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种子的“读”与“种”

 义族前童yzqt 2025-01-05 发布于浙江

王兴满/文

为什么说方孝孺是天下读书种子,从他一生来看,是个酷爱读书的人。他一生读书,读书一生。三岁能识数目,过目不忘,方隅达者知其非凡。四岁精敏绝伦,步趋不苟,其父愚庵公奇之。五岁知读书辨章句。六岁喜学能诗,《题山水隐者》诗:“栋宇参差逼翠微,路通犹恐世人知。等闲识得东风面,卧看白云起初时”。八岁读书见册中载圣贤名字或贤良将相形貌即有愿学之。九岁能暗记四书五经。十岁日读书盈寸(一寸以上)。十一岁在陵南谷草堂读书,“日坐一室,不出门户。当理趣会心,神融意畅中,虽户外钟鼓鸣而风雨作,不复觉也。”十三岁善属诗、古文诗,雄迈醇深,千言立就,乡人呼为“小韩子”。十四岁作《幼仪杂箴》《杂铭》。十五岁那年,父亲方克勤赴山东济宁府任知府。他随父宦游,谒周孔庙宅,耳濡目染,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德行学识,突飞猛进。十七岁在济宁府读理学诸子著作。十八岁著《释统论》三篇,《深虑论》十篇,奠定了他对汉唐宋的仁义治国的基础理念,对正统思想的重视,为后来辅佐新政施展出自己的才华。

十九岁首次随父进京,大开眼界。二十岁又是一个大转折,他师从翰林院士、古文大家,文坛宗主,当时文章第一宋濂。宋濂帐下,他如沐春风,学识更加精进,儒学道德真缔更加学深悟透,坚定了仁治思想,提高治国理政的见识。所作文章,文采斐然,醇深雄迈,颇有欧阳修之风。每一篇出,海内争诵,成了宋濂门下的大弟子。宋濂称赞方孝孺“凡理学渊源之统,人文绝续之奇,盛衰几微之载,名物度数之变”无不通晓。行文更是“文义森蔚,千变万态,不主故常,而辞意濯然常新,滚滚滔滔,未始有竭也。认为他是“百鸟中之孤凤凰。”

方孝孺除了自己的读,更认为知识不仅是个人所有,理应要传授给大家,向天下“播种”,让所有人都有文化知识。因为有这个执念,洪武二十二年(1389)底,方孝孺奉诏任汉中府学教授时,对方孝孺来说,内心还是无比激动的。对一般读书人来说,这个差使并不好做,官小且地方远僻,但方孝孺却勉励自己要勤奋努力作出成绩,干出一番事业,“种出”一批有学识的文化人。

当时的汉中是地地道道的穷山僻壤,“山郡荒陋,士人绝少”。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文化教育落后,自兴科举以来没有出过进士。现在所招的学生也参差不齐,生员少,素质差。方孝孺面对如此情境,仍然坦然自若,豪无畏惧。这之前,他有在宁海的前童石镜精舍讲学布道的经验。所以,这次方孝孺在汉中府学任教,坚持“日与诸生讲学不倦”,每天黎明即“升席为诸生讲解文义,谆谆无惰容”。方孝孺讲学不同于一般私塾先生,而是串讲,以背功为主,尤以文义为法,“与诸生谈道不倦”。在方孝孺“恒以明王道”的思想的主导下,教学步上轨道,学生学业日益长进,改变了当地的求学风气。在短短的时间内,提升了汉中府学的教学水平,给长久沉闷没有生气的汉中教学界吹来了一缕朝气,影响渐渐扩大。四面八方来学习旁听者多时竟达2000余人,为汉中有史以来未有之盛况。方孝孺在汉中主持府学,与学生建立的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犹如父子之间情同手足,使其成绩斐然,学术气氛大增,读书风范蔚然成风。       

蜀献王朱椿慕方孝孺之名,恳请方孝孺去做世子朱悦熑的老师,“尊以殊礼”。洪武二十七年(1394)春,方孝孺兼任蜀王世子师。方孝孺根据世子资质制定了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用赏识教学法去教育,寓教于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谆谆诱导。蜀世子很喜欢方先生的讲教,学问精进。蜀献王认可方孝孺的教育方法和宗旨。主要表现在:一是“恒以明王道,致太平”的教学指导思想,用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懂礼貌,善孝敬,守信用,讲道德,明才智”的理念。二是重视儒学经典的传授,强调要把握好经典的内涵。同时培养独立思想,要有自己的体会,能够作出判断。方孝孺还重视串讲,尤以文义为法,拓宽视野。把自己写的《正统论》《深虑论》的史学思想、历史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便于更好掌握经典的内涵。三是重视道德人格的自我修养,尤其对儿童教学的重视。突出反映在他的《幼仪杂箴》《杂铭》书籍内容,以小见大,从小养成立身修养之理,于生活细微处见礼义,提升道德品行。四是灌输忠君思想。方孝孺在教学中强调:“国之本,臣是也,家之本,子孙是也。忠信礼让根于性,化于习,欲其子孙之善,而不知教,自弃自家也。”所以,他把中国传统“礼治”的内在要求,伦理道德的形式,规范在人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里。这些教学理念、观点,处处体现在正学思想之中,融入到正气神之内。

方孝孺授教蜀世子,始终坚持正统思想,正学文化理念进行讲学布道,传授知识,使蜀世子受益匪浅,传统思想大进,儒学正气大升。蜀献王朱椿敬重方孝孺的道德学问,大赞方孝孺先生是“古之贤者也。”并对方先生的读书讲学之庐命为“正学”,还亲自题写“正学”匾额,以风蜀人。自此,方孝孺被誉为方正学,亦称方正学先生。

方孝孺在汉中府学九年,其中兼蜀世子师教学有五个年头。方孝孺始终坚持不改“明王道,致太平”为已任,“必以仁义道德之言陈于王前”,蜀王敬重方先生的道德学问,常在人前说:方先生是古之贤者,我们的好老师。并赠诗方孝孺:“天台山下天下寄,笃生贤者为人师。一官还向汉中去,有如岐山凤来仪。”

他在汉中府学授教学生数千人,取贡士88人。建文新政主试应天,录士214人。他所授教的和几届考官做下来的学生、门徒和弟子不计其数,光取士就有数百人。如:郑公智、林嘉猷、郑居贞、郑叔度、林公辅、王稌、郑珣、廖镛、廖铭等一大批有用人才种子,走向全国各地,走向天下,为国家选用。可以说这个“读书种子”“种”出了无数读书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