劲⼒、劲点、劲法等动作要领,对于准确把握太极拳的技术内涵⼤有裨益。在历代太极宗师的拳论中,都对“⼗三势”有着重要的论述。所谓“⼗三势”,是指太极拳⼗三种基本技法的名称,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太极拳就是由这“⼗三势”中的单式组合构成,在各个单式周⽽复始的演练过程中,形成长江之⽔滔滔不绝、绵延不断之势,故⽽太极拳在早期⼜被称为“长拳”、“绵拳”(“绵拳”是绵软之意,不是“绵延不断”之意)或“⼗三势”。

图片

既然“⼗三势”在太极拳中如此重要,那么这“⼗三势”⼜如何做?有何功⽤?劲点在何处?劲法如何运⽤?要点何在?对于这些,历代太极拳家多⽤“诀”来说明,⽐如“⼗三字⾏功诀”、“⼗三字⽤功诀”、“⼗⼋在诀”等,都是前辈们从不同⾓度对“⼗三势”含意或功⽤的“点化”。“⼗⼋在诀”,因其⼗⼋句话中各有⼀个“在”字⽽得名。这⾥的“在”字,意指“在于”、“要点何在”。其内容除了包括“⼗三势”的名称和要点解释外,还多了“中、滞、通、虚、实”五种整体技法及其解释。就技法⽽⾔,太极拳的技术内容也不限于“⼗三势”,这⼗三个字只是对太极拳丰富技术内容所作的⾼度提炼、概括和浓缩(当然也有古⼈附会“⼋卦”、“五⾏”和数之意)。其核⼼技法是四个字:掤、捋、挤、按,叫“四正⼿”,採、挒、肘、靠四种技法称为“四隅⼿”;这“四正手”与“四隅手”合起来叫“⼋法”。在推⼿中,两个⼈通过⼿臂的听劲和应变,“⼋法”相互配合使⽤。“⼋法”之外,“⼗三势”还强调在⾏拳中应注意步法、⼿法、眼法在五个⽅位的变化,即“进、退、顾、盼、定”。本⽂将其称为“合四⽅”,意思是指:⼈体重⼼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个得机得势的处于复合⽅位的定位点上。此外,还有“中、滞、通、虚、实”五个⽅⾯综合性的技术要领,要求通过协调周⾝来达到随机应变、⽴于不败之地之⽬的。以上三个⽅⾯的内容合起来,就构成了“⼗⼋在诀”的基本内容。即: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背,按在腰攻;採在⼗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进在云⼿,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下⾯是太极拳“⼗⼋在诀”的技术内涵:

图片
1.掤在两臂

“掤”字的含义即是掤架、挡阻、防御对⽅的进攻,动作主要向前,⽅向为正。它的劲点,也就是接触点,在⼿腕到肘之间,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延⾄⼿指到上臂,就是整个⼿臂,因此说“掤在两臂”。主要拳式如起势等。

“掤”的劲法特点是“圆撑”,即“掤要圆撑”。“圆撑”这两个字,特⾊是圆,就是说,光“撑”不够,还要“圆撑”。圆形受⼒⼤,抗压性强,如此⽅能“劲⾜”。“圆撑”主要体现在腕要圆、肘要圆、肩要圆,依此类推,周⾝都要圆。掤的时候,肘、肩⾻节要撑开,腕、掌⾻节也要撑开。这也就是“⼗三字⾏功诀”中所讲的,“掤⼿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掤”在所有劲法中为第⼀劲法,⽽且暗含在所有劲法中,⽆处不在。对⽅出⼿时你要掤接,不掤就要挨打;捋化中要有掤,⽆掤则软,就要被动。掤劲可⼤可⼩,要相机⽽变。在推⼿中掤劲以不丢不顶、粘连黏随为好。在练习拳架时,掤劲也要时时留意、处处暗含。⽐如做“单鞭”、“退步跨虎”的动作,两臂的抽回、分离、圆转,均要“带”着、“引”着来⼒松转。这个“带”字和“引”字,就含有“掤”劲。⾄于掤劲的轻重缓急,则全凭对对⽅来⼒⼤⼩快慢的感觉⽽相应变化,要着意于“松柔中寓沉刚”,就像江河湖海之⽔的⼒量“澎”着⼤船⼀样,⽔质是柔活的,⽽⼒量却是深厚的。

