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女人,年纪不拘大小,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性功能下降,性冷淡,平常极度疲劳,尤其有个难以启齿的问题就是,阴道干涩,缺乏润滑。 大概是这个社会现在竞争太剧烈,对每个人都压榨得太厉害,现代女人又要家庭又要事业,所以身体虚是常态。身体一虚,就各种奇奇怪怪的症状都出来了。 前一段日子,有个30多岁的女子绝经,找我治疗。我给她服用某个经方加鹿茸,她回报说发现原本干涩的阴道出现润滑,颇为欣喜。 于是我就留了个心眼,当另外一个40多岁的妇女前来医治性欲低下时,也给她开了这个药方加鹿茸。果然,也同样回报原本干涩的阴道恢复润滑。 但其实后来发现,这个药方不加鹿茸,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一个30岁出头的女子前来求孕,我也给她开了这个药方,考虑到她年纪尚轻,所以就不加鹿茸。后来复诊我又特意问了问她,她说也有同样的效果。看来鹿茸是锦上添花,有就更好,没有也行,如果事主年纪比较轻的话。 后来,又有一个20多岁的年轻男子,因为长期手淫受伤,肚腩肥大,两手掌心发热。我又给他开了这个药方,他回报说,此药方有一股令人兴奋的作用。 女人阴道干涩缺乏润滑用什么中药? 这个药方就是【温经汤】。 【方解】本方证因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皆起于胞宫,循行于少腹,与经、产关系密切。冲任虚寒,血凝气滞,故少腹里急、腹满、月经不调、甚或久不受孕;若瘀血阻滞,血不循经,加之冲任不固,则月经先期、或一月再行,甚或崩中漏下;若寒凝血瘀,经脉不畅,则致痛经;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濡润,故唇口干燥;至于傍晚发热、手心烦热为阴血耗损,虚热内生之象。 本方证虽属瘀、寒、虚、热错杂,然以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为主,治当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兼清虚热之法。 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其中吴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桂枝长于温通血脉,共为君药。 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丹皮既助诸药活血散瘀,又能清血分虚热,共为臣药。 阿胶甘平,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麦冬甘苦微寒,养阴清热。 三药合用,养血调肝,滋阴润燥,且清虚热,并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 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阳生阴长,气旺血充;半夏、生姜辛开散结,通降胃气,以助祛瘀调经;其中生姜又温胃气以助生化,且助吴茱萸、桂枝以温经散寒,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 【方药】吴茱萸三两(9克) 当归二两(6克) 芎劳二两(6克) 芍药二两(6克) 人参二两(6克) 桂枝二两(6克) 阿胶二两(6克)生姜二两(6克) 牡丹皮(去心)二两(6克) 甘草二两(6克)半夏半升(9克)麦门冬一升(去心)(18克) 【用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配伍特点】 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一是方中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补养为主;二是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能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养化瘀之剂。 【运用】 本方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临床应用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加减】 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麦冬,加艾叶、小茴香,或桂枝易为肉桂,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 寒凝而气滞者,加香附、乌药以理气止痛; 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者,去丹皮,加炮姜、艾叶以温经止血; 气虚甚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傍晚发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 【禁忌】 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 【温经汤】根据现代中医的说法是有使子宫恢复功能的作用。子宫恢复功能只是其中一部分,其余的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作用还在不言中。中医治病一般都是一好百好。不象西医,只知道自己一亩三分田,只知道单一的化合物,单一的作用。所以西医无法搞清楚中药里具体是什么成分。甚至单一味药都搞不清是什么成分。搞不清楚所以就给中医贴个 “不科学”的标签,其实应该贴个“目前科学水平无法理解”的标签才对。这样才是诚实的态度。 |
|
来自: 旭锐 > 《中医专家国医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