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与脾胃关系密切。肝属五行之木,为厥阴风木之脏,主要负责藏血而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而脾属五行之土,为仓廪之官,主要负责统血而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肝主疏泄,具有疏通、条达、升发、开泄等生理功能,有助于脾胃的升降。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说:“木之性主疏泄,食气人胃,全赖肝木之气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此外,肝寄相火,主疏泄及分泌胆汁的功能,又为脾胃之受纳、腐熟、运化水谷提供必要的保证。脾土得肝之疏泄,则运化旺盛;肝木得脾土输布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则疏泄正常。即所谓“肝木疏土,脾土营木,土得木而达之,木赖土以培之”。 两者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也相互影响。例如,情志不畅、欲望不满足、愤怒等原因,会导致肝气过旺,疏泄太过,从而形成“肝木乘脾土”的病理状态。这会导致气机横逆,脾胃气机紊乱,脾气不升而纳呆、泄泻,胃气不降则腹胀、呕吐、便秘。如果木气过亢,克土过度,肝郁化火,火性上炎,灼伤脉络,致脾胃气机随气上行,统血失司,可出现呕血等。反之,如果脾胃虚弱,也会引起肝木来乘,即土虚肝木来乘。两者均是“木克土”的正常生理关系被破坏而成“木乘土”的病理状态。另一方面,如果肝气疏泄不及,即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木不疏土,可致肝郁脾虚,消化功能减弱。这是因为木气不及,克土无能,也会影响脾胃正常的升降纳运功能,导致饮食水谷转输布运障碍而出现脘腹痞满、水谷不化。肝木过盛可克伤脾土而不能消食,肝木过弱不能疏通脾土亦不能消食。可见,肝气不管太过或不及,均可直接影响脾胃的功能。因此,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醒胃必先制肝,培土必先制木。”这是从肝治脾胃的纲领。 正是由于肝与脾胃同居腹中,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赖,在病理病机上互相影响,从而为从肝论治脾胃病提供了可能性。在临床上,常用的从肝论治方法有以下八种: 1.疏肝和胃法适用于肝气犯胃型,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其临床特征为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嗳气频作,泛酸呕吐,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闷太息,食欲不振等。脉弦,舌苔薄白。常用的药物有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其中药材包括柴胡、枳壳、白芍、香附、陈皮、佛手、木香、白术、八月札、甘草等。如果患者有气滞腹胀便秘的情况,可以酌加槟榔、大黄;如果便稀,则可以加炒神曲、茯苓;如果嗳气泛酸,则可以加姜半夏、蒲公英;如果食欲不振,则可以加神曲、麦芽、鸡内金等。胃喜润而恶燥,而肝气郁滞,久则易于化火伤阴。因此,应该选择药性平和的佛手、八月札、香橼皮等药品,药量要控制在轻微的程度,如使用柴胡的剂量一般仅为5~6克。常伍芍药、甘草以酸甘化阴以柔肝,可避免破气伤阴的风险。 2. 疏肝清胃法适用于肝胃火郁型,其临床特征包括胃脘灼痛、疼热急迫、心中烦躁易怒、嘈杂易饥、泛酸烧心、口干口苦、大便不畅、舌苔黄或舌红少苔、脉象弦数。常用四逆散合海贝散加味,药用柴胡、枳壳、赤白芍、姜半夏、炒黄芩、蒲公英、海螵蛸、象贝、元胡、川楝子、炙甘草等。泛酸烧心较甚可加瓦楞子,便秘者可加生军、莱菔子。常用蒲公英清热而无苦寒伤阴之弊,对于有肝郁胃热之证的患者可以使用,对于热盛者亦可使用黄苓以清胃热,但苦寒清热药须中病即止,不可久用。 3.泄肝通胃法,适用于肝失疏泄、横侮胃土等症。据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症状表现为呕吐、脘胀、胁痛、嗳气吞酸、口苦纳呆等。