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普义:书法到底是什么

 家有学子 2023-03-12 发布于甘肃
文章图片1

书法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在书法界的专业人士之间,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因为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人会代替你作答,只能由你来决定。

本文是根椐 于钟华博士 在不同场合的讲话综合整理而成,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只是尽自己所能整理出脉络,以分享给书友同道。

当代人对于书法的理解

孙晓云先生《书法有法》的论点:

书法是用笔法进行书写的艺术,如果没有用笔法,即使写得再好,也不能称之为“书法”。孙先生强调的是用笔法书写,所以她实际上对应的是“关于书写的方法”,一门写字的艺术:比一般人写的好看,写字的规矩。

它包含的思维方式是这个字已经有了,我无非是把它写好而矣,这是一种对象化的思维,汉字成为我们打量的对象。因此书写的对象是外在于我们人的,手的运动是围绕着对象的外轮廓来进行的,我的手是不自由的。

我们称这种方式是一种绘画式的方式。

我想请问大家:

自然界里有书法吗?有没有独立于我们人之外的汉字存在。那这个汉字是哪里来的呢?世界上本没有汉字,由于我们人写得多了,就写出了汉字。

如果书法是一门写字的艺术的话,就可以不教书法,称为“写字术”好了。这种观念在民间非常地盛行。我们现在的展览体,包括很多的临摹字帖,都是这种对象化的思维。

2,表达人内心情感的艺术

在1978年到1981年之间,有关于书法艺术性质的大讨论。最后的结论是书法是一门表现的艺术。这样的定义就是书法本身,并引用孙过庭书谱中的话: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如果将书写变成了一种手段,用书写或书法来表达我内心的情感,那么就是把“书写”变成了一种工具。借书法来表达内心情感,这里面潜在的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

3,手线对空白的切割

1989年,著名学者邱振中先生对书法进行的定义是:书法是徒手线对空白的切割。

徒手线是相对于机械线来说的,比如我们来用圆规直尺作线。那么工笔画算不算?线描算不算?

书法是什么?

那么,“书法”倒底是什么?

“法”书法中包含的这个“法”大概就是技法,在我看来,书法的技法包括笔法(包括如何执笔,毛笔如何运动,毛笔的运行,毛笔运行速度等)、字法、行法、章法。

但一切都源于我们对于书法的思考——到底什么是书法?

什么是书法?是对书法本质的规定性,如果站在书法之外来回答书法是没有意义的。

书法就是书法,也就是说,书法本身就包含着什么是书法。

“書”

书法在古代叫“書”,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个“書”是什么呢?

“書”在古汉语里面是动名一体,它一方面指名词的书法作品,一方面指动词的书写。这样,我们可以把“書”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现成的静态的书法作品,一是如何生成的动态的书写。于是,我们就发现书法只有书写加上书法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書”。“書”大概是书写和书法作品的统一。

我们现在讲的“書”大概指的就是书法作品,基本变成了一种物质的已经存在的现成品。要学书法就是拿着别人的书法作品进行临摹,希望有一天能写得像他。对书法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对书法作品的研究,就是:书法被书法作品所替代。

这带来的结果是只要一写书法作品,不像就是错的。我们的学习方式是临摹现成存在的作品,是我们现在主要的学习途径。

“書”包含的意义

“书”里面又包含着什么样的信息呢?

《说文解字》中对“书”字有两个解释:一是书者如也,二是书者著也。

书者如也

如是随也,本意是到哪里去。其实,”如“还有一个意思是“伸”也,能够伸出去和世间万物汇通。

于是我们发现王羲之以来的书论都是如什么什么,比如说:”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壁坼纹“,”如飞鸟出林“,”如鱼游水“,”如谢家子弟“等等,全部都是如字的“填空”,以至于后来的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并有“书如其人“一词,但其不是我们现在的像什么什么,而是柔和顺的本意。

书者著也

书者著也,著者明也,明就是亮的意思(者是判词,以别事物也)。如果照亮你的内心话,是不是就是心灯?

对古文字篆书的“書”字可以拆解为:右手,木,曰

我们的汉字从最初的时候就是用右手写出来的,“書”就是我们右手拿着毛笔在说话,真正的书写是不假思索的书写,也就是自然地书写。

“書”和“筆”都有个“聿”,都是毛笔的意思,是右手拿了个木棒,就是笔,最后的意思是明,把话说明白。就是说拿了什么工具不重要,为了什么目的才重要。

比如,我抄了一段唐诗,“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不是你说的话?不是!这算不算是书法?不算!你看看中国书法史上的名作,有没有一首诗是写的别人的诗或者作品的?几乎没有。大概我们能看到的都是一些手札尺椟手稿,在宋人以前,几乎是没有的。

