鲽,小篆构形与楷书一致,由“鱼、枼”组成,“枼”为“蝶”之省形,表示蝴蝶;亦为“碟”之省形,表示菜碟,皆用其义。配音“蝶”,阳平。 构意是如碟似蝶之鱼,单独就像一个菜碟,白板一面卧在水底泥沙之上;成双成对地结伴而行时,又像是同一只蝴蝶的双翅似的。 本义是比目鱼的一种,体形侧扁,两眼均生在身体的右侧,有眼的一侧褐色,无眼的一侧黄色或白色,常见的有星鲽、高眼鲽等。一名箬叶鱼,俗呼板鱼或鞋底鱼。 《韩诗外传·卷五》东海之鱼,名曰鲽,比目而行,不相得,不能达。西晋·潘岳《笙赋》骈田獦攦,魻鲽参差。《注》魻鲽,本指鳞次众多貌,比喻装饰重叠貌。《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第七十下·边让传·章华赋》比目应节而双跃兮,孤雌感声而鸣雄。《注》比目鱼,一名鲽,今江东呼为板鱼。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卷五·封禅》然则西鹣东鲽,南茅北黍,空谈非征,勋德而已。《太平广记·水族一·比目鱼》比目鱼,南人谓之鞋底鱼,江淮谓之拖沙鱼。清·方文《品鱼·下品·鲽》鲽,即比目鱼,一云鞋底鱼。鲽犹屧也,故名。 《尔雅·释地》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注》状似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乃得行,今水中所在有之。江东又呼为王余鱼。《说文》比目鱼也。从鱼,枼声。《广韵》比目鱼别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