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忙碌与健康之间艰难平衡。很多时候,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习惯,却可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的身体埋下隐患。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那些与冰箱使用、饮食习惯紧密相关的健康奥秘,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把好关。 故事的主人公赵女士,是一位典型的职场女性。28 岁的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家医药公司的主管。事业上的成功背后,是她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忙碌成了她生活的常态。 赵女士已经结婚生子,然而,由于工作实在太忙,孩子平日里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她一周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事业拼搏,只有周末才能和孩子们团聚。买菜这件事,对她来说也是一周一次,集中采购一番,以满足日常所需。 每天早上,为了节省时间,赵女士会多做一些饭菜。吃不完的部分,她便顺手放进冰箱,想着晚上回家热一下就能吃,方便又省事。这样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赵女士却渐渐感觉到身体有些不对劲。 她时常觉得反胃,肚子也总是胀胀的,还时不时地腹痛。一开始,赵女士以为只是平常吃饭不规律,引发了普通的胃病。毕竟,在她的认知里,很多上班族都有这样的小毛病。于是,她像往常一样,自行去药店购买了胃药服用。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好转。连续吃了一段时间的胃药,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愈发严重了。赵女士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敢再掉以轻心,赶忙前往医院做检查。 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结果让赵女士如遭雷击 —— 她被确诊为胃癌。医生在问诊过程中,仔细了解了赵女士的生活习惯后,认为她长期食用剩饭剩菜的习惯,很可能是导致胃癌的重要原因。这一结论,让赵女士懊悔不已。 其实,很多人都像赵女士一样,想当然地认为冰箱是食物的 “万能保险箱”,吃剩的东西放进去,既不用担心变质,又能避免浪费。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冰箱 —— 隐藏的 “细菌温床” 冰箱,作为现代家庭不可或缺的家用电器,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能让食物保持新鲜,延长保质期。正因如此,人们常常不假思索地把各种各样的食物一股脑儿地塞进冰箱,无论是蔬菜水果、肉类生鲜,还是剩饭剩菜,都在冰箱里找到了 “容身之所”。 但鲜为人知的是,冰箱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食品 “保鲜柜”。适应冰箱低温环境的微生物不在少数,甚至有调查表明,冰箱里的细菌数量比马桶还要多得多。 此前,全球卫生理事协会发布的一项《家庭卫生报告》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当冰箱使用超过半年后,其内壁和隔层上平均每平方厘米竟然有过千的菌落,而马桶每平方厘米的菌落数仅为 41 个。这一数据对比,清晰地表明冰箱已然成为一个隐藏的 “细菌温床”。 在冰箱众多的微生物中,有 4 种对人体危害较大的细菌尤其值得我们留心: 1、李斯特菌:这种细菌常常藏匿在牛奶、肉类等食物中,生命力极其顽强。即便在零下 20 度的极端低温环境中,它也能存活长达一年左右。一旦人体感染李斯特菌,它便会通过肠道进入血液,进而引发脑膜炎、菌血症等严重疾病。不过,我们也不必过于恐慌,通过烧熟煮透两分钟以上,或者采用巴氏灭菌等方法,就能有效消灭清除李斯特菌。 2、沙门氏菌:多隐藏在肉类、鸡蛋等食物中的沙门氏菌,在冰箱里也能存活三四个月之久。一旦感染,它可能会引发急性胃肠炎,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脱水、酸中毒,对多个脏器造成危害。要消除沙门氏菌,可以用 70% 的酒精或 5% 的石炭酸溶液浸泡五分钟,或者将食物加热到 60 度并持续半个小时。 3、耶尔森菌:多见于生猪肉中的耶尔森菌,是一种嗜冷病原菌,在低温环境下繁殖速度更快。人体感染后,可能会引发小肠结肠炎、急性肠胃炎,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阑尾炎、败血症等疾病。针对耶尔森菌,我们可以通过加热到七八十度并持续十分钟,或者加热到 100 度一分钟的方式来消除。 4、志贺氏菌:这种细菌常常藏在蔬菜、水果等食物中,在冰箱里同样能存活三四个月。感染志贺氏菌后,可能会导致细菌性痢疾,严重情况下还会引发感染性休克或者中毒性脑病。