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经汤与艾胶汤

 润寅甲 2025-01-12 发布于广西

《方剂学》理血剂。

      温 经 汤 《金匮要略》

【组成】 吴茱萸9克(三两)当归 川芎 芍药 人参 阿胶 牡丹皮(去心)生姜 甘草各6克(各二钱) 半夏9克(三钱) 麦门冬18克(去心六钱)

水煎服。(原方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主治】寒瘀月经不调证∶月事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或小腹冷痛,或久不受孕。,

 【方解】本方为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所致之证而设。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经起于小腹,冲任虚寒,气血凝滞。故小腹冷痛,月经不调,或久不受孕;瘀血阻滞,血不循经,则月经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瘀血不去,新血不生,阴血亏虚,故口唇干燥,傍晚发热,手心烦热,证属虚寒兼瘀,因寒致瘀.单去瘀不能消除致瘀之源。单散寒难以消散已瘀之血;且因瘀致虚,又不可不兼顾其虚,故治宜温经散寒与养血祛瘀并用。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吴茱萸长于行气止痛,桂枝长于温通血脉,二药相伍,对寒凝血瘀所致之腹痛,疗效颇佳;当归,川芎养血和血,祛瘀而不伤血,补血而不壅滞、为和血调经常用之品;丹皮助桂枝、川芎祛瘀,又能清血分之虚热;阿胶、芍药、麦冬助当归养血调肝。人参、甘草、生姜、半夏益气和中,助气血生化之源,诸药合用,温通血脉以散寒,补养气血以培本,稍佐祛瘀之品,使瘀血去而新血生,血脉和畅。经候自调。

接上续 本方主治寒瘀月经不调,何以要肝脾同治,寒热并用,有补有泻?①妇女月经虽与冲任有关,而八脉寓于肝肾、月经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有"治经肝为先"之说。且冲为血海,寓于阳明。阳明,胃也,为水谷之海,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阳明不足,血海不满,则月事不以时下矣。故当肝脾同治,斯为上策。②冲任以血为本。今冲任虚寒,血为阴类,《素问》谓"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必当以温经散寒为主。然寒瘀日久,业已化热伤血,加之温经散寒药为燥热之品,既易化燥助火,又可伤血耗阴,可见此证若单用温经散寒药,则寒凝易除,内热又炽,阴血更伤∶单用清热凉血药,则内热可除,寒凝瘀血难消、故当寒热并用,相反相成。③因寒致瘀。血瘀兼虚者,当以温为通,以补为通,即∶"若欲通之,必先充之",不可专以通瘀为事。然血已成瘀则为败血,败血留着必阻碍气血之运行,成为伤人之邪气。若单纯以温补为通,难见速效,败血不去,新血不生,气血不行,病必不愈,故当消补并用。有补有行。方可克日奏功。

【临床运用】

1.本方证为冲任虚寒、而兼瘀血阻滞所致∶除月经不调之主症外,应有经时小腹冷痛,或痛时成块,时发烦热为使用要点。

2.本方为妇科调经之常用方,凡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均可加减应用。小腹冷痛甚者,可去丹皮、麦冬,加小茴、艾叶散寒止痛;气滞痛经,加香附、乌药行气止痛;漏下色淡不止,去丹皮,加炮姜、艾叶温经止血。

【使用注意】 热证忌用。

 【方论选录】

1.尤在泾∶"吴茱萸、桂枝、丹皮,入血散寒而行其淤;芎、归、芍药、麦冬、阿胶以生新血;人参、甘草、姜、夏以正脾气,盖瘀久者,荣必衰;下多者,脾必伤也。"《《金匮心典》)

2.张璐∶"此方本胶艾汤而立,以虚火上炎,唇口干燥,故用麦冬。湿浊下渗,不时带下、故用半夏。若无二证、不必拘执成方也。"《张氏医通》)

3.蒲辅周∶此方乃温经和血,益气生津之法。重点在厥阴、阳明。改汤为丸,对于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小腹冷,余用之多年,颇有效∶亦治妇人少腹寒久不孕。"(《蒲辅周医疗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