图片
2.捋在掌中

“捋”字的含义是顺着来势、来⼒⽽抹带、引化,动作主要由前向后,⽅向亦为正。⾄于劲点,前⼿在尺⾻下近掌腕部,后⼿在掌⼼或掌背。特殊情况下,前⼿劲点也可在腕肘之间,即:可⽤两⼿黏住对⽅的⼿、肘部,也可⽤前⼿⼩臂捋住对⽅的肘部,同时⽤前⼿⼿腕封住对⽅另⼀⼿。
“捋”的劲法特点是“轻随”,即“捋要轻随”。“随”是顺的意思,“轻”是黏活、不⽤⼤⼒、拙⼒的意思,“轻随”就是顺着对⽅来势向后回引,因势利导,使对⽅的⼒得不到实点⽽落空。
捋的劲法还要求做到“动短意长”。这就是说,回捋动作不要⼤、长,⽽要⼩、短,但⼼意要长。这是因为,你捋住对⽅时,对⽅很有可能回撤,你这时就要“捋中寓挤,随捋即挤”。挤的⽅向与捋相反,所以捋要“动短”。拳诀有云:“捋挤⼆法趁机使”,“搭⼿捋开挤掌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于“意长”,是指当⾃⼰得势、对⽅未能挤靠到⾃⼰时,就可放长捋势将对⽅捋倒。因此,在练习拳架中“捋”的动作时,既要有放长的动意,⼜要有迅速回挤的机势。不温不⽕、得机得势、严谨⾃然,⽅为捋势。

图片
3.挤在⼿背

“挤”字有拥推、排挤、合⼒向前的意思,劲点在⼩臂外侧,劲法要横,即:“挤要横封”。这⼏句话的含义是:当我捋对⽅、对⽅劲⼒回撤时,我右⼿臂外旋微横,劲点在右⼿肘腕之间向前,左⼿附后助⼒,以直接反弹劲前挤,有合⼒向前拥推之意;当我捋对⽅、对⽅以肘靠对应时,我右⼿肘⾄掌背迅速外开,先以横劲化开对⽅靠势,有排挤之意,使其靠势落空,则迅即向前挤出。因此,“挤”主要有两挤:⼀是“捋挤相连”,直接反弹;⼆是“横化直挤”。“横”、“横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臂逼住对⽅的两肩头和胸部,其劲势像⼀条横杠封锁在对⽅胸前,使对⽅不得化解⽽为我所制。
此外,还有“掤挤⼆法趁机使”的要诀,是说“掤挤相连使⽤”的技法。总之,挤法很多,篇幅所限,此处就不⼀⼀⽽论了。需要注意的是,“挤”的动作⼿臂略斜,⽽“掤”的动作⼿臂要平。在打拳时,这两个动作不要做成⼀样。

