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帝曰:六气相胜(1)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胜,耳呜头眩(2),愦愦欲吐,胃膈如寒。大风数举,倮虫不滋。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肠呜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膈咽不通。(3)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4),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5)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6)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湿)化乃见。少腹满,腰脽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7)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8)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9)少腹痛,下沃赤白。(10)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㿗疝。(11)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12)胸中不便,嗌塞而咳。(13) 太阳之胜,凝栗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14)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项囱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泻。(15)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辛清,佐以苦甘,以酸泻之。(16) 少阴之胜,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泻之, 太阴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苦辛,以苦泻之。 少阳之胜,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泻之。 阳明之胜,治以苦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 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 (17) 解读注释 (1) 六气相胜:在《素问·五运行大论》岐伯曾讲:“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即相胜,是指气太过,便会过度克制己所胜之气,同时也会反克所不能克制的气情况。 (2) 厥阴之胜,耳呜头眩:厥阴肝木过盛,便会过度克制己所胜的脾土之气,从而诱发耳呜,同时也会反克所不能克制的肺金之气,出现头晕目眩的感觉。 (3) 这一系列病症,均源于厥阴肝木过盛,以及过度克制己所胜的脾土之气所引发的。 (4)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少阴君火过盛,便会过度滋生脾胃之气,从而心下热,善饥,若过度克制己所胜的肺金和大肠之气,使得脐下区域出现不适(脐下反动)的症状; (5) 这一系列病症,均源于少阴君火所引发的。 (6)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太阴湿土过盛,会反克本不能克制的肝气,导致在肝胆产生郁结,从而出现以上一系列病症。 (7) 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湿)化乃见。少腹满,腰脽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太阴湿土过盛,便会过度克制己所胜足太阳之气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从而出现以上一系列病症。 (8)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少阳相火过盛,便会过度滋生脾胃之气,从而出现以上一系列病症。 (9) 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说的是气候、物候的情况,少阳相火过盛的气候环境中,天气酷热难耐,导致树木、草本植物因缺水而枯萎凋零,河流干涸,甚至介虫也无法正常生长。 (10) 少腹痛,下沃赤白:少阳相火过盛,便会过度克制己所胜手太阴肺金和手阳明大肠经之气,从而出现少腹痛,腹泻,粪便呈赤白色病症。 (11)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㿗疝:阳明燥金之气过盛,便会过度克制己所胜肝气,致使肝气郁结,引发以上一系列病症。 (12) 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说的是气候、物候的情况,在阳明清凉之气过盛的气候环境中,原本宜人的凉爽的气候可能变得寒冷,导致花草枯萎凋零,甚至毛虫难以适应低温而死亡。 (13) 胸中不便,嗌塞而咳:寒凉之邪在胸中滞留,可能致使咽喉阻塞,呼吸和吞咽困难,进而引发咳嗽等症状。 (14) 太阳之胜,凝栗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太阳寒水之气过盛的气候环境中,大地笼罩在寒冷之中,导致非正常季节的结冰现象,这严重影响了羽毛类动物的生长与繁衍。 (15) 太阳寒水之气过盛,寒气不仅聚集在膀胱经筋经过的部位,还会过度克制己所胜心火之气,以及过度滋生肝木之气,从而出现以上一系列病症。 (16) 对于六气相胜从而致使民众患病情形,岐伯以“……之胜,治以……,佐以……,以……泻之”的句式方式逐一予以应答。 (17) 标上黄色部分,是依据五行生克之原则,进行了一些擅自的改动,一则为了文体的规整齐整,二则为了便于记忆,还有基于简易的逻辑推理。符合岐伯前文讲:“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原则。 |
|
来自: yinweiming77 > 《74、至真要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