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溪原:圯桥进履——张良的自荐信

 风雨黄昏后 2024-12-22 发布于河南

也许我们都听说“圯桥三进履”这个故事,但我们其实只是了解到这是关于张良如何得到指点成为一代谋臣的故事,并不知这个故事背后更深层的含义……

张良刺秦失败,为了躲避抓捕,他来到了下邳。一天,张良悠闲地走在桥上,有一老父故意将他的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这样的侮辱怎会有人受得了?于是,张良“欲殴之”。但他毕竟是一位韩国贵族,到底有些贵族的修养,怎会为自己的情绪所操控?况且自己面对的是一位老人,尊敬老人,也是最基本的教养。于是张良强忍怒火,下去取了鞋子,送到老人面前。谁知老人说伸长了脚,对张良说:“给我穿上!”张良刚刚压下去的火苗顿时蹭蹭地往上蹿。但既然已经帮老人捡了鞋子,那就好人做到底吧。张良忍着冲动,咬紧牙关,为老人穿上了鞋。结果,老人大笑而去。

“大笑而去……?”张良敏捷地反应过来,老父这行为不对劲——要么你感谢几句,要么你羞辱几声,这才正常吧?但很显然,老人不是为了羞辱他,那又是为什么呢?张良于是大惊。

“嗯,孺子可教也。”老人见张良这么快地反应过来,走回来夸赞道,“不错,五日后早晨记得来到这,与我相会。”老父的行为让张良云里雾里,也想探个究竟。

第五天,天将亮时,张良来到这里,老人却早已在那等待,老父很生气:“你和老人约定,比老人到的还晚,怎么能这样?”老父要求张良再过五日,还是这个时候这个地点见面。这一次,张良天明之前便到。但是老人又早已在这,老人又生气了:“你怎么又晚了?”张良醒悟到,其实老人是想教他一个道理:谋事在先,要预料到别人的预料,提前许多手布局,这样才能给自己留有余地,立于不败之地。于是,第三次,张良还不到半夜便来了,——我提前一天来,无论如何不会迟到了。果然,老人终于满意了,说自己是一块石头成精,可以喊他“黄石公”。老人赏识张良,看他孺子可教,又经过了考验,就送给他了一本《太公兵法》。张良精心研读,后来成为了一代谋臣。

其实,这一件事情并不是真的。它近似于神话,只是人们这样传说。故事里面的黄石公和事件尤其离谱,圯上受书的情节更是没有旁观者,也就无法证实更无法证伪的。——但黄石公这个石头精肯定是不存在的。要知道,当一个人成名了之后,人们乐意去编造和传说关于他的神奇故事。

不过,我却认为这故事其实是张良自己编造的,黄石公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或者说其实就是张良自己。这个故事,是张良刺秦失败之后,逃居下邳,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或许真的曾经苦心研读《太公兵法》,也或许真的得到过其他反秦志士的指点和帮助,总之,张良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成长。张良终于认识到,只是依靠自己反秦的事业是难以完成的。张良便用这个故事,表明自己的价值,并去挑选合适的君王。

因此,这个故事其实更像是张良的一封自荐信,同时也是一封密码信,隐晦地传达了许多信息——

虽然秦在追杀我,但我也可以从容不迫地面对危局,这是其一;

其二,在面对侮辱时,我不会被情绪所操控,始终保持理性;

其三,在面对考验(困难)时,我有很快的反应能力,能够机智应变;

其四,我可以料敌在先,帮你立于不败之地;

其五,谁用我便可以成为帝王,我可以辅佐一个人成为君王;

其六,我学的是《太公兵法》,太公,姜子牙也,他八十岁才开始辅佐周武王,我会像他一样,一直等待值得我辅佐的君王。而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对辅佐对象的筛选。

遗憾的是,基本没有人听懂,只道这是个寻常的故事,只有刘邦听出来了其中的隐秘,而张良也从此变成了刘邦帷帐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本文为《史记》课程学生作品

End

作者 | 张溪原
年级 | 八年级
导师 | 杨 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