“書者,箸也。”“者”是为了区分事物的一个词,“書”“箸”里都有“者”,就是说它们的目的都是想通过书写能够使万事万物得以区别开来,使它们走向澄明。

“書”“箸”“者”“聿”都是说书写的目的是使万事万物走向澄明之举,为了使这个事物能够显现,也就是我们讲的在场,这个时候才叫书。

围绕着书的小的世界即书写世界是笔、墨、纸、砚、汉字、人,在书写世界中使这些都能够在场,通过书写的这张作品显现出来,这时才叫书。

“書”的意思就是使万物走向澄明,第一步就是让书写世界的这些东西在场,就是要把这些东西的特性发挥出来。如何发挥、如何让这些东西在场,这又是一个要思考的东西。当书写小世界的东西都能够在场的时候,就构成了一个笔法的保障,这个时候书法就是好的。

书者抒也

前面讲过,“书者如也”和“书者著也”。其实,在古代还对“书”字进行过音训的解释,即“书者舒也”和“书者抒也”。

第一个“舒”是舒心、舒服。

《说文解字》中讲“舒者伸也”,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清楚,人就会舒服了。另外,还有一个意思是合于天道。比如《兰亭序》和《祭侄文稿》,就是吻合了天道的。所以说“书者舒也”,是发自内心的对于天道的感受,如何使人不再是局限于个体,而是走向大自然,和天道相吻合,这是书法的一个本意。

第二个“书者抒也”。

就是抒发情感,把你内在的“舒”,通过手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个“抒”的本意是“挹”,抒者挹也,这个“挹”的意思是把东西拿出来让别人看。孔子曾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舒服了就要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者通过手书写出来。在写的过程中把你的情感宣泄出来,也让人看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黄州寒食帖》。

“书”的目的指向的是万事万物,是一个大世界。如何使生活大世界的事物也能够通过书写走向澄明,这个书法才是真正的书法。也就是说书法的根在生活里面。这个生活世界首先是你的生活世界。

在古典时代,人与书基本上是一体的,这并不是指人品,而是人的背后所系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比如:

崇尚道家文化的人,对情感的书写比较淡化,老庄思想不太注重情感的表达,而是主张虚静无为,反对过分地雕饰激发的东西。长期在老庄思想的熏染下,离标准字形就会偏离,想对字形做改变。

崇尚儒家的人每天都在修心养性,写字就会有力度,沉厚,毛笔能压的住纸。这些与人品没有关系。“书品即人品”,其实都是通过伦理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艺术家一旦过于为艺术而艺术,最终就会走向潜浮。中国这样的艺术家只有徐渭,永远处于三流,成为不了中国文化的主流。

中国的书法没有完全成为艺术,它是拿儒道之间的一种互相的补充,既有儒家的伦理上的限制,让情感得到一定的抑制,同时又有发挥一下这个东西,找到了这个平衡点,就是古人讲的书。

所以王羲之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思想,还带有一些佛教的东西。所以那种完全的儒家或完全的道家没有走上至高峰,它不允许人完全脱离生活。

书法如何进入

知道了以上对于书法的各种定义,其实对于我们的书写并没有实质上的意义。

由于我们看不到古人当时如何书写,唯一能够做的就是:

通过静态的书法作品推导出生成动态的书写过程。

我们要怎样通过静态的作品推导出手授的技法呢?如果要拆现成的书法作品的时候,大概可以拆成哪些?

我们看一张静态的书法作品,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是笔画怎么书写,然后是笔画的衔接。衔接的过程中构成了部件,然后是整个字的字形,再往后是整个一行等等。

后面的部件、字形、字组等基本可以纳入到形式里面,或者叫”结字形式“,而对于一个笔画的书写和笔画的衔接是”笔法问题“。

定主、宾之序

书法创作当先从主体(正文的文字内容)入手,主位既定,宾从就可以围绕主体生发,或藏或露,或即或离,目的总在丰富其空间,充实其层次,如众星拱月一般,烘托得主体形象愈见突出愈完美。

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不是书艺作品最重要的方面。但写什么内容需要作者认真选择,作品之内容有时能说明作者的思想感情、修养水平。内容佳就给作品增加了一层意趣,文情并茂,千古如新。传世的古代法书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等。这些文字在文学上已是不朽之作,况又是出自一流书家自撰自书,那怎么不珍如拱璧呢?对书家来讲能自撰诗文是一个重要的能力,不可忽视。从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来讲,可以分为五类:即古代诗歌、文言文、新诗、白话文、“小数字”等。

另外在文字内容的选择时,最好要与其书体风格相协调,水乳交融,体现意境。若“小数字”中的“虎”、“龙”为主者,宜将“虎”、“龙”之说明为宾。总之,一幅之中必须有主有宾,齿序分明,才能集中丰富,统一而有变化。

