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汉字看我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濠梁知乐 2025-01-08 发布于天津

龙源期刊网 http://doc.

从汉字看我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作者:史晴高顺

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8年第08期

【摘要】: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其形体结构往往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字中得以体现。本文将从古汉字中挖掘我国古代先民的死亡称谓、丧葬方式及丧葬习俗等丧葬文化。

【关键词】:汉字死亡丧葬文化

生老病死是万物之常规。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最初只是一种简单的图像符号,是对现实生活的描摹,因而我们可以通过汉字形体结构窥探出古代社会的种种文化。作为一种民俗现象,丧葬习俗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

一、古人的丧葬观念与丧葬方式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说:“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歺从人。”《段注》中解释为:“形体与魂魄相离,故其字从歺人。”先民认为死是生命完尽,魂魄脱离形体而去。由此可看出古人灵魂不灭的观念。然而在灵魂观念产生之前,我国先民经历过食尸与弃尸阶段。

1.人腹葬——食尸

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先民只能被动地采摘捕猎为生,出于生存的需要,吞食死者的尸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饥饿状况。这一方式可以称为人腹葬,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说:“歺,列骨之残也。”这种剔置人肉的行为是为食用而准备的,且这种方式在上古文献中有所记载,如《墨子·节葬》有言:“楚之南有炎人之国,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

2.野葬——弃尸

古人经历过弃尸这一阶段,即把尸体简单包裹之后扔到草莽沟壑之中。如“葬”字,《说文》:“葬,藏也。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荐之。”其中“茻”为草丛,“死”为尸体,“一”表示包裹或垫着尸体的草席,就是说,用草席包裹尸体之后扔在草丛中,形象地反映了远古的丧葬习俗。《易·系辞传》中提到“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即把包裹的尸

体扔到野外后,既不堆土也不种树来作标记。

这一丧葬方式也体现在“吊”字中。“吊”的异体字为弔,《说文》解释为“故人持弓会殴禽也。”其字形像人手持弓箭,这是古人将尸体扔到野外并守护尸体的形象。持弓守尸受灵魂观念影响,认为寄托灵魂的肉体被禽兽撕咬,其灵魂就会发怒,从而降灾于活着的人,尤其是亲属。然而,虽然持弓守尸可使尸体免于禽兽伤害,但风吹日晒仍会较快的损伤尸体,因而产生了土葬这一丧葬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