图片
4.按在腰攻

“按”字的含义是将对⽅的来⼒向下挫、截,然后再是向前推。严格说,“推”是“按”的延续,是“按推相连”。因为推前先按,所以说的时候只说按不说推。“按”的劲法特点是“腰攻”,即“按在腰攻”。意思是说按推的时候不要只⽤局部的动作,不要只⽤掌⼒去推,要⽤整体的动作劲⼒去完成。要⽤腰劲、肘劲、掌劲同时地收与放来完成,笔者将其称为“腰看着肘,肘看着⼿;腰顶着肘,肘顶着⼿”,意指要⽤相互关联的整劲去完成动作。
    以陈氏太极拳之“六封四闭”动作为例:由挤式接按式先后坐,在后坐的时候就要收尾闾,命门向后拱顶,两掌採住对⽅的⼿臂下按,形成⼀个“⾃我上下”的合劲使对⽅来⼒下栽,这时就形成了⼀个“腰攻”的动作;随按即推,此时⾝形展开,腰要顶撑开,腰顶肘、肘顶⼿,像炮膛⼀样形成⼀个开劲,这个过程就叫“腰攻”,也叫“腰顶”(注:这个“顶”不是腰向后凸出顶,这样做则⼒泄,⽽是以腰为⽀撑点向前顶撑开。这就像千⽄顶⼀样,以地⾯为⽀撑点向上顶撑起,但地⾯却不向下凹进去)。
“腰攻”是对按势的⼀个具体要求,其实它在太极拳中也是⼀个普遍适⽤的原则。杨澄甫传太极拳⽼谱中就写道:“⾝形腰顶岂可⽆,缺⼀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不已,⾝形顺我⾃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年数载亦糊涂。”“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均。”……这⾥提到的“腰顶”,就是指“腰攻”。总之,“腰为⼀⾝之主宰”。“腰”的这个重要意义,是必须⾸先要搞明⽩的。

图片
5.採在⼗指

“採”字的含义是摘,有摘取的意思。动作有些象摘柳枝花茎,⼿指要掐实后猛⼀折,枝茎就断了。掐不实、动作慢就不易折断。因此,“採”的劲法特点是“实”,即“採要实”,主“短”、“实”劲,速度要快、劲点要实。
“採在⼗指”强调:如我双⼿採住对⽅⼿臂时,⼗个⼿指都要起作⽤,它的动作像抓,⼗个⼿指头肚⼉要⾥扣,⼿⼼要空,⼒要⼊⾁;主要⽤⼿指、⼿腕与肘联动的动作来完成。“捋”中就含“採”,比如“金刚捣碓、六封四闭、懒扎衣”等。

图片
6.挒在两肱

“挒”字是太极拳的专⽤字,《汉语⼤字典》有“挒,捺也”,“挒,搩也”,“挒,捩也”等意。但根据太极拳的技术含义和劲法,“挒”字的含义应当指挒开、撕开、分开,劲⼒⽅向是斜⽅向。“肱”是指胳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臂,“两肱”就是⾃⼰的两条胳膊要同时起作⽤向对⽅攻击。“挒”的劲法特点是“惊”,即“挒要惊”,就是要快、要脆、要突然,要震惊对⽅。挒劲有正挒(顺挒)、反挒、圆转挒等。⽐如,“野马分鬃”,右⼿向前向外向右为正挒,那么右⼿由前向⾥向左为反挒;“⽟⼥穿梭”中就有反挒;“退步跨虎”就是双⼿圆转挒;由“⼗字⼿”左肘臂向外开也为挒,掤劲的延伸也为挒。

图片
7.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肘在屈使”是指在⽤肘法的时候胳膊要屈起来⽤,以发挥肘尖的作⽤;“靠在肩胸”是指⽤⾃⼰的肩头和胸部去冲击对⽅。肘法突出⼀个“冲”字,即“肘要冲”;靠法突出⼀个“崩”字,叫“靠要崩”。两种劲法都含有突然、短促、迅猛的特点。“肘”和“靠”都是太极拳在近距离应敌时使⽤的⽅法。拳诀中多次讲道:“肘靠攻在脚跟前”,“贴⾝靠近横肘上”,“逞势近取贴⾝肘,肩胯膝打靠为先”,等等。⽐如对⽅捋我,我进步靠;⽐如“护心拳”,重⼼在右腿、身体右转,左⼿随之落抄于右⼿下,此时右臂为引,使对⽅前扑,⽽此时我右腿横出插裆,先胯后肩横靠,右肘紧跟着外冲打对⽅心窝面门处。要注意的是,对⽅贴近⾃⼰时再⽤“靠”,不要⽤肩头追着别⼈去靠,这样⾮但靠不着别⼈,反⽽将⾃⼰的根失去⽽不靠⾃倒。