文章图片2

掌均变之衡

端庄持重,为人之一美,也是作品之一美。如果一味求奇,失去安详稳定,就会使人感到不适,所以书法之章法不可以不求平衡。然寻常之平易得,艺术之衡难求。譬如一个在平地行走,是平衡的,但太一般了,几乎不构成什么美感。杂技演员在钢丝上行走,摇摇晃晃地前进,就构成一种美感,大家乐意看,因为他本是难平衡的,而通过技巧驾驭,平衡了,就产生了美。可知只有在机变中寻求平衡,在不平衡当中求出平衡,才是构成美感的、具备艺术价值的平衡,所以书法的章法,先须求变,而后求均;先须求奇,而后求稳,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寻常的现象转换成艺术审美形象。如篆书--小篆一般均横竖成行,行距大于字距,也可以打成方格。其行气中线总是在一个垂直线上。甲骨、金文不一定都要横竖成行,其行气可以错落自然,有欹斜,大小参差变化。隶书--在章法上特殊之处是,隶书因字取横势,故字距大于行距,其行气似乎改为横向的了。若将隶书的章法改行距大于字距就零落不堪了。楷书一般横竖成行,行距大于字距,或距离相近,有时可打成方格。也有将行距加宽,各行字与字横向不对行,小楷中颇多。楷书因字方形,不要写成字与字大小一样,否则就显得枯燥少味,要正而不呆。行书只要求竖成行,可用乌丝栏形式,写行书决不会打方格来写。不过其行气不是每个字的中心都呈垂直线,而是有波浪的变化,然上下贯气,左右顾盼呼应。草书--小草章法与行书相近,大草的章法错落跌宕,疏密,大小,大起大落,其整篇与行是由气势贯之。其章法线条若“飞鸟入林,惊蛇入草”,其布白若飞花散雪,惊涛骇浪。就一字而言本来向左倾斜的,就要有返顾右边的势头,就是虽倾而稳。“正局须求奇,奇局终须正”,大局平正的,就要求得局部的奇险,才正而多变;立势奇险的局部形象就要端正,才险而复安。

文章图片3

征节奏之美

五音交替而成音乐,俯仰回旋乃为舞蹈。艺术之美,不论是闻于音,成于形,见于色,总须有长短、起伏、刚柔、明暗、迟速、润燥等现象的交替配合,才能悦于耳目,感人心智。这种交替配合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节奏感,可以说,节奏感是一切艺术共有的美感。艺术书法的节奏感,既存在于色彩(浓、淡、枯、润、焦即为五色)之中,也可见于章法之内。色彩之中,色度的明暗,色相的冷暖,色块的大小方圆等等,都是产生节奏的因素,章法之中,疏密聚散、大小曲直、圆缺参差等等,都是产生节奏的原因。这些方面配合得好,运用得成功,作品的节奏感就分明而优美,反之,作品就平淡而乏味,下面分别谈谈这些方面的情况。

文章图片4

懂疏密聚散

如同音乐的紧锣密鼓,通常是伴随乐章的高潮出现一样,书法线条的聚密之处,也常常就是作品的主体所在。有疏有密,见聚见散,作品便主次分明,藏露互见。只是要把握分寸,顺理成章,不可十分悬殊,否则不是勉强拥挤,就是零落散漫,密处不可雍塞,要小有漏透,极密处隙光一线,便是灵穴来风,可著通体生凉,又如人在深潭,一管透气,则吸咏裕如。所以“密叶间疏枝”,对书法一说,正是经验之谈。而疏散处亦不可全疏(对草书而言),“大疏间小密”,疏散之下,也要有某些比较集中的地方。这样就相互接引,彼此呼应。既有集中,又有变化。前人说“疏可跑马,密不容针”,那是极而言之,有点夸张,不可呆解。

文章图片5

知大小曲直

大与小、曲与直,都是相对存在于作品中的,是任何构成美感的形式所必有的组成因素之一。白居易琵琶行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微妙的音节,全在适当的大小配合之下产生。自然字的形象,大小对比,曲直互见,无处不有,章程具在,天然凑泊。它是自然美的体现,也是艺术美的需要,善于捕捉和运用它的人,必能使作品节奏优美。

从书法章法的角度上看,可以说大是合,小是分;大是统一,小是变化。以大抱小,大整体中求变化,以小破大,于丰富中求得统一。一般地说,大而平直之笔画入书,当不难求得整体气象,但容易犯简单平浅的毛病,要适当分割之,或加强其本身的变化,或穿插其他变形的笔画,以化大为小;细碎的线条入书,当不难求变化之意,但容易犯琐碎零乱的毛病,要进行组合归纳,使某些部分集结起来,合零为整。也可用较大的粗线条衬托包裹的办法,来加强整体感。曲与直的情况,也是一样。从书法的笔画角度看,曲是柔,直是刚,曲是圆,直是方,有典有直,则刚柔相济,方圆互映;曲是滞,直是畅,曲是变,直是正,畅滞相生,正变交出,则苍古俊逸,奇正兼容。整个的书法结字如前人说写“女”字,这是很形象的,一女字,言尽曲直转折之变。因为有上横之平直,有右撇之遒曲,有左划之转折,三画相叠相交,构成一个奇正相依,刚柔互映的格局,其中有停顿、有转折,简当而丰富。

