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岁末之际,《集云道上》第二辑出版,这是集云书社历六年之汗水集腋成裘的作品集。收录在书中的110幅作品,既有书社老师陈养绿的汉简、章草、行草书等40幅作品,也有学员临摹和创作的70幅作品。 书法作为中国艺术中极具表现力的一种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代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陈养绿老师真篆隶草皆通,系列作品推陈出新,既能见到颜真卿、张旭、怀素、黄庭坚的雄浑大气、游若惊龙,也有钟繇的古雅质朴,米芾的沉着痛快、飘逸超迈,二王的遒美健秀、含蓄中和以及篆隶、魏碑的朴拙雄强、刚硬等风格。对于颜真卿的行草,陈养绿老师喜爱有加,临摹《祭侄文稿》不下百遍,《祭侄文稿》中,颜真卿的笔法不拘一格,笔画粗细变化明显,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很强,情感在笔墨的流动中得以充分展现。这种情感的注入方式对当代草书创作有着深刻的启示。陈养绿老师创作的草书作品永嘉大师《证道歌》,就能看到类似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的情感宣泄,笔法急促而厚重,笔画之间的连接不再仅仅是形式上的连贯,而是带着一种情绪的推动。陈养绿通过改变笔画的粗细、字距的疏密来表达情感,这与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通过笔法和结构来抒发对侄子的悲痛之情有着相似之处。“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以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的诗句形容陈养绿的这篇《证道歌》草书作品同样适合,既见自由奔放,又在舒放里见其严谨,结构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这种严谨和稳定与呈现在《证道歌》里如飞云江水绵绵不绝的灵动性相互映衬,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张旭、怀素的草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风格流畅、连绵不绝,在字与字的连接上更是达到了一种自然流畅的境界。陈养绿的草书长卷在追求线条的质感上借鉴了怀素、张旭的草书,试图通过中锋用笔来表现线条的圆润和弹性,线条犹如丝线般柔韧,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都有明显的中锋痕迹,这使得线条在视觉上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种对线条质感的追求,使作品在整体上更具艺术感染力。这种风格在其《南怀瑾诗二首》《录怀素藏真帖》《胡玠君子石》等草书作品亦有不同程度展现。而收录其中的《洗研烹茶联》和《香雪仙秤联》等作品,笔画的伸展幅度很大,线条具有很强的张力,如同长枪大戟。颜真卿、黄庭坚的行草常采用错位、夸张的手法,使字的重心偏移,从而营造出一种奇特的视觉效果。陈养绿的这几幅对联显然受到其二人笔画张力的影响,故在书写时,特意加强笔画的伸展,使某些笔画突破常规的比例,从而在作品中形成视觉焦点,犹如长枪般刺破纸张的空间感,给作品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当代一些大家无论在书法还是绘画上,不断尝试打破平衡观念,采用类似黄庭坚的错位和重心偏移的手法。陈养绿《囊括恢弘联》《吃墨吞花联》某些字的结构故意向左或向右倾斜,使整行字甚至整幅作品产生一种不稳定但又充满活力的视觉效果,赋予他的作品鲜活的生命力与多样化。 欣赏陈养绿的草书,我常会想起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後》中所述“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陈养绿的作品丰富充盈,遑论行草、大草,即便章草、汉简、篆隶等作品,也是可以看到多种传统影响的融合,比如情感表达上借鉴颜真卿,在线条质感上取自张旭、怀素,在结构创新上又受到黄庭坚、米芾、二王的启发。这种融合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 苏轼认为学书的核心在于崇尚意趣,“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甚至还在诗里打趣,形容书法之妙乃“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书艺之路,嬉戏于心。明末的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花似锦的景象,王铎的草书以其独特的风格独树一帜,而徐渭、董其昌、文征明等书法家也各自有着非凡的艺术造诣。江南水乡瑞安既有着东海潮头的惊涛拍岸,也有着吴歌越语的柔美婉约,集云书社研修班的同学沐着东海的风,吟咏着吴越之声,在集云山下结社学书,不啻是颇有古风的雅士之趣。他们初以二王、米芾、王铎等书家碑帖册页为初学蓝本,特别是王铎的行草书,是近年来学习的主要范本。他们轻叩冬日暖阳,春藤夏荷,在书山羁旅了多年,不能说满山红遍,却也是落叶知秋,红柿挂枝。恰如陆游《雨中读书》所言“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集云山下的江南烟雨,叠翠人文,为这四十来位学子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王铎的草书笔法丰富多变,其起笔常常重按,形成厚重的墨点,如巨石坠地,然后迅速行笔,笔锋在纸面上翻转扭动,线条粗细变化剧烈。