图片
以上“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种劲法称为“⼋法”,是太极拳“⼗三势”的主要技法,其中⼜以“掤、捋、挤、按”为核⼼。这“⼋法”之间互寓、互通、互化、互⽤,构成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内容,因⽽最为重要,也最难练精纯。正如王宗岳的《打⼿歌》所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难进。任他巨⼒打来我,牵动四两拨千⽄。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顶头悬)。”
图片
8.进在云⼿,退在转肱

这两句既讲进退⼿法,也讲进退步法。“进”是前进之意,“云⼿”是指⼿或⼿臂的技术动作,因此“进在云⼿”是指向前进攻对⽅时⼿或⼿臂进击的技术动作。在套路中“云⼿”是其典型动作,但⽤的是横向移步法。⼿法上主要是以双臂的掤、挒、按、採,由下向上、向前做连环缠绕动作,起到封拦进追对⽅之功效。拳诀说“云⼿三进臂上攻”,就是此意。“退”就是后退,“转肱”是指⼿或⼿臂的技术动作,“退在转肱”是说不要消极后退,⽽是在积极防守中后退,脚退⼿进,下退上攻,边退边攻。如“倒卷肱”动作,就是两⼿臂由前向下、向后、向上、再向前做左右连环圆转,在退步中封拦打化对⽅的进攻。拳诀说“退⾏三把倒转肱”,就是此意。

在进退中还要注意腿法。《太极字字解》有云:“转、换、进、退于⼰⾝,⼈步也”,就是说进退转换是步法,进步怎样进,退步怎样退,脚下横挪斜进都有要求。主要强调在进退的转换中要注意⾃⾝的协调性。提⽰⼀点:在进中有踩踢,在退中有顶挂,太极拳⾏功架中都有这些技术含义存在,所以说步法实际上也是整体技法。

图片
9.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顾在三前,盼在七星”这两句讲全局,重在眼法。“顾”和“盼”都有看和关顾的意思。“三前”是指⼿前、⾜前、眼前这上、中、下三路;“七星”是指头、肩、肘、⼿、胯、膝、⾜。拳诀上说:“遇敌上前迫进打,顾住三前盼七星”,“遇机得势进退⾛,三前七星顾盼间”。这就明确指出了在两⼈对峙或对练的时候,要注意对⽅的眼、⼿、脚,也就是上、中、下三路的整体动态和头、肩、肘、⼿、胯、膝、脚的具体变化,总之强调的是⼀种整体关系。

《太极字字解》云:“顾、盼、前、后于⼰⽬也,⼈⼿也,即“瞻前眇后,左顾右盼”也,此⼋字,关乎神矣”。“此⼋字”是说“进退转换”和“左顾右盼”⼋个字;“关乎神”是说“进退转换”和“左顾右盼”这⼋个字主“神”。“神”是什么?就是“精神”。“精神”通过什么来反映?是“眼”,是“眼法”。眼法⼲什么?就是“顾盼左右与前后”。⼈们常说“眼为⼼之苗”,“眼观六路⽿听⼋⽅”,就是指精神的⾼度灵敏。两⼈对峙,都要抖起精神来注意对⽅的变化和⾃⼰怎样应变,这种神态就叫“顾盼”。有⼈问:为什么叫“左顾右盼”?笔者认为叫“左盼右顾”也可以,这只是⽂字的对仗,没有别的特别意义。需要注意的是,顾盼不仅针对对⽅,还包括对⾃⼰的顾盼,要将⾃⼰与对⽅的劲势融在⼀起,达到“⾝知”,这样才能知⼰知彼、随机应变、相机⽽胜。