泄肝可使用黄芩、黄连、川楝子、青皮、吴茱萸等药材;如果肝气升发太过,出现呕逆眩晕等症状,可加桑叶、牡丹皮、钩藤以平肝;通胃则可使用半夏、茯苓、陈皮、厚朴等药材。 4.疏肝化湿法适用于肝郁湿阻型,其临床特征为脘胁胀闷、纳呆困倦、口腻嗳气、大便溏滞不爽或恶心呕吐、苔腻、脉象弦或濡。常用四逆散合平胃散、二陈汤加味等方剂,药用柴胡、枳壳、白芍、苍术、川朴、陈皮、姜半夏、茯苓、生薏苡仁、佩兰、竹茹、清甘草等药材。嗳气频作者可加旋覆花、佛手;便秘者可加生军、槟榔;胁痛者加郁金、元胡、川楝子。此为肝失疏泄、郁而乘脾、脾运不及、湿浊壅阻。辨别此型,以苔腻为要点,因疏肝理气药大多香燥,而化湿之品性多温燥,必见舌苔厚腻,方可使用。如舌体淡胖、脾气本虚者,一旦腻苔得化,当转以健脾助运收功,不可继用温燥以伤脾气胃阴。 5.柔肝养胃法适用于肝胃阴虚型。其临床特征为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口苦唇红,有时伴有干呕嗳气,或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脉细弦数、舌红少津苔少或剥。常用药物有北沙参、麦冬、白芍、石斛、佛手、枳壳、玫瑰花、绿梅花、山药、甘草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若肝阴胃汁已虚,木火炽盛,风阳扰胃,用药忌刚宜柔。”对于肝阴不足、肝阳亢盛、郁火灼津、胃阴亏虚者,宜用甘寒甘凉柔剂以养阴。然而,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而养阴之药大多滋腻,易阻碍脾运。因此,在滋阴药中可加入玫瑰花、绿梅花等花类药以芳香行气、醒胃助运,不可滥用香燥理气以重劫胃液。 6.补肝升脾法适用于肝虚气陷型。患者常表现为食后胀满或食后昏睡、消瘦疲乏、四肢无力、大便稀溏、水谷不化、腹胀、胁部胀满、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弦等症状。治疗时常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方,药材包括党参、茯苓、白术、陈皮、炙黄芪、升麻、柴胡、枳壳、怀山药、炒扁豆、炙甘草等。对于便溏可加焦楂曲,食欲不振可加谷麦芽、鸡内金等。治疗的关键在于补肝升脾,即重用黄芪以补肝气,升麻、柴胡以升提举陷,使脾气上升而不下陷,气机得以畅通,壅滞得以消散。张锡纯曾言:“肝属木而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黄芪性温而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 7.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旺脾虚证。其临床特征为肠鸣腹痛、泻后痛减、腹胀或腹中雷鸣、便下泄泻、食少作饱、肢倦乏力、苔白或偏腻、脉弦滑。常用痛泻要方加减,药用白术、白芍、陈皮、防风、柴胡、枳实、甘草、煨木香、炒六曲。腹胀可加川朴,大便有黏液可加地锦草,里急后重可加木香。吴鹤皋认为:“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痛泻要方的功能是柔肝理脾,缓急止痛。临床上用于治疗肝强脾弱、肝脾失调引起的各种慢性腹泻及腹痛,效果十分显著。 8. 温肝暖脾法针对肝脾虚寒证。该类型的临床表现为隐隐的胃痛,喜欢温暖按摩,热敷可减轻疼痛,受寒则疼痛加剧,空腹时疼痛尤甚,进食后疼痛减轻,伴有泛酸、纳差、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慢或紧等症状。常用的方剂包括理中汤合大建中汤加味,使用药材有党参、白术、干姜、吴茱萸、姜半夏、茯苓、陈皮、木香、小茴香、九香虫、炙甘草等。对于泛酸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加入瓦楞子、海螵蛸、象贝等药材。这种病症多由多种因素引起,如体内阳气虚弱、恣意食用生冷食物、受寒等,误治亦易导致肝胃阳气受损,从而导致寒凝于中,阻塞气血流通而引起疼痛。因此,治疗中强调使用吴茱萸这种能够行走于肝经的药材,其辛温的特性可以散寒温中,辛味又能够散肝木,顺其条达之性,使脾复健运而胃得和降,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扎针埋线治疼痛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