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行楷书《高松赋》卷,本幅尺寸30.6x227.3cm,现藏于台北故宫,按照官方介绍,这幅字应为黄庭坚追随者所书,小编初观之,与前面《松风阁诗卷》确实风格不太一样,但是小编感觉,也有相通之处,而且按照文末题识,作品创作于元祐二年,也就是1087年,黄庭坚时年43岁,中年时期写出带有妍美的字,并不稀奇,这幅字为黄庭坚所书也是很可能的。而且,大字雄强中带有妍美,小编是很喜欢的,挂在墙上作为背景也是非常雅致的,想带一份的书友可以看一下下面链接。黄庭坚,生于 1045 年,卒于 1105 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黄庭坚在文学上的造诣极高,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 “一祖三宗” 之称,他的诗与苏轼齐名,并称 “苏黄”。其诗风独特,讲究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以学问为诗,注重文字的推敲与诗意的锤炼,从寻常事物中挖掘新奇之意,为宋诗开辟出一条别具一格的道路。在书法领域,更是独树一帜,位列 “宋四家” 之一。其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博采众长,受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影响,又从焦山《瘗鹤铭》书体中汲取灵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常以夸张的长画尽显笔势舒展,创造出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新颖结字方法,如《松风阁诗帖》,笔力雄健,气势恢宏;草书则单字结构奇险,章法极富创造性,线条灵动飘逸,节奏变化强烈,像《诸上座帖》,满纸飞动,神韵四溢。《高松赋》原文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开国大臣沈约。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出身世家,历经宋、齐、梁三朝,是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也是 “永明体” 的创始人之一。他自幼聪慧,笃志好学,在文学上造诣深厚,提出的声律论为中国诗歌发展开辟新径,被尊为 “一代辞宗”。黄庭坚书沈约《高松赋》,许是借古人之文,以高松自比。那高松扎根厚土、经霜不倒、枝梢参天的形象,恰似他心中坚守的志向与不屈的品格。黄庭坚《高松赋》的笔法堪称一绝,有着 “内凝之气,开张之势,战掣之形”,这在笔画形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起笔处常常逆锋而入,似藏千斤之力,如 “郁” 字,起笔沉稳厚重,宛如巨石坠地,瞬间将力量凝聚于毫端,给人以雄浑之感。行笔时,中锋用笔为主,线条饱满圆润,却又不失灵动,似有一股内劲在其中流转,像 “松” 字的竖画,挺拔笔直,墨色均匀,力量贯注到底,仿佛高松的树干,坚韧而有生气。而其长线条笔画更是展现出独特韵味,笔画舒展奔放,犹如长枪大戟,气势恢宏。如 “枝” 字的捺画,一波三折,先缓缓铺毫右行,至笔画中段微微下压,再提笔向右上方送出,捺脚处厚重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张力,似能冲破纸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开张的笔势,打破了常规的书写节奏,让整个字乃至整幅作品都充满了动感与活力,尽显豪迈之气。在结构上,此帖展现出 “合与张、曲与直” 的强烈对比,充斥着艺术的巧思。一方面,中宫敛结,犹如车轮之轴,将字的重心牢牢稳住。如 “高” 字,中间部分笔画紧密排列,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坚实的内核;与此同时,长笔四展,撇捺、横竖等笔画向四周尽情伸展,如同车轮之辐,辐射开去,给人以开阔大气之感,又似高松伸展的枝桠,自由而舒展,在严谨与奔放间达到了绝妙的平衡。另一方面,字形欹侧变化丰富,打破了平稳的格局,却又能在动态中寻得稳态。有的字左倾,有的右斜,看似摇摇欲坠,实则通过笔画的轻重、疏密调整,稳稳扎根于纸面。像 “风” 字,整体向左下方倾斜,然而左边笔画较轻、较疏,右边笔画较重、较密,如同被风吹动的旗帜,虽有飘动之势,却依旧坚韧不倒,为作品增添了灵动活泼的意趣。卷末有三幅跋文,书法看着也极为舒适,并且是认为本幅为真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