图片
10.定在有隙,中在得横

对“定在有隙,中在得横”的技术解释,太极拳家吴孟侠在《太极拳九诀⼋⼗⼀式注解》中说:“定是找好对⽅的空⼦”再进击,即“有隙”;“中是击中,要想将对⽅击中,必须得到对⽅的横”。这⾥“得横”的概念,指“得”对⽅的“横”,即找到对⽅的横向位置,其稳定性差,便于发劲。太极前辈对“定在有隙,中在得横” 的解释,使笔者颇受启发。笔者在此基础上进⼀步体悟到:在与对⽅交⼿时不仅要找对⽅的“空隙”,“得其横”⽽击之,同时也要在运动过程中不被对⽅找到空⼦,保持⾃⾝在灵活运动中求得重⼼稳定⽽不为⼈所制。也就是说,“定在有隙,中在得横”这两句主要讲的是⾝法劲法。“定”,指稳定性;“隙”指有间隙、有空隙、有余地、有“活⽓⼉”的含义;“中”是中间、中⼼,这⾥指居中、中正的意思,指⼈体尾闾垂直向下的延长线投射在两胯、两膝、两⾜之间形成的三对“横”截⾯上的合理位置,或者说是重⼼通过胯、膝、⾜落于地⾯的合理位置,有求重⼼平衡、姿势得劲的意思。“横”是横向,与“中”对应,与“中⼼点”的垂直⽅向对应。因此,这两句诀可以这样理解:“定在有隙”是说在动作中要取得姿势的稳定性,就要在⾃⾝的灵活性中去找,要做到⾝体的各部位都要松活,特别是肩肘腕胯膝踝⼏个关节的⾻与⾻之间不能⾃闭⾃锁;“中在得横”是说⼈体重⼼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个得机得势的“复合⽅位”的定位点上,要求动态中的技术着⼒点与⾝法的中正、姿势的平衡、劲⼒的整合等要素,要处处 “合四⽅”。这⾥的“合”字,是拢合、聚集、整合的意思。在前⾯我们已提到“合四⽅”的概念,是说⼈体的中⼼点在运动中落在“横裆”范围内的某个位置上才算“得劲”。⽽这⾥“横裆”是指两胯要横向拉开。“定在有隙,中在得横”这两句主要是讲⾝法,“定”和“中”是指⼀个问题的两个⽅⾯,都是讲在拳架运动或与敌交⼿状态中如何保持⾝法和劲法的灵活性及稳定性。

