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华昌中医 古中医防未病,保民众大健康。 附子粳米汤源自金匮,方中附子(一枚,炮 30g)半夏(15g)甘草(9g)大枣(十枚)粳米(半升)。治腹中寒气所致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等症。其能驱散阴寒,让紊乱脏腑归位,重燃脾胃生机,终结诸般。 先来了解一下这病症是怎么回事。当腹中被阴寒之气所侵袭时,就好像冬天的冷空气在肚子里肆意乱窜。这寒气在腹中 “兴风作浪”,使得肠道蠕动出现异常,发出像雷鸣一样的声响,而且还会带来阵阵剧痛,这种疼痛是那种抽痛、绞痛的感觉,让人十分难受。同时呢,这股阴寒之气并不满足于在腹中折腾,它还会向上攻窜,跑到胸胁的部位,让胸胁出现胀满不适的感觉。不仅如此,还会影响到胃,导致胃气上逆,引发呕吐。你想啊,胃里本来应该是和和缓缓地进行消化工作,结果被这寒气一搅和,就像平静的湖面被狂风掀起巨浪,食物都没法正常消化了,只能一股脑地往上涌,造成呕吐。 再看看附子粳米汤的组成。这里面有附子一枚,经过炮制后是 30 克。附子是一味药性大热的药物,能够强劲地驱散体内的阴寒之气。对于腹中那些顽固的寒气,附子有着很强的攻克力量,它可以深入到经络脏腑之间,把寒气一点点地逼出去,让被寒冷笼罩的身体部位重新恢复温暖。附子有毒性,所以需要经过炮制来降低毒性,并且在使用的时候也要谨慎,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用量和用法。 半夏用 15 克,半夏的主要作用是降逆止呕。当胃气因为寒气的干扰而上逆的时候,半夏就发挥它的作用,让胃气重新归位,向下通行,从而缓解呕吐的症状。而且半夏还能化痰,因为体内有寒气的时候,往往也会伴随着痰湿的产生,半夏可以把这些痰湿化掉,让身体内部的环境更加清爽。 甘草用 9 克,甘草在很多方剂里都扮演着调和诸药的角色。可以让方剂里的各种药物能够和谐共处,协同发挥作用。同时,甘草本身也有一定的缓急止痛的功效,对于腹中的切痛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大枣用十枚,它能补中益气,补充脾胃的正气。脾胃就像是身体的后勤保障部门,如果脾胃之气充足了,就能更好地抵御外界邪气的入侵,也能更有力地进行消化、吸收等工作。而且大枣还能缓和药物的药性,让整个方剂不会过于峻猛,对身体造成伤害。 还有粳米半升,粳米在这个方剂里主要是起到养胃的作用。胃经过寒气的折腾,已经很虚弱了,粳米就像是一碗温暖的粥,慢慢地滋养着胃黏膜,给胃提供能量和营养,让胃能够逐渐恢复正常的功能。 在煎煮的时候,用八升水,一直煮到米熟汤成。这样精心煎煮出来的附子粳米汤,各种药物的药性充分融合在一起。当患者服用后,附子首先发力,破除腹中的阴寒之气,就像阳光穿透云层,让腹部重新温暖起来。半夏紧接着稳定胃气,止住呕吐,让胃不再 “翻江倒海”。甘草和大枣则在一旁辅助,调和药性,补充正气。粳米持续滋养胃腑,让胃能够慢慢修复受损的功能。随着腹中寒气逐渐散去,肠道的蠕动恢复正常,雷鸣切痛的症状会减轻直至消失;胸胁间的逆满感也会慢慢消退;胃也能正常地进行消化工作,不再频繁呕吐。 不过,在使用附子粳米汤的时候,一定要由专业的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病情的轻重程度也不一样,医生需要准确判断是否适合使用这个方剂,以及确定合适的药物用量和服用疗程。只有这样,才能让附子粳米汤更好地发挥作用,帮助患者驱散腹中寒气,恢复身体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