文章图片6

驭圆缺参差

这仍是对比之下生出的美感,一件作品,大而言之,在整体布置上应有圆有缺,有参差错落。似行草的乱石铺路,皆应避免出现整齐的平行线或机械圆弧状,当然也不要有物必求差缺,以免不是呆板便是零残。参差之间,也要求变,大参小不能等同。有时要在整体中求参差,有时又当于参差中求整体。小而言之,在具体形象上,同样要得圆缺参差之致,才能耐玩耐品。

文章图片7

见开合呼应

作书如行文,谋篇之始,情节、人物一一铺叙,交叉稳现,来去往复,而后揽纲收目,渐次归结,情节都有所结果,人物皆得归宿,文章便告结束,这就是开合之道。因为先有所开,才能生情节、起变化;后有其合,乃得见意义、见精神。所谓神完意足,大概便是这般景况了。书法章法之始,先铺张文字内容,占据作品空间,展现立意内容,然后逐渐充实其层次,修正其形象,使结构完整而内容充实,因而见神韵、见意境,这是作书程序上的开合。

书法章法如拳击,手足要放得开,收得拢,立得稳重,起得轻捷,往复连环,离合相扣,才横去竖来,应接自如,立于不败。草书作品,从整体看,放开笔法,使它纵横得势,形在字里,气透纸外,可以说是开,开到将散,也就是说,放到不能再放,即将字的结尾处在一定程序上收回,折而向里,如翔龙回首,意在返顾,那气势就聚拢字中,不至散逸。假使有合无开,作品必拘谨少势,开而不合,又难免散漫,失去凝聚力。由此,也可看出,开合与呼应,看似不同,实则都由同一境界中生出,在行书、草书方面尤其如此。开合是作品的可视形象,呼应则是通过它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效果。所以也可以说,呼应来源于开合,体现在顾盼。而线条之间的顾盼呼应,也正是作品的情所从来,意所由此,是体现作品内含的窗户,因而开合呼应,不仅是构图形式上的需要,而且是作品精神的基石之一。把握了开合呼应之道,也就把握了通向作品神情意态之门的钥匙。

文章图片8

求从顺自然

笪重光《画鉴》有言:“丹青竟胜,反失山水之真容,笔墨贪奇,多造林丘之恶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览无余,寻常之景难工,工者频见不厌。”他这里说了一个新奇与寻常,造作与自然的问题,极有见地,对书法作品来说,仍有它的现实价值。好比建设,推平山峦,开凿河道,大厦成林,马路如练,车如流水马如龙,到处锦绣堆成。这是一种美,是一种闪现着人类智慧和力量光芒的美;而层林幽谷,古木荒藤,高山流水,石瘦松肥,鸡鸣茅舍,犬吠疏篱,又是一种美,是一种不假雕琢,天然质朴的美。前者工于人意,后者主自天然。有趣的是,人类文明愈向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愈趋现代,其审美心理却愈是崇尚自然。所以据说日本某地方特地造了一口水塘,任凭野苇汀蓼自然生没,孤雁病鸥随处栖止,从不稍加修饰管理,仿佛真正原始水沼,引得游人如醉。这恐怕不仅仅是怀旧、逆反而矣,也许自然纯朴之中,确有一种真正的、永远不可替代的善和美。可知书法作品对于尽量保持、利用自然美的魄力,像“屋漏痕”一样,消除人意人力的痕迹,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当然,书法作为人的主观活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运斤郢匠,出入绳矩,是必要的。所以布局经营之中,如何知法知人,知物知天,不使一时一际之身观局限,泯灭了物、我的真性,在主客观的交感之中,自然成章,正是必须把握的。

那么,这在具体创作中又当如何分寸呢?笔者鄙见:意出由我,形铸在天。即作品的经营立意,全由自己主见,不袭乎他人,不囿于自然。而其间具体形象,则尽量保留自然风貌,不多过雕琢,不勃生理。

凡此种种,一句话,一切布置都要见其天然本性,不可因奇求奇,强扭硬掐,繁雕缛琢。

文章图片9

识空白之义

关于书法整体的章法布白,有两条清人书论确是点中了要害:“匡廊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均称”(《书筏》)。“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艺舟双楫?邓石如传》)。章法布白之奥妙,就在于“计白当黑”,即书写点画线条时不单考虑线条的颜色,实际上黑线条在白纸上,就产生了黑白的分割,黑多则白少,黑少则白多,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另外就是要追求布白之变化:疏密、斜正、曲直、方圆。

如果说,上面所言,还只算是作品内涵方面的意义的话,那么,可以毫无夸张地说,它在可视形象上的作用,也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关系着画面的疏密,关系着画面的灵透、清空之美,并可通过空白的情状,反证出内容的布置穿插是否舒适合理。

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写道:“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草书使转用笔的五大特点,你知道其中的几个呢?