图片
在练习陈氏太极拳架或推⼿中,⽆论是前进或后退,是守还是攻,基本腿法主要是“偏马步”或“虚步”。⽆论什么步型都要体现出“定”和“中”的要求,以最佳状态保持⾃⼰⾝法劲法的灵活性、稳定性⽽没有散点或死点。⽐如“偏马步”或“虚步”中的“分虚实”,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腿实⽽另⼀腿虚就算是“虚实”分清了,应该还要做出符合“虚中寓实、实中有虚”的动作要领。我们以“白鹅亮翅”左虚步定势为例,重⼼在右腿,右腿就为实,左腿前脚尖着地为虚,在基本姿势上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如果右腿的⼤腿⾻与胯⾻坐得太“实”⽽锁住了⾃⼰,从⽽使⾃⼰僵了、没有活⽓⼉了,“有隙”也就⽆从谈起。从另⼀个⾓度讲,就是尾闾坐得太靠后,使⾃⾝重⼼没有落在两胯前后横向位置的某个合理位置点上,没有“得横”,这样就造成左脚尖落地不实,脚尖落地不实就是浮劲,浮劲是没有根的,没有了根,伸出去的左虚腿其筋⾻⾁⼀定不松,这样右腿就是僵劲,这种“虚步”形同虚设,叫“形似神不似”。进⼀步讲,既然下盘失去了“定”和“中”的功能,就托不住上⼿的接应⼒,这样上下劲势不能合就做不到“合四⽅”,因为它违背了劲与势相统⼀的“复合⽅位”法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右腿坐实,控制左腿完成起落前伸、脚尖着地后,随即放松两胯腿关节肌⾁,使尾闾重⼼略前移⼨余,裆间虚圆微开。这样做法的效果是:⾝体重⼼虽在右腿为实,但⼤腿⾻与胯⾻之间有活⽓⼉,有余地,能转换灵活,就是“实中有虚”;左腿在前,胯、膝、踝各关节放松为“虚”,但脚尖着地要粘“实”,使腿部略带⼸形松掤有⼒,这就是“虚中寓实”。这种“实⽽不僵” 、“虚⽽不浮”的腿法(上肢和躯⼲各部关节同理),称为“有隙”。概括地说就是:劲势稳定性的求得,建⽴在⾝体各部位的灵活中,不⾃锁⾃闭就叫“定在有隙”。⽽随着尾闾的略前移,前腿微屈、两胯拉开,使裆间前后左右形成虚圆就叫“横裆”,这正是拳谚⾥说的“膝开裆圆”。有了下盘稳固、⽀撑⼋⾯的感觉,便叫“得横”。概括地说就是:使尾闾垂直向下的落点落在两胯、两膝、两⾜之间形成的三对横截⾯的有效⽀撑点上,从⽽获得⾝法上的中正和劲整,就叫“中在得横”。⽽“定”和“中”的互为运动,就是求得“势”和“劲”完整统⼀的“复合⽅位”,即“合四⽅”。这种“合四⽅”状态,在接受外⼒作⽤的同时能较好地保持⾃⾝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同样,“偏马步”也存在上述这种辩证关系。太极拳家练功夫,常将套路中的单式拆开作为桩功单练,如“斜行、搂膝、拗步等,以此来增加“合四⽅”的内⼒功夫。
图片
11.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这两句主要讲⾝法劲法的虚实轻灵。“滞”即凝积、不活,它的反意就是“通”。有⼈认为“双重”的“重”不念“重(zhong)”⽽念“重(chong)”,意思是从阴阳角度来说,重(chong)为纯阳,阳中⽆阴为“重(chong)”。对这个观点,笔者此处暂不作评论,但很明显,这⾥的“轻”字显然是相对于“重(zhong)”字⽽⾔,“重”是“轻”的反意词,因此笔者以“重(zhong)”字来解读。这样,“通在单轻”理所当然地就是“滞在双重”的反义词了。“通”是顺达,能顺达则能轻灵,含有虚实分清之意。其实,“双重”问题理解清楚了,“单轻”问题也就⾃然明了了。对于“双重”⼀词的理解,如果⽤⼀句话来解释,就是:不要出现多余的⼒。“双重”不能单单理解为重⼼在两个腿上的均匀分担,⽐如“云⼿”横向移动中的偏马步,甚⾄任何运动虚实转换都要有⼀个重⼼均布的瞬间,但这不叫“双重”。所谓“双重”,是指在⾏拳架或与对⽅推⼿时,⾝体或⾝体的某⼀部分不松,不⾃然,不能随机变化地协调顺达⾝形劲势,从⽽产⽣多余的⼒,这种多余的⼒就叫“双重”。“双重”的⾸要表现是“⾝法上的双重”。具体⾔之,就是在进退转换之间由于“虚实”转换不到位⽽出现重⼼不清楚,或“虚实” 转换过头⽽导致失去重⼼、动作笨拙。⽐如老架一路中由“搂膝”接转“拗步”:随着两手由上至下而后捋的同时提起左脚尖,先使胯关节带动⾝体尽量中正地向右下沉,左脚尖随之抬起,感到右腿重⼼坐稳了,左脚再向前。这⾥⼏个要点要做到:(1)左脚离地之前⾝体重⼼要全部移向右腿,左腿随之全部松开,不要挂劲拖住重⼼前移,反之则“滞”;(2)左脚⼀经离地,⾸先松左胯,左胯松则整条左腿就松,不松则滞,为“双重”;(3)迈右腿过程中,左腿要动态地收胯沉坐,尾闾收⽽命门后顶,使其在迈右步的动态中保持虚实清楚,重⼼稳固,就会感到迈步通顺⽽轻灵,这叫“偏沉则随”,也叫“通在单轻”;(4)第2点,右脚⼀经离地,⾸先松右胯腿,直⾄脚踝,接着以膝领⼩腿,再以右脚跟前领延展右腿落地,使之整个进步过程“迈步如猫⾏”。好⽐两⼈推⼿,粘连黏随看似不快,但两⼈间瞬息万变的劲法技法已包含在内。因此,慢的动作做好了,动作加快时也同样会做好。