不过,只要将食物加热至 60 度并保持十分钟,就能有效消除志贺氏菌。 二、冰箱中的 “致癌物制造机” 除了细菌问题,冰箱里还有一些食物不宜久放,否则可能会产生致癌物: 1、腌制食物:泡菜、咸菜等腌制食品,本身就含有亚硝酸盐,这可是被世卫组织列入 2b 致癌物清单的物质。经常食用这类腌制食物,会增加患癌风险。而且,腌菜长期放置在冰箱中,还可能会污染耶尔森氏菌、李斯特菌等,进一步危害肠胃健康,使患癌风险大幅上升。 2、炒熟的绿叶蔬菜:绿叶蔬菜本身就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尤其是菠菜等。当这些绿叶蔬菜炒熟后,无论是常温放置还是放在冰箱冷藏一段时间,里面的亚硝酸盐含量都会明显超标,同时营养素也会大量流失。经常食用这样的蔬菜,对健康极为不利。 3、隔夜的海鲜:海鲜隔夜放置后,会产生硫化氢、氨等有害物质,食用后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更为严重的是,将隔夜海鲜放在冰箱中,还可能增加李斯特菌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风险。 4、坚果类食品:核桃、花生、瓜子等坚果类食物,本身就容易发生霉变。一旦霉变,就可能会产生致癌物黄曲霉毒素,食用后会大大增加患癌风险。而且,放置在冰箱中的霉变坚果,还可能污染其他食材。因此,坚果一定要注意密封保存,一旦发现有霉变迹象,应立即扔掉。 三、科学使用冰箱的关键细节 既然冰箱使用不当会带来这么多健康隐患,那么如何科学使用冰箱呢?这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生、熟食要分区存放:在往冰箱里放置食物时,绝不能随意一放了事。要注意生熟分区,同时给空气留出一定的循环空间,以保证冰箱内空气流通。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建议将熟食放在最上层,最下层放置新鲜的蔬菜水果等生食,中间则摆放一些包装好的食物。对于生肉类食物,由于其难免带有不少微生物,存放时一定要注意密封、分装。另外,解冻过的肉类最好不要再放回冷冻室,反复解冻容易导致肉类变质。一般来说,猪肉在冷冻储存时,时长最好不要超过半年。 2、定期清理必不可少:把食物放进冰箱,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每种食物都有其特定的保存期限,放在冰箱里的食物要尽快食用,并定期进行清理。比如,牛羊肉、水产品在冷冻区存放 3 - 6 个月后,如果还没吃完,就应该及时处理;蔬菜冷藏不要超过 3 天,水果最长不要超过一周,至于剩饭剩菜,超过 2 天就别再食用了。 3、定时清洗不能忘:冰箱使用时间久了,内部会积累很多污渍和细菌,因此需要定期清洗。建议每个月对冰箱进行一次彻底清洗。具体方法是,先将冰箱断电,让里面的冰自然融化,然后用软布轻轻擦拭干净。 4、取出食物后科学处理:从冰箱中取出的剩菜剩饭,一定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这样可以有效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但要注意避免重复加热,一旦发现食物有变质迹象,要及时扔掉。对于冷冻的肉类,要避免反复解冻,最好在存放时就按照一次的食用量进行密封保存,现吃现取。 四、胃癌高发与饮食的紧密关联 根据世卫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2022 年全球新发胃癌人数高达 96.8 万,而我国新发胃癌人数达到 35.9 万,占全球新发胃癌人数的 37%。并且,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胃癌作为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与我们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大大增加患胃癌的风险,尤其是以下 4 种食物,平时一定要尽量少吃: 1、高盐食物:摄入过多的高盐食物,会对胃黏膜造成慢性损伤,长此以往,甚至可能诱发胃癌。我国膳食指南明确建议,每人每天的盐分摄入量不要超过 5 克。 2、加工肉类: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加工肉判定为一类致癌物,经常食用加工肉,无疑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3、烧烤肉类:烧烤肉类在烤制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苯并芘、多环芳烃类物质等致癌物。经常食用这类烧烤食品,会使胃癌风险大幅上升。 4、酒精:通过荟萃分析发现,胃癌风险与饮酒量呈正向相关。也就是说,经常饮酒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因此,为了身体健康,最好尽早戒酒或尽量不饮酒。 生活中的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希望大家能从这些知识中汲取经验,科学使用冰箱,合理调整饮食,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