文章图片10

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上下翻腾,缭绕起伏,从而形成草书行云流水、起伏跌宕的艺术特色。所以掌握使转用笔是写好草书的关键。那你知道使转用笔的五大特点有哪些吗?

草书“使转”是什么意思?

1、改变笔顺,顺递互用

草书的笔顺是随字形的自然走向而变化,它不像楷书有固定的书写规律,而是你认为怎么顺畅就怎么写,因而会出现逆势反向、倒插等笔顺的现象。这就是草书笔势连绵的一个因素。

文章图片11

2、简化笔法,调锋转向

草书一般追求简捷,书写率意。草书的书写速度快,靠使转用笔来简化藏锋和回锋的动作,变为露锋入笔,使之笔法流畅,提转过渡自然。

文章图片12

入木三分

3、牵丝引带,虚实相间

草书中的实连、虚连、断连都是靠使转用笔产生连绵不断、虚实变化。有时笔断意连,有时笔连意连,切忌写成一团乱麻。

文章图片13

笔断意,行云流水。

4、笔形变异,绚丽多彩

楷书的笔画都有稳定的笔形,而草书是随着字形的变化而变化。草书的笔形变异除了改变笔画的形态外,还可以上下翻转形成绞转的笔形,使字形更加绚丽多彩,美不胜收。

5、疾涩行笔,力透纸背

文章图片14

笔形变异,绚丽多彩。

“疾”是快的意思,“涩”是指笔毫压住纸面而产生阻力,在克服阻力向前进运笔。“疾、涩”的用笔可以写出具有力量感、厚重感和韵律感的线条,所以要做到行笔快捷而且还要达到“涩”的运笔效果,写出来的字要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书法就不一样,书法是将写字上升到艺术的范畴,除了把字写清楚、规范的基础上还要写得美,书法的线条还要有足够的表现力,既要懂笔法、墨法、结构法,还要有懂章法和意境,能够表达丰富情感,展现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就是书法,书法博大精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文章图片15

汉字是书法之根,也是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字又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想写好汉字,练好书法,就必须从线条组织开始研究,各类线条是组合成汉字的艺术语言。文字就像绘画、音乐一样,想要画好花鸟虫鱼,必须先从线条、色彩开始研究各种元素相互组合的规律,才能探讨书法的问题。由此可见,它们分属于形式范畴内的不同层次。

文章图片16

书法泰斗沈尹默

写字与书法艺术的应用性也有很大的区别。应用性书写一般只要求工整、美观,也是最低限度的实用要求。而书法艺术除了美观之外,还要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那么就需要运用各种线条组织的不同结构方式,仅仅追求美观、流畅、可辨识度是不够的。

文章图片17

写字和书法有什么区别?

书法的美观并不是评定书法的标准,有时外形看起来并不是很美观,但在章法或意境方面表达得很完美。人们因各自文化修养的不同,欣赏书法时会遇到多方面的问题。

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拘泥于外形和常识的,因此书法和写字是有很大区别的,写字是基础,是技术,而书法是一门艺术。

文章图片18

书法不是简单地写字,它不是停止在技巧层面的艺术,是直接和人的精神境界相通。书法是表现人的精神与万物哲理的艺术,它还可以表现社会与大自然蕴含美的规律。正如现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所言:“它(书法)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一分笔、二分笔和三分笔吗?

文章图片19

什么叫一分笔?

常有书法家谈到写字如何用笔?他们说写字只能用“一分笔”或者“二分笔”还有人提倡不要超过“三分笔”。不同的书家用笔的位置不同,所以风格差距很大。今天我们来说说什么是用笔的“一分笔”“二分笔”和“三分笔”。

文章图片20

纤细、劲健是一分笔的主要特点。指的就是在用笔的过程中用笔头的六分之一,因笔尖触纸较浅,写出的笔画纤劲。宋徽宗把它发挥到了极致,所书瘦劲多姿的“瘦金书”自成一体,流传千载。

文章图片21

瘦金体

圆润、俊健是“二分笔”书写的主要特点,是指笔头从腰到笔端分成三等分,中间的一分为“二分笔”,即用笔头的六分之二处,如柳公权《玄秘塔碑》、赵孟頫的小楷《黄庭经》等。

文章图片22

丰腴、浑厚是“三分笔”的主要特点,指笔头从腰到端分成三等分,靠近腰的部分为“三等分”。即用笔头的六分之三处,也就是说笔锋的一半。唐朝书法家颜真卿善用三分笔,以深厚雄健、气势磅礴的书体名重后世。比如颜真卿《颜勤礼碑》和苏东坡的行书《归安丘园帖》。

文章图片23

当然这里说的一分、二分、三分,不必要拿着尺子去刻舟求剑、锱铢必较,不过说的是一个人的控笔能力,提得起按得下,才能表现手法丰富,你平常写字的习惯用几分笔?