图片
以上所举进步运动过程,就是对避免“滞在双重”、达到“通在单轻”的具体表述。当然其它⾝步法的要求都是如此,如“倒卷肱”的撤步:当所撤之脚没有着地之前,重⼼始终在前腿,此时前腿就是“偏沉”,所撤之后脚就是“单轻”,但如果在所撤之脚没有着地之前就重⼼后移,使重⼼过早位移,就会出现“双重”的弊病。“双重”的另⼀表现是“劲法上的双重”。如两掌前推或⼀⼿出拳,如果劲⼒没有松净地由脚、⽽腿、⽽腰、⽽掌(拳)畅⾏⽆阻地节节贯出,出现拱背耸肩,或某处肌⾁发硬的多余⼒点、僵点、滞点,出⼿就不快捷,既⽆⼒也⽆弹性。这种现象就是“劲法上的双重”。⽐如“掩手肱拳”的右拳出击,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右拳⼀侧的肩部、背部、胯部、甚⾄腿部发紧,这就不仅是“双重”⽽是“多重”的问题了。 清代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为⼈制,双重之病未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克服“双重”的⽑病,就要从各种基本功法训练和体⽤实践中去找。另外重要的⼀条,就是在意识上不要有“武术就是打⼈逞强”这样⼀个先⼊为主的念头,要把武术动作看成散步,在情绪上动作上⾸先做到放松,就较容易将武术动作和技击内容融⼊⾃然状态之中,⽽不刻意为之。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双浮”也是太极拳弊病之⼀,是与“双重”相对的另⼀极端。“双浮”的弊端在于“⽆根”。⽐如打拳时摇头晃脑,眼法、⼿法、步法、⾝法举⽌飘浮摆荡,故作轻灵柔软之态等,这也是对“太极”阴阳、虚实、开合、刚柔、前后、左右等对⽴统⼀协调运动关系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的表现。综上所述,“滞在双重,通在单轻”是太极拳“虚实说”的重要内容。杨澄甫宗师有⾔:分虚实是太极拳的第⼀要义。因此,可以说,“滞在双重,通在单轻”所体现的“虚实”理论,是太极拳体⽤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图片
12.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先说明,这⾥的“虚实”不是两腿分虚实的虚实,⽽是指劲法技法的虚实。“虚”就是空,不实在,不确定,摸不着。“守”是守护住,保持住,不贸然⽽进。你摸不实的东西就不要贸然⽽进,这就是“虚在当守”的基本含义。“实”是实在、有的意思。这⾥的“实”则含有僵硬、不活的意思。当你能摸住对⽅僵点的时候就要出击,这就是“实在必冲”的基本含义。上述两句话概括地说,就是“虚守实冲”,讲的是在推⼿中把握这⼀战略指导思想进⾏战术运⽤的问题。太极推⼿的特点,讲究的是“劲道”技法,并不以擒拿摔跌为主。这是说在推⼿中,要从对⽅劲⼒劲点的虚实变化中去找⾃⼰的基本应对⽅法。⼀⽅⾯是你主观的⼒如何作⽤在别⼈⾝上,另⼀⽅⾯是别⼈的⼒客观地反映到你的⾝上。那么这⼀对⼒的⼤⼩、⽅向、速度,就有“虚”和“实”的存在关系和双⽅如何运⽤“虚守实冲”这⼀基本应对战术的变化关系。就拿定步四正推⼿来讲,两⼈搭⼿即为⼀对⼒的接触,同时也就产⽣了“虚实”关系,彼此通过听劲、运劲⽽相互产⽣运动的变化:假如你按进,对⽅掤⼿没有顶你,也没有脱⼿,⽽是接劲黏退引化,这时你就不能贸然进攻,应当含(守)住你的劲,守住你的“中”随着对⽅的势⽽动,这叫“虚在当守”;反之对⽅有顶⼒⽽僵,或缩⼿捆住了⾃⼰,给了你⼀个进击的实点,此时你就可发劲将对⽅打出,这就叫“实在必冲”。有句拳谚说:“软⼗三,不敢沾;硬⼗三,不沾边”,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对⽅掤坐虚守没有给你“按在必冲”的实点,粘连黏随⾛得好,你“冲”不起来,叫“软⼗三,不敢沾”,说明对⽅有⼀定的⽔平,要谨慎才⾏。当你按进,对⽅化解不良有僵硬⾃缚之感,你“得实”⽽发制服对⽅,这说明对⽅虚实掌握不够好,还不沾“⼗三势”的边(这⾥的“⼗三”指⼗三势太极拳;这⾥的“软”也不是⽆⼒的意思,⽽是不⽤僵⼒、拙⼒的意思)。