无论是《题青阳山庄五律诗十首》还是《赠汤若望诗册》,起始处粗壮,在行笔过程中逐渐变细,如同宋元画中的溪涧清泉,时而宽阔,时而狭窄,变化多端,王铎善于运用中锋和侧锋的转换,中锋行笔时线条圆润饱满,富有立体感,侧锋则能增加线条的变化和凌厉之感,这种笔法的交替使用使得他的草书充满了韵律感和节奏感,此次书展中集云书友的不少作品,皆有类似神韵,虽只是临摹或初创,亦是多彩。 王铎草书结构打破常规,常是欹侧取势,并非传统的四平八稳,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紧密,在一幅作品中,他可能会故意拉大某些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又将另外一些字紧密排列,形成疏密相间的视觉效果,恰似江南山水间的村落布局,有疏密错落之感。有的部分字群紧密相连,如同江南水乡中密集的屋舍,而有的部分则留出大片空白,犹如江南湖水,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书展中不少作品比如高启锋、林智武、林日展、王横、叶海鹤、金建光、吴时敢、蔡瑞乙、胡奕丹、周小丹等人在结构布局上深得陈养绿老师课堂上的理论精髓,在这次书展作品中均有着不同形式的表达。 因女儿在苏州工作,这一年我在苏州、南京看过不少江苏书家作品,春夏之交在南博读到清末江苏书法家王文治的《论书绝句》:“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来形容这些集云学书人,自是恰当。他们跟随陈养绿先生,深入研究古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从王羲之、王献之到米芾再到王铎、董其昌等人,穷经皓首,青灯黄卷,俗语说,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三年时间对于学书者来说,无疑是沧海一粟,然他们却云蔚霞起,成就了一方小小的气象。 王铎的书法以狂放不羁著称。吴时敢的这幅《李白诗一首》亦颇有几分王铎神韵,笔法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表达。王铎的线条常常是扭曲、缠绕的,如同江南山林间纠结的藤蔓。在书写这幅作品时,吴时敢较好地把握了王铎的笔法,用笔的速度和力度变化极大,有时一笔下去如疾风骤雨,有时又缓缓行笔,若有所思。这种笔法风格与书写状态契合了王铎的人生经历和精神状态。而林日展的《赵孟頫题跋六则》作品矫若惊龙,收放自如,对线条的把控已相当不错,比较好地代表了他这些年学书的长进。 江南山水的灵动与变幻无常在明末书家王铎、董其昌、文征明等书法中有所体现。江南的山水景色丰富多样,有秀丽的山峰、潺潺的溪流、茂密的树林等。集云书社的书友们沐浴着温瑞塘河的晚风朝雨,内心世界自然也受到了山水的感染。高启锋的《临颜真卿裴将军诗帖》那种自由奔放、不拘一格的风格,就像是江南山水间自由生长的草木,不受拘束。同时,江南氤氲雨霁为高启锋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土壤。陈朝晖《王维诗二首》的书法风格淡雅空灵,笔法细腻,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这种风格与其多年浸润于董其昌行草有关,阴柔中不乏含蓄性,而习书王铎,笔锋外露雄浑劲健的书风恰好为他的柔性予以了补偿,柔中带刚,刚柔并蓄。阮瑞雪的字结构端庄,但是又有一种灵动之美。这与她少年学书功底有关,她的书法追求一种禅意,如同江南山水在晨雾中的朦胧之美。高琳娜、陈晓琳、陈红的作品也属于婉约气质,女性的温文尔雅在她们的笔下如风中梅竹,摇曳多姿。 王铎书法常以重按起笔,像写横画时,起笔处似有一个明显的顿点,如同书法中的“藏头”笔法,但他的重按更为夸张,如“笔落惊风雨”般,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就像在江南山水的巨石突兀之处,突然映入眼帘,充满力量感。读王铎的帖子,我会自然想到元四家中王蒙、倪瓒等人画山峰崖石大披羧技法,凌厉且粗犷。林智武《陶弘景文》中锋起笔,起笔较为厚重,迅速调整笔锋,顺势行笔,就像温瑞塘河上翩跹灵动的长脚鹭鸶,起始处的锐利如同尖喙。王铎收笔时会有一个轻微的回锋动作,使笔画的末端圆润饱满,如同江南山水间圆润的卵石。而有的笔画收笔则是顺势出锋,出锋方向与下一笔画或下一个字有呼应关系,仿佛江南山水间连绵不断的山脉走势。吴直爽、管秋华、温建文、叶增斌、张协潘、张存者等人作品,既有了王铎的疾行之畅快,又把握了行笔中的徐缓之沉郁。 曾定煜的《临米芾手札四则》虽是临作,却也见其笔力,如冬雪中的腊梅遒劲刚挺,既有他多年浸淫于甲骨文而习得的金石味,也取二王、王铎、米芾等人之势和意,写出了深秋中飞云江边芦苇俯仰、鸥鹭翔舞的萧瑟苍茫。叶海鹤的《临米芾尺牍》、胡奕丹《李白诗一首》善于运用中锋和侧锋的转换。中锋行笔时,线条圆润、厚实,富有立体感。侧锋行笔则能制造出线条的粗细变化和凌厉的感觉。你很难在其俩作品中读到女性书家的婉约,更多的是听到了金戈铁马,战马嘶鸣。陈瑞洁有很不错的篆隶底子,她的作品里有着王铎的筋条和气韵,与海鹤、奕丹一样,也是巾帼不让须眉。而蔡瑞乙几十年的警官生涯,赋予了他刚健,读他的《杜甫春夜喜雨》,不期然想到杜甫的《登高》,他的这幅作品行笔速度变化多端,有时行笔速度如疾风骤雨,在纸上留下飞白,这种飞白效果就像江南山水间云雾缭绕的留白之处,给人以空灵之感;有时行笔速度又很慢,笔画凝重,仿佛是江南山水中沉稳的巨石,正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冬至刚过,门前的残荷在山野的浓霜中逐渐变枯,变干,随手一拍,无不是最好的线条与意趣。这个冬天,已近腊月,这本册子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暖意和诗意。 |
|
来自: 姜彬uhls5k0qmy >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