书法的成败取决于质量,而质量来源于基础,这也是所有艺术必需遵循的规律。有人说基础学的再多也不嫌多,这话一点儿不错,只有基础雄厚了,向上发展的空间就更大。但是,怎样奠定基础,不是单纯用时间来衡量的,需要掌握一 定的方法和技巧,勤奋+方法=成功。下面对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的方法谈一点个人体会。

书法是由线条组成的,线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书法的质量,而线条又是由起笔、行笔、收笔组成的,起笔的质量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万事开头难就说明了 这个道理。起笔是书写的开始,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事情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那么,对今后的发展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起笔是书法基础中的基础,写好书法首先要写好起笔。有的人说了,甭开玩笑了,谁不会起笔啊,饭都吃到肚子里了,还用学怎么张嘴吗?是的,会写字的人都会起笔,这就如同只要是正常健康的人都会跑步一 样,是人的本能。不过,我想说的是,如果把它作为竞技运动,那就不同了,起跑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起跑?这里边大有学问。跑的早了“犯规”,跑的晚了“吃亏”,如何把握好起跑时机,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速度达到最高,如果能在发令枪响的同时起跑,将是运动员最理想的追求。写字也是如此,只要会写字,可以说都会起笔,但对于书法家来说,作为书写艺术,如何起笔,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起笔早了容易流笔(就是走火),起笔晚了,容易滞笔,起笔不早不晚,而且又有力度,是书法家最理想的追求。

文章图片24

线条的力度是书法的生命。力度就是力量在线条中的体现,判断书法线条的力度要全面,要通过表面现象看本质。线条表面无非是干笔、湿笔,浓笔、淡笔,粗笔、细笔等等,这些都是笔画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判断线条力度标准。比如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不健康,力量大不大,不能仅用胖和瘦、高和矮来衡量一样。那么,怎样理解书法线条的力度呢?主要的是看线条入纸了没有,也就是古人所讲的 “力透纸背”(和“墨透纸背”区别开),这才是本质。怎样才能达到力透纸背呢?必须做到中锋行笔,笔毫向下,如同铁锹挖地,只有这样,线条 才能入纸,才会产生力度;否则,若偏锋行笔,笔豪躺纸,如同铁锹平地,难以入纸,也就不会产生力度。书法要求线条要扎实,要“力透纸背” 也就是要有根,这和打太极拳一样,讲究脚下要有根。那么,什么样的线条才算有根呢? 我在参加《张海书法艺术馆》开馆仪式时,有幸欣赏到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条幅原作,突然地感悟到了什么是根,什么是“力透纸背”。林散之先生的书法 线条虽昔墨如金,但线条入纸,力在线中,给人的感觉是扎扎实实、根深蒂固、不可动摇。

线条力度来源于积累,在积累中形成,在积累中爆发。积累需要时间,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变化,这是自然规律,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线条的内部结构说,线条的力度来源于起笔,起笔要有爆发力,爆发力的强弱,决定着线条质量的好坏,表现了功夫的深浅。因此,要认真体会起笔的方法,注重线条力度的训练,学会在瞬间把全身之力通过笔毫表现在线条中。

文章图片25

任何事物的形成、发展都是有条件的,起笔如此,爆发力也是如此。爆发力的形成是从力量的积累到力量的释放的过程。力量的积累,称之为凝聚力,凝聚力需要时间,也就是行笔前需要停顿,而停顿是为力量的爆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力量释放,称之为爆发力,爆发力需要速度,力度是在速度中产生的。只要凝聚力和爆发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线条的力度就形成了。具体做法如下:

凝聚力: 是思维高度集中,把力量聚集在一起的能力。它包括爆发力以前的一切准备。如隶书起笔中的裹笔,楷、行、草书起笔中的顿笔,这些都和跑步前的“各就各位”一样,目的就是为集中“释放能量”做好一切准备。其方法是:笔毫轻 放在纸上,全身所有部位感觉“通畅”,协调到位,进入“整装待命”、“一触即发”的状态。要求:执笔中锋,笔锋逆入。起笔要干净利索,不可拖泥带水,如同起跑蹬地也。

爆发力: 是把凝聚的力量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爆发出去的力。其特点是:笔锋在 最短时间内移动到尽量远的距离,称之为爆发力。用公式表示:力量+速度=爆 发力。爆发力的产生,在于腕、肩等关节的协调运动,肌肉收缩,把力量瞬间凝聚在笔毫上,着力点高度集中,像闪电一样迅速地画出线条。就像短跑运动 员瞬间把力量聚集在脚掌上一样,法令枪响,就如 “开闸泄洪” 突然爆发,一泻千里之气势。力量有大小,线条分长短,爆发力在长、短不同的笔画中的表现方法也不相同。长笔画的爆发力是在纸上进行运动,笔不离纸,力不离纸,如:横和竖等。短笔画的爆发力是从纸面到空中的运动,如在弹簧上弹跳,腾然而起,线条短促 而有力,如:左、右顾盼的点等。另外,字体的大小不同,其爆发力的发出点 也不相同,写小字时爆发力由腕发出,写大字时爆发力由肩发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初学者的书法作品,线条如水上浮萍,软而无力,漂浮无根,纠其原因主要是:

