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味六味地黄丸,治疗5种代谢病

 怡吾 2024-12-22
1、2型糖尿病:

六味地黄丸为祖国传统医学中的经典的补肾阴的方剂。随着对六味地黄丸联合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相关方面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表明它不但可以维持胰腺组织形态,对抗胰岛β细胞的凋亡,还可以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改善机体糖耐量,而在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方面,更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它可以通过降低红细胞醛糖,还原酶的活性,减少山梨醇旁路代谢,改善肾血流,减少肾小球渗出、防止肾小管变性,从而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蛋白尿。此外,它还能抑制肾小球NF-κB相关蛋白的表达。

2、高脂血症: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本病证是内分泌失调与中医学“肾”“肝”“脾”的职能关系最大。肾主藏精,与生殖发育的根源和整体机能密切相关。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和气血,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和消化吸收。六味地黄丸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的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本药正是肝脾肾三阴并补,“三泻”可消除机体的废料,防止血脂沉积于血管,本病本虚标实,运用六味地黄丸补泻并用,改善血脂指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3、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根据中医辨证属于“骨痿”、“骨痹”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肾气足,肾精充实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坚固,强健有力;若肾气不足,肾精亏虚,则骨髓生化乏源,骨骼失养,脆弱无力。骨质疏松症起病比较缓慢,一般出现了腰背酸痛,脊柱畸形,活动不利才被患者重视。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肾精先行亏虚,督脉空虚,筋骨失养。这是骨质疏松发病的病理基础。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6味中药组成。功能主治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劳热,消渴,或虚火牙疼,舌红少苔,脉细数。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为主药;山药补脾固肾,山茱萸补益肝肾,均为辅药;茯苓利湿健脾,使山药补而不滞;泽泻宣泄肾浊,使熟地补而不腻;牡丹皮清泻肝火,使山茱萸补而不涩,均为佐药;六药合用,三补三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临床研究证实,六味地黄丸能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易发部位骨密度。

4、高血压病:

气阴两虚、痰浊中阻、瘀血阻是高血压并发症常见的相兼证候。由于心肾关系密切,“水火既济”、“精神互根”,因此,肾精亏损最易累及于心。高血压对心的损害导致心之气阴两伤。高血压病在病理上类似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所以用药宜平补,同时,针对血瘀、湿痰内阻,当在平补肝肾的同时,兼顾活血通脉、祛湿化痰。六味地黄丸(汤)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补,诚如柯韵伯《名医方论》所云:“滋化源,奉生气,天居其所矣,壮水制火,特其一端尔。”其三泻,牡丹皮清肝火凉血活血,茯苓健脾利湿,泽泻泻热利水,脾健水利而痰饮自消。实验研究证实,六味地黄汤通过改善模型大鼠内皮细胞分泌功能,调节凝血和纤溶系统,改善自由基代谢,而达到抑制血栓形成。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保护发挥有益作用。

5、非酒精性脂肪肝:

现代众多医家亦认为,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失调、久病体虚,可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损等,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湿热痰瘀互结于肝而导致本病,本病病位在肝,与胆、脾、肾关系密切。六味地黄丸重用熟地黄滋肾填精,山茱萸养肝涩精,山药补脾固肾,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配伍泽泻宣泄肾浊,并防熟地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泻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淡渗利湿,并助山药之健运。六药合用,三补三泻,补药用量重于泻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现代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具有保肝作用,能促进肝脏解毒、排泄功能的恢复;全方三补与三泻药物的配合可降低实验动物的高脂血症及肝中脂肪含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