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到了冬季处于“封藏”时期,五脏的阳气都收藏了起来。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 因此,民间有“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的说法,是指在冬季这个全年最冷的时段,若合理地养生进补调理身体,能对人的身体健康有较大帮助。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冬天属水,水曰润下,寒冷闭藏,是一年中阴寒之气最盛之季。寒邪最易伤人阳气,在人体体质强时,会表现为各种正常生理性反应,如毫毛腠理紧闭、汗出减少,可一旦人体正气不足,就容易导致各种病症。 冬季常见病症 冬季寒邪伤人,浅及腠理皮筋肉,深及骨脉、五脏六腑,引起诸多不适。如寒袭皮肤可生冻疮,在肌肉可生痹痛,在筋骨则出现腰膝酸软、关节不适,寒凝血脉又可导致手足不温,局部气血淤堵出现刺痛。 寒邪袭肺,肺失宣肃可以诱发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等,出现感冒、咳嗽、咳痰、流涕等症状;寒邪袭心可诱发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出现胸闷、心慌、心悸、心痛、心律失常等症状;寒客脾胃可诱发胃肠炎症,表现为腹痛、泄泻、食欲不振、脱肛等症状;寒凝肝胆会表现出筋伤肢软、面色暗黄、反酸、疝气、腹痛等症状;寒邪在肾会表现出男性小便清长、阳痿,女性宫冷、痛经等等。 艾灸——中医传统保健疗法 所谓“冬日养生,恰逢天时”,就是告诉我们要重视冬季的养生保健,应温散寒邪,提升阳气,增强正气,可以简单归纳成“温补”二字。 艾灸是用点燃的艾条、艾炷或其他药条来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达到治病养生目的的一种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经络,激发经气,助全身气血流通,让人体的肌骨筋肉都受温养,达到温通经络、温经散寒、化瘀散结、抗病祛邪、保健养生的目的。 艾灸如何操作? 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中医经络理论有“腧穴所在,主治所及”之说。局限性的病痛,可以直接艾灸局部,例如灸上腹部可以缓解寒性疼痛、腹泻;灸小腹部可以针对妇女宫冷、痛经,男子阳痿遗精;灸背部疼痛部位,可以温散寒邪、活血通瘀而缓解腰部冷痛,刺痛;灸肩背部可以缓解受寒引起的颈椎不适僵硬。但是应注意,灸面部、关节、血管明显处、外伤或皮肤病的局部时,要避免烫伤。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中医经络理论治病还讲究“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如寒邪导致的心悸、心痛,可以选择手臂内侧的内关穴进行艾灸,因为内关属于心包经,经脉循行经过心。 常见的肺系疾患,如哮喘、慢阻肺、体虚感冒、咳嗽,可以常灸背部肺俞穴,这因为肺俞穴在足太阳经,此主一身阳气,而肺在人体最上部,为娇脏,首先受邪,因此灸此穴可专主补肺脏之虚。肾虚出现的遗尿遗精、腰膝酸软,则可以灸腰部的命门、肾俞、腰阳关。 常见保健穴位 1、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中脘是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人体穴位之一,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胃痛胃炎、便秘腹泻、呕吐、肠鸣、心慌失眠等病症。 2、神阙穴 神阙穴位于脐部中央,是人体先天之本源,后天之根蒂,如同宫殿的门户,是元神出入之处,故而得名。艾灸此穴具有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的功效,对腹痛、久泻、虚脱、水肿等病症有防治作用。艾灸此穴可以温补元阳,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3、气海穴 气海穴位于腹正中线,肚脐下1.5寸处。气海为补气要穴,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 4、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腹正中线,肚脐下3寸处。适用于虚症、神疲乏力、元气不足、性功能低下、腹泻肠鸣、遗精、阳痿、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及慢性病的恢复,有强壮作用。 5、足三里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 半身不遂等病症。足三里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