一、笔力不够;

二、速度不够。要解决这 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强笔力、速度的训练。

其训练的方法如下:

(一)、加强线条力度的训练。加强线条力度的最好途径是加大训练量。力量往往是在极限中产生,在极限中 增强,只有多写、多练,才能有更多的体会,只有肌肉写酸了、写累了,才能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力量才能增加。也就是说,在正确方法的前提下,要尽 可能地多写,追求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文章图片26

(二)、加强线条速度的训练。线条的力度产生于速度,加强速度的练习,是增加力度的关键。同时要增强对 线条的控制力,使线条具备力度的同时,还要使线条具有灵活性、协调性,统一性、完整性,避免极端。总而言之,书法是由线条构成的,线条的质量是由力度决定的,而线条的力度 又是靠爆发力产生的。我们都知道,线条形成的过程是起笔--行笔--收笔。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很关键,而起笔更为关键,线条有没有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起笔,因此,一定要学会起笔,学会利用爆发力,从而写出“力透 纸背”的杰作。其实,在自然界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种动物,只要想获取食物,都要有 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爆发力,而且这个爆发力还要超过猎物的爆发力,否则就不能猎取到食物。这些爆发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先“收缩”,再“爆发”。收回拳头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皮球用力往下拍是为了让它弹得更高。书法也是一样,要想使之具有力度,同样也要具备自己独特的爆发力,行笔前要先后退(逆锋入笔)、停顿(为行笔做准备),然后行笔,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线条,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从而获得成功。也就是说,弓箭要 射得远,弦必须用力往后拉。楼要盖的高,地基必须扎得深、扎得牢。

一、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中记载:“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

文章图片27

王羲之书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初学书法临帖时要缓慢行笔,掌握古人笔法和结构技巧,不可操之过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所以一开始就要慢一点,久而久之,等腕部肌肉记忆形成后,我们就可以由慢到快,由浅入深地学习。

二、清代书法家王澍说:“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仪,久久剥换,以貌取神。”

文章图片28

古人学书强调形神兼备,所以我们一开始临帖,就必需要接近原帖的字形,以求形似。但时间久了,技法娴熟后就需要把字形拆装重组,以取神为妙。

三、清代大书法家秦祖永说:“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

文章图片29

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我们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开始,从经典法帖中吸收营养,不这样做的话,就像在漆黑的夜晚摸索前行,而找不到方问。所谓书不师古,必入野道。

四、翰林粹语曾有一段话:“成形结字,得其形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

文章图片30

翰林书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学书法要学会创新,临帖的目的是取别人之长,补我之短,为我所用。如果一味地临帖,而不懂思变,时间久了也就成了抄书匠。

五、解缙说:“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须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揑破管,书破纸,方有工夫。”

文章图片31

六、清.梁巘说:“学书,一字一笔须从法帖中来,否则无本,初宗一家,精深有得后,再继采诸美,可自辟门径。”

文章图片32

大致意思是学书者先要精于一家,然后再各家总揽揣摩,自然志趣高深,得出群境地。

七、执笔,清.冯武说:“执笔之法,实指虚掌。什么是实指虚掌?包世臣用一句话给了我们答案:五指贴管为实,其小指贴无名指,掌虚如握卵。空中用力,令到指端,并非紧握力说,握之太紧,则力止于管,而不注入笔毫。

文章图片33

八、侧锋的重要性,明.丰坊曾说:“右军用笔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死,子敬用笔,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子敬,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王献之,我们在用笔时,笔锋无时无刻都在向侧锋转换,所以我们要合理运用侧锋。

文章图片34

九、苏轼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大致意思为,初学书法先要学楷书,若没有楷书基础去写行草,就像从未听过庄子的话,就会口出玄言,这不是真正道家。

十、张怀瓘说,夫人工书,须从师法,缺于师授,则病从蜂起。

文章图片35

书法是可以自学的,但很容易重复错误,久而久之产生错误肌肉记忆。最好找名师辅导,师者,授业解惑也。如果只是爱好而已,就不必在乎了。

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临帖是我们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这四勿是一定要注意的,不然就会成为我们学书路上的拦路虎了。

文章图片36

这帖临得像吗?

第一、勿忘应用

所谓帖不虚学,学有所用。临帖过程中要时刻想着如何应用,如何创作?每写一个都应该想到,如果是在创作中会如何处理这个字的。

第二、勿好奇

练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凭一时的兴趣与三分钟的热度,那是练不好书法的。

文章图片37

临帖如何做到四不?

