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日本内阁文库找到一幅黄庭坚《瘗鹤铭》摹刻本,黄庭坚的书法和《瘗鹤铭》有着莫大的关联,据说《松风阁诗》的书风就是从中汲取灵感而得,也是黄庭坚晚年书风主要的表现形式,今天这幅作品,可能是黄庭坚临摹《瘗鹤铭》所书,而后被摹刻而得,书风已接近《松风阁》,可见摹者功底也极深。总体而言,非常好看。《瘗鹤铭》,被誉为 “大字之祖”,原刻于江苏镇江焦山西麓的崖壁之上,诞生之初,便以雄浑大气的书风、古朴苍茫的韵味吸引着过往文人墨客驻足观赏、临摹研习。然而,一场雷击如天崩地裂,致使山体崩塌,这块承载着书法精魂的摩崖石刻轰然崩落,坠入滔滔长江之中。数百年之后,北宋熙宁年间,修建运河的工人们偶然从江中捞出一块断石,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让书法界重燃对《瘗鹤铭》探寻的热情。此后,南宋淳熙间,运河重修之际,疏掏工人又陆续打捞出四块残石,与先前那块拼凑在一起,宛如拼图一般,让失传已久的《瘗鹤铭》初现雏形。可惜到了明洪武年间,这五块断石再度坠江,直至康熙年间,镇江知府陈鹏年募船民打捞,终于在距焦山下游三里处,让这五块残石重见天日,此时共 93 字,虽依旧残缺不全,却已是极为珍贵。乾隆二十二年,它们被嵌于焦山定慧寺壁间,供后人瞻仰。然而,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 160 字左右,那缺失的部分,依旧如迷雾般笼罩,引得后世一次次探寻打捞。1997 年,镇江博物馆和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行动,展开为期三个月的考古、打捞,发现了 “欠” 和 “无” 二字;2008 年 10 月 8 日,打捞工程再度开启,动用现代先进技术,从一千多块山体落石中甄别出疑似残字,如 “方”“鹤”“化”“之遽” 等,每一次新发现,都如同揭开历史神秘面纱的一角,让世人愈发渴望探寻它的全貌。至于《瘗鹤铭》的作者,按照这幅字末尾题识,黄庭坚认为是王羲之,不过不论其作者是谁,本次小编分享的这幅作品,让人一眼看去,就能看出美来,不至于像松风阁诗,不深入不得其法,不深入看不出其中的美。而且这幅字,也很耐看,兼具美感与气势,极为难得。小字更是可以作为我们日常书写的硬笔的字帖来临摹练习的,特别好看流畅。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