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学俭头针

 医道循天道 2025-01-06 发布于陕西
上海林学俭在中医学和现代脑科学理论基础上,发现了大脑皮层的 9 个联络区在头针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区与联络区在颅表投影位置准确定位,提出了“小脑新区”,填补了头针选区和治疗上的空白,通过刺激特定区域,改善大脑皮层相应部位血流量,提高脑内神经营养因子的数量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脑源性疾病的作用。取穴上,以区定位,点面线相结合。手法上,采用点穴笔,要求笔尖圆钝,笔身稍粗,带磁性者更佳。行针上,只提插不捻转,每次留针至少1小时,留针时不运针。林氏头针分为颞三针、额五针、运动前区、附加运动区、声记忆区、语言形成区。用于小儿脑性瘫痪、颅脑外伤后遗症和神经性耳聋有效。

​林氏头针理论的形成受到了焦氏头针的启发,二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焦氏头针运动区、感觉区+静区+小脑新区=林氏头针。但在实际应用时两者还是有差别的,如穴名相同的穴区(如运动区、感觉区),两者的定位并不完全相同;穴名不同的穴区差异就更大,如焦氏的舞蹈震颤控制区与林氏头针中的运动前区定位相似,但运动前区定位区域比较大,主治范围也比较广,不局限于舞蹈病、帕金森病,它对肌张力也有调节作用。可以说,林氏头针的穴区是以焦氏头针为基础,加上静区和小脑新区而形成的,林氏头针是点、线、面相结合且可以精确定位的。

图片


林氏头针常用刺激区
大脑功能定位区
(1)运动区 以中央沟为后边界,向前平移1寸的狭长区域即为运动区。该区相当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将运动区划分为五等分,即上1/5、中2/5、下2/5,主要治疗对侧肢体的运动障碍。上1/5主要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主要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主要治疗对侧头面部运动障碍,如面神经麻痹、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
(2)感觉区 以中央沟为前边界,向后平移1寸的狭长区域即为感觉区。该区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将感觉区划分为五等分,即上1/5、中2/5、下2/5,主治对侧肢体的感觉障碍。上1/5主要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痛、颈项部疼痛,中2/5主要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2/5主要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等。
(3)视区 为其下边界平枕外隆凸高点,左右旁开各1寸、高2寸的长方形区域,主要治疗皮质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静区
静区为大脑功能定位区(主要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视区和听区)以外的区域。由于这些区域既不能被感觉刺激所激活,也不参与控制运动的活动,故传统称为静区,又称联络区。经过近年的临床摸索,静区主要包括以下12个区域。
(1)运动前区 在运动区前面,向前平移1寸的狭长区域即为运动前区。该区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与额前回过渡区在头皮上的投影。将运动前区划分为五等分,即上1/5、中2/5、下2/5。运动前区能对将要进行的动作进行设计,主治强直性脑瘫、肌张力增高、肌紧张。
(2)感觉后区 在感觉区后面,向后平移1寸的狭长区域即为感觉后区。将感觉后区划分为五等分,即上1/5、中2/5、下2/5。主治肢体及头面的感觉障碍,尤其对感觉障碍较严重的患者,加用本穴区可增强治疗作用。
(3)情感智力区 以前发际后2.5寸为后边界,以前发际后1寸为前边界,两侧止于运动前区的扇形区域。主治情感障碍、智力低下、反应迟钝、记忆力差等,如小儿脑瘫有智力障碍者、忧郁症、失眠症。
(4)附加运动区 运动前区与情感智力区围成的菱形区域。该区域能反映大脑皮质深部中枢的功能,负责对运动程序的编制,给连续的随意运动制定程序。刺激此区可产生极复杂的双侧性影响,对易化兴奋运动区产生影响。
(5)胸腔区 情感智力区前宽1寸的狭长区域,前边界与前发际平,左右宽度为额角发际。将此区域划分为五等分,其中正中1/5区域为胸腔区,主治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不齐及胸闷气短等胸腔部疾病。
(6)腹腔区 情感智力区前宽1寸的狭长区域,前边界与前发际平,左右宽度为额角发际。将此区域划分为五等分,其中胸腔区的两侧各1/5区域为腹腔区,主治急性或慢性胃炎、溃疡病等引起的疼痛及胃下垂、消化不良等腹腔部其他疾病。
(7)盆腔区 情感智力区前宽1寸的狭长区域,前边界与前发际平,左右宽度为额角发际。将此区域划分为5等分,其中腹腔区外侧各1/5区域为盆腔区,主治膀胱炎引起的尿急尿频、糖尿病引起的烦渴多尿,以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等盆腔部其他疾病,也可治男性阳痿、遗精等症。
(8)听理解区(原颞三针) 以大脑外侧裂为上边界,以顶骨结节下缘为基准点向前3寸、向下1.5寸的一长方形区域,前低后高,与水平线呈10°~15°夹角,相当于颞叶(颞上、颞中、颞下三回)的后部在头皮上的投影。可针刺3针,第1针自顶骨结节下缘前方约3寸处,向后针刺1~1.2寸,相当于颞上回的投影。第2针在第1针的下方0.5寸,平行向后针刺1~1.2寸,相当于颞中回的投影。第3针在第2针下方0.5寸,平行向后针刺1~1.2寸,相当于颞下回的投影。三针间隔约0.5寸左右,沿头皮由前向后,略向上,与水平线呈10°~15°夹角。主治同侧耳鸣、神经性耳聋、头晕、内耳性眩晕、皮质性听力障碍、幻听、颅脑外伤后遗症等,能增强感受性语言和记忆力的储存。
(9)声记忆区 位于顶骨结节下缘向后1.5寸、向下1.5寸的正方形区域,即顶骨结节的后下方,听理解区向后延伸1.5寸的正方形区域。相当于颞上回后部与颞中回后部在头皮上的投影,是治疗神经性耳聋的主穴区。
(10)言语形成区 位于耳后,声记忆区正中下方,宽0.5寸、高约1寸的垂直于水平线的平行四边形区域,其上端高度大约平耳尖。作用为语言形成。
(11)视联络区 位于视区两侧,与视区同高,为宽约两寸的长方形区城,左右各一。本刺激区具有分析物体形状、识别物体的功能,并与眼球高精度的运动有关。主治皮质性视力障碍、弱视。
(12)忧虑区 位于情感智力区中央偏左,由情感智力区前边界与前后正中线的交点为顶点,向后、向左各1寸的一个等腰三角形区域。相当于大脑皮质额前区的额上回和额中回偏左部分。主治自闭症、多动症、忧郁症、阿尔兹海默症、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上可结合情感智力区,增强治疗作用。
小脑新区
此区为头针领域的最新发现,也是林氏头针的独到之处,主要包括小脑蚓区和小脑半球区。小脑蚓区位于视区正下方,为枕外隆凸高点向下1.5寸、左右旁开各0.5寸的长方形区域。主治复视、眼球震颤、听力减退、构音困难、失语、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脑卒中后偏瘫、帕金森病、共济失调等。小脑半球区位于视联络区下方,与小脑蚓区平行,为小脑蚓区与耳后两侧中央宽约1.5寸的正方形区域,左右各一,相当于风池穴上方。主治同侧上肢和下肢共济失调,同时对肌张力增高、减弱以及乏力等症状有明显疗效。针刺必须达到骨膜,再用强刺激手法,方能奏效。
图片
图片
林氏头针图​

