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湖鳞爪(79)王江泾庙院桥梁考旧(三) ![]() 普福庵 庵在澄溪桥东堍。庵中有古银杏一株,大合两抱余,古物也。庵西有老榆树,大于银杏,庚申之变俱为无赖截至。 万寿庵 庵在江邑厌字圩澄溪桥东。庵中祀吕仙,又名神仙庙。每年四月十四日为神仙诞日,士女进香,游人杂坐,谓之轧神仙。庭中多杜鹃花,层次整齐,红白间出,为庵僧守庵遗植。墙外为华氏百岁老入葬处。四月间有白鸟来巢树巅,至秋尽去。 苇渡庵 庵在澄溪桥西,即韦驮庙,古名佛藏庵,内有澄源精舍,为僧澄源筑,澄源俗姓章,善艺菊。顺治初年,贝勒兵屠王江泾镇,至澄溪桥见金甲神立桥上,马蹴而止。庵中韦驮塑坐像。 莲花庵 庵在莲花墩上,为清康熙初年建。庵供关圣,每届五月十三日诞辰,里人奏乐献牲历年不废,醵饮庵中,扶醉而归。于咸丰初年,有人种藕花于前,夏秋之间,花开满水,风裳水珮,颇有可观。 静峯庵 庵在万安桥北,昔茅山全真道士静峯居之故名。 小洞天 在静峯庵中,咸丰初年葺为游憩地。 古莲庵 庵为里人张脱凡建,日课华严修真坐化。 云隐庵 庵为明崇祯中僧樵野建。 云深庵 庵为接战港中南岸。 小宸洲 在泾西北三里许江邑尘字圩,院前石上有弓鞋印,俗传宸洲娘娘古迹。 射襄桥 桥在夹河口,今讹为寿香,即射襄城故址。昔吴王夫差筑以备越。至清咸丰庚申,为粤逆毁,肃清后桥接于木,今复易石桥,上书射襄古巷,以存旧迹。 浔阳桥 一名浔庄桥,在济阳桥西北,西跨西结字圩。明万历初为陶侍御家建桥。 迎曦桥 桥在一里街中,南跨小中结字圩。相传元末郁司农导首建,故称郁家桥,自塘进市之第二桥也。 定中桥 桥在万福桥北,即共称斜桥,西跨西结字圩。相传桥下沉有神钟,常深夜作鋐鋐声。桥右为处士蒋石林故居,筑有剑啸台。桥东有顾氏子常,黎明起至桥上,拜土地祠毕诵经数卷,得钱养母。 洞真宫 宫在小宸洲北,宋淳化二年建,王锡命有碑记。明全真苏蓬头修炼于此,至咸丰间仍住道士。 瑞花尼庵 庵在西社庙东南廊下。庙有便门,西向门外即演剧场,墙高处甃一洞,演剧日辄有坐而观者,望之如画中人也。 莲社庵 庵在来龙桥北,住女尼,布衣蔬食,终年以织衽清修。庵东有守贞庵,明张姑遯迹湖滨,削髪为尼。吴宗伯家麒题其庵曰守贞。 普信尼庵 庵在寨基浜。庚申兵后,尼念心积资重修。今改文昌宫,设泾南学校。 长虹桥 桥跨运河。明万历间,嘉兴守吴国仕初建,民感其德立祠祀之,至清康熙五年,知府王鐄率里人朱麟世张应麟等重修。嘉庆十三年桥圮,里人唐秉义谢丕勋陈嗣昌等募资重建,时有道士陈复古住静峯庵,坐关三年,募得三万余金,构材督工不辞劳瘁,甸上陶氏任铺桥面石,至二十年落成,复古之力居多。又以所余鹰架木于盛湖中填作风水墩,构化成庵于上,徙居以终老。咸丰庚申粤逆掘毁桥顶栏杆石,南北两面以架,驳石沉于河已深数丈不能起。光绪三年春,里人购石以补其缺,今得完好如旧。桥下产银鱼,味甚美,胜他处。 来龙桥 桥在雁荡口,南跨大中结字圩,南雁荡水由此桥注入泾,故名。桥之南有莲水庵,久废。北为潘耀天所居,耀天好吟咏,莳杜鹃花,层叠绚烂,觞咏为乐,年八十余卒,时在清道光中年间。 闻店桥 桥跨官塘,桥外为古闻人民列肆处,自塘入市第一桥也。明天启末就圮,里人蒋之华集同志力谋更筑,一日口占两绝句以示同事诸人,诵者莫不流涕,至清道光七年重修。桥下水势甚急,春夏间湖州诸山水发,桥门中水高下悬绝,行舟戒备,常有绳八九丈粗把余,凡有重船过者,须引绳而上,名曰溜台。 济阳桥 桥在迎曦桥西,俗称圣堂桥,南跨小中结字圩,南北水皆汇于桥下,东趋塘河,故水多迂回旋绕之状。庚申以前桥北列有茶肆名湾龙轩。 万福桥 桥在浔阳桥北,西跨西结字圩,泾镇市河至桥北最阔,里人行亲迎礼者必过此桥,兆吉语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