一开始临摹,要注意脚踏实地,在一家一帖中进行求索和研习,逐渐夯实书法基础。如果一味好奇,总是把精力用在多个字帖上,很有可能会阻碍我们的书法进步。

第三、勿灰心

书法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一旦发现自己临的和原帖不像,就轻言放弃,是不可取的。要坚持做到持之以恒,困难才会迎刃而解,不因一时学书不佳而灰心,自然也不可略有所得就骄傲。

文章图片38

学书法应该如何临帖?

第四、勿潦草

既然要进行临帖,那么就要认真对待。只有全神贯注才能笔到意随。如果临习的时候就漫不经心,满纸乱涂,那岂不又是枉费时间了。

不临碑帖、自己乱画

老祖宗的东西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一竿子打死,说丢就丢。书法尽管没有绝对的标准,但也有着相对得审美法则。一幅优秀的作品一般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二是融入个人的审美风格。不临帖,就是排斥传统,不继承传统的书法,在第一关上就失败了,还谈什么好不好。

文章图片39

选帖不慎、临帖不精

虽然人活着总得任性一把,但练书法这事,也不能太由着自己性子来。在选帖的时候,除了要考虑选法帖和最优秀的字帖外,还要考虑选自己喜欢的帖,这样你会更快入门。只有当你入门之后,你会慢慢地变的理性,开始理性地审视历代各流派的书法风格,而过去那种凭兴趣的情绪化选帖,最终会被你克服并完全丢弃掉的。

厚古薄今、厚今薄古

老有人说我中庸,对啥事都没有是非对错的看法,但其实,我觉得很多事情做起来不能偏颇。初学书法当然必须从古法学起。是否出色地学习传统,决定着你将来的书法根基。然而,学习古法是为了最终创新法,而不是为了墨守成规。很多人在传统功力方面狠下功夫,却与现代书法老死不相往来,一概斥之为丑书恶札;自己也不曾越雷池一步,更不愿创点新法出来,老是掏祖宗的腰包,以至于半生书匠,一世无成,这叫只继承不创新。

文章图片40

只临碑帖、不读碑帖

您有没有这种感觉:只临不思考,吃力不讨好!读帖说白了就是看帖、悟帖,就是不光看点画、看结构,还要看章法、看布局、看风格、看意境。通过多看,来反复欣赏其中显现出的意境和风格;最后达到感悟,悟出其中的深层的艺术素养、时代风貌和书法的文化内涵。这样,我们才会得其“意”而忘其“形”,虽不形同,却能神通。

文章图片41

只是实践、不学理论

跟着我念一遍:实践出真知!学理论你得明白:书法有法,但无定法。有法不死,无法必乱。人常说“理论不明,实践不灵”,书法要写好,理论来指导。适当的理论学习能使你事半功倍,盲目的实践只能使你事倍功半。

闭门苦练、较少交流

纸上谈兵啥意思?闭门造车啥意思?这俩都是贬义词啊!真理在辩论中明了,学习在交流中提高。有的人在练习书法时,苦坐书房,足不出户,苦思冥想,坚临不懈,虽然有一定的收获,可写的字还是上不了宣纸,做了一辈子的书匠,却不曾真正成为一个书法家。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和人交流,独自苦练,直练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直练得井底之蛙看不到天。

文章图片42

独守师门、排斥异己

我们唐代的大书法家李邕曾经曰过:学我的人都得死!像我的人都俗不可耐!又狂又可爱!古人讲,“书临千碑方创体”,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强调临写的量要大,二是要广临百家,兼收众家之长。临帖没有量的积累,是不会引起书写质量的飞跃的,《汲黯传》闻名天下,可这样的小楷经典,是作者每日万字的练习量下成就的境界。另一方面,学书法应博采众长,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的众花香,酿得绝味蜜,只有“学百家之言”,方能“成一家之言”。学习书法,死守一家之长是没有出息的。

文章图片43

停停住住、一暴十寒

咱都知道,成功的个体差异基本不在于智商,而在于一个人是否努力,是否坚持努力!许多朋友学书法只凭着一时的冲动,三分钟的热度,文房四宝还没置全,就没动静了;有的人则有长远打算,打算用十年来学书法,然而在这十年里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一丢就是半年,再提笔时觉得毫无长进,兴趣索然,于是乱画一阵便草草收兵。很显然,这样是绝对不会出成绩的!

文章图片44

更弦易辙、乱投师门

见异思迁,可不完全指感情!在实际中,有好多书友还未真正完全入帖,就急急忙忙换帖,接着还没学好又换。这样下去,有人挖一辈子坑,却从来没挖成一口井;学一辈子书法,却没有多少传统继承的影子,写出的作品,也自然是无源之。

急功近利、不耐寂寞

急功近利易毛躁,心浮气躁可啥都都干不好!难怪孔子说“朝闻道,夕死足以!”学习书法是对精神神世界的追求,不是为了一字千金、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因而学习书法需要正确的心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