图片
关于练习推⼿的“劲道”即战略指导思想的战术运⽤问题,杨班侯传下来的“虚实诀”中有精彩的论述:“虚虚实实神领会,虚实实虚⼿⾏动。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这就⼗分清楚地道明不仅在练拳架中要“寓虚实”之理法,更要在推⼿中“⽤虚实”之技法。得虚当守,得实当发,进中有虚,守中寓实,虚虚实实,纯乎知觉(听劲)⽽“后发先⾄”,这就是杨⽒太极拳推⼿“劲道”的特⾊。如杨澄甫宗师所⾔:“其黏⼈之时,并不抓擒,轻轻黏住,即如胶⽽不能脱,使⼈两臂酸⿇不可耐。此真太极也。”
图片
总⽽⾔之,掌握了拳架套路之后,就要追求⼀些实质性的东西,要从“⼗⼋在诀”的字句含义上下功夫去理解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去领悟太极拳阴阳虚实变化的哲理,要在劲法、技法、⼿法、步法、⾝法、眼法上融会贯通,要从有形有象的具体动作中修炼过渡到⽆形⽆象、随感⽽化的⾼层阶段。其⽤意,不求技击之末,但求道法⾃然,意趣环⽣。
图片
马一搏
中国武术六段
陈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
师承当代太极名家张东武老师
龙岩东武太极拳推广中心 总馆长
龙岩东武太极拳(交流)协会 会长
陈氏太极拳高级教练
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
国家运动康养师
陈氏太极拳入谱传承人
太极拳高级拳师
图片
图片
图片
龙岩东武太极拳推广中心位于龙岩市新罗区小洋宝佳广场五楼507B,龙岩东武太极拳推广中心是一家集专业性强,技术全面,及健身与养生为一体的太极拳培训交流机构,推广中心成立于2018年9月9日,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传承国粹,分享健康,研习太极,修炼身心”的宗旨,以“给市民送健康太极活动”在龙岩市区进行多次的太极拳授课公益活动。(详细地址见下文与图片),欢迎大家的光临以及指导与交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龙岩东武太极曹溪分馆地址:金茂莲花山166号(中粉路西,石粉小区正对面)👇👇👇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