图片

林氏头针的取穴方法和特点

按病证选穴:按病证选穴即患者功能定位区+相关静区+小脑新区。根据患者症状选定与疾病有关的主区后,还要考虑配以适当的静区与小脑新区。静区的选择是根据脑功能与血流关系来确定的,小脑新区的选择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与小脑的关系来确定的。虽然静区和小脑新区与患者的症状没有直接联系,但从神经生理学观点看,它们可以增强大小脑神经网络的信息传递,扩大头针治疗范围,从而增强疗效。
以落枕为例,其主要症状是肩颈部疼痛,颈部活动明显受限,以至不能向健侧转动。其发病部位比较明确,主要是颈部无疑,但大多数患者也涉及肩部。发生落枕主要是因为患侧肩颈部的肌肉痉挛引起疼痛,以致不能转动头部,所以对侧感觉区的上1/5(针对疼痛)和运动区的下2/5(针对痉挛)是必取的穴位。若落枕时间较长,健侧的肌肉因长时间拉伸也会产生疲劳和酸胀,故根据实际情况在患侧病情好转后加刺另一侧感觉区的上1/5和运动区的下2/5的穴位,可以提高疗效。另外,如果是反复落枕,疼痛较轻,属虚证,刺激手法应轻,取补法。若是急性落枕,疼痛较重,属实证,刺激手法应重,取泻法。

以线取穴为主:根据症状选取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区、相关静区和小脑新区后,再按照该区域的大小、形状采取相应的毫针布局和多针刺法,如接力刺法、扇状刺法、平行刺法、齐刺法、交叉刺法等。
仍以落枕为例,虽然大多数患者以上述方法取穴治疗可见效,但部分患者仍可明显感觉患侧有一束肌肉痉挛和疼痛。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取穴不够精确,可能已完全按照取穴的标准进行操作了,但是一个感觉区或运动区虽然仅有几个平方厘米,但对应的却是全身的关节和肌肉。同样是落枕,损伤的肌肉韧带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应穴区的位置就有差异,这个差异有可能就是导致疗效好坏的关键,所以现有头针的穴区虽然已经划分了几个区域可以对应治疗,但在这小小的区域中,即使取穴仅有毫米之差,其所对应的身体部位则会相差十几厘米,同样身体上明确的发病部位对应在这些头针区域内可能仅为几个点或一小段线。那么找到头针治疗区中相应的几个点或一小段线进行重点针刺,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点定位为辅:如果多针刺法不能完全解决患者固定部位的病痛,就不能在同一区域大量增加针刺,一是因为它不能解决精确定位的问题,二是它可大大增加患者痛苦。为此应使用一个简便快捷的方法进行辅助,在相应区域内找压痛点或感觉异常点下针。只要患者能够精确指出具体的发病部位,术者就可在相应的头针穴区找到一条线或一个点进行针刺。
林学俭教授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当人体患病时,头皮上压痛敏感点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而且痛点的形成和消失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有一定的关系。她受耳穴探压的启示,以点穴笔探压头皮相应区域的疼痛敏感点,并根据疼痛反应程度来判断病变的部位及病变在机体中发生、发展和转化的情况,然后在该点进行针刺,结果取得了确切疗效。特别是诊治一些年龄较小的患儿,他们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病情,这时探压法就可以帮助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操作时,术者在按压的同时需密切注意观察患儿的表情,以便精确找到疼痛的反应点。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