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参 [xuán shēn] 又称 元参、乌元参、黑元参 功效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等功效 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入药,常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还可应用于保健食品中 玄参寒滑,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中药介绍 玄参(Figwort Root)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古人称黑色为“玄”,此药形似人参,故名玄参。 用于热邪进入血分后,温热之邪导致的皮肤斑疹,以及热邪伤及阴液等[1-3]。 主要药性 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1]。(味甘,微苦,咸,嚼之柔润) 产地选材 主产于浙江。 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根茎、幼芽、须根和泥沙后,晒或烘至半干,堆放3〜6 天,多次反复此过程直至其干燥。切薄片。以切面黑色者为佳[4]。
性状特征 呈圆柱形,中间略粗或上粗下细,有的微弯曲,长6~20厘米,直径1~3厘米。 表面呈灰黄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横长皮孔样突起和稀疏的横裂纹和须根痕。质地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黑色,稍稍有光泽。 以支条肥大、皮细、质坚、芦头修净、肉色乌黑者为佳[5]。 储存方法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4]。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人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 《本草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药性解》:“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除心烦,明眼目,理头风,疗咽喉,消瘿瘤,散痈肿, 解热毒。[4]” 治疗功效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养阴生津清热,解毒散结),解毒散结[1]。 主治病症 热入营血,温毒发斑,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白喉,瘰疬,痈肿疮毒[1]。 作用分析 清热凉血 玄参苦寒泄热,咸入血分,清热凉血的功效,泻火解毒。 常用于治疗温病热入营分,或邪陷心包所导致的身热夜甚、心烦口渴、神志不清、语言混乱、舌红绛、脉数。 还可用于温热病气血两燔所导致的发斑发疹。 滋阴降火 玄参是甘寒质润的,能够滋阴降火、生津润燥。 可用治热病伤阴导致的津少口渴、肠燥便秘。(甘养阴血,苦降气) 还可用于阴虚内热、虚火上炎导致的骨蒸潮热,劳嗽咯血。 解毒散结 玄参苦咸,微寒,有清热降火,解毒利咽,软坚散结的功。 可用治热毒壅盛导致的咽喉肿痛,目红肿痛,以及痰火郁结导致的瘰疬,痈肿疮毒等[4]。(甘养阴,苦降气,热,毒,咸软坚) 临床应用 营血分证 治疗温热病热入营分、身体发热(夜间加重)、心烦难以入睡、斑疹隐隐、舌红绛、脉数者,可与生地黄、丹参(气微香,味微苦涩)、连翘等同用,如清营汤。 治疗温病邪热入心包、神昏、说胡话,常常和连翘心、竹叶卷心等同用,如清宫汤。 治疗温热病气血两燔、发斑发疹者,可与石膏、知母等同用,如化斑汤。 骨蒸劳嗽,津伤便秘 治疗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者,常与麦冬、地黄、川贝母等同用,如养阴清肺膏。 治疗肺肾阴虚、劳累所致的咳嗽、骨蒸,可与百合、生地黄、贝母等同用,如百合固金汤。 治疗肠燥津液缺少所导致的便秘,常与生地黄、麦冬同用,如增液汤。 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疮痈肿毒 治疗热毒壅盛导致的咽喉肿痛,可与黄芩、栀子、桔梗等同用,如玄参解毒汤。 治疗虚火上炎导致的咽喉肿痛,常与麦冬、桔梗、甘草同用,如玄麦甘桔含片。 治疗痰火郁结导致的瘰疬(颈部淋巴结肿起)痰核(皮肤下肿起像核一样的结块)结聚,常配浙贝母、牡蛎同用,如消瘰丸。 治疗热毒蕴结导致的痈肿疮毒,可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同用[6]。 玄参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 用法用量 玄参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9~15克。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玄参寒滑,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1,6-8]。 炮制方法 除去残留根茎以及杂质,洗净,清水润透后切成薄片,干燥;或微微浸泡后蒸透,稍稍晾干,切成薄片,干燥[5]。 常见配伍 玄参配苍术 玄参药性柔润,具有养阴滋肾降火的作用;苍术药性刚燥,能健脾胃,除湿滞。 两药配伍,刚柔相济,润燥相兼,使燥湿同时不伤脾阴,益脾但不妨碍祛湿,具有较缓和的益脾气、敛脾精、止淋浊的功效。适用于中气虛弱,下元不固,清浊不分的尿液,甚至尿液混浊呈米膏状等症。 玄参配牡丹皮 玄参擅长清热降火,清除血分热毒;牡丹皮善清血中伏热,凉血散瘀,消斑。 两药配伍清热凉血、活血化斑的作用增强。适用于温热病,血热妄行导致的吐衄发斑。 玄参配板蓝根 玄参味甘苦咸,性寒质润,能呕进入阴分,以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作用为主,对于热毒实火、 阴虚内热等证均可应用;板蓝根苦寒,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作用。 两药配伍,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作用加强,且有滋阴降火之功,对于虚火或实火所致的咽喉肿痛皆可应用[4]。 组成方剂 清营汤 药物组成:水牛角、生地黄、玄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金银花、连翘。 功能与主治:清营解毒,透热养阴。可以用于治疗热入营分证,症状有浑身发热,夜间加重,心烦、睡眠减少,偶尔有胡言乱语,眼睛睁大的时间异于平常,或眼睛长时间闭合,口渴或不渴均可见,隐约见到斑疹,脉细数,舌红绛且干。 化斑汤 药物组成:石膏、知母、生甘草、玄参、水牛角、粳米。 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适用于气血两燔导致的发斑,症见发热,可能入夜加重,皮肤上透出红色斑疹,口渴或不渴均可见,脉数等。 增液汤 药物组成:玄参、麦冬、生地黄。 功能与主治:增液润燥。适用于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症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 百合固金汤 药物组成:熟地黄、生地黄、当归、白芍、甘草、桔梗、 玄参、贝母、麦冬、百合。 功能与主治:滋养肺肾,止咳化痰。适用于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症状有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干痛,头晕目眩,午后一阵阵发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四妙勇安汤 药物组成: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适用于热毒炽盛导致的脱疽,症见患肢暗红微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4]。 制成中成药 玄麦甘桔含片(颗粒) 药物组成:玄参、麦冬、桔梗、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热滋阴,祛痰利咽。用于阴虚火旺,虚火上浮所导致的口鼻干燥,咽喉肿痛。 养阴清肺膏(糖浆、口服液、丸) 药物组成:地黄、玄参、麦冬、白芍、牡丹皮、川贝母、 薄荷、甘草。 功能与主治:养阴润燥,清肺利咽。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清瘟解毒片(丸) 药物组成:大青叶、黄苓、葛根、连翘、羌活、防风、白芷、柴胡、川芎、玄参、天花粉、炒牛蒡子、赤芍、桔梗、淡竹叶、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瘟解毒。用于外感时疫,有特别怕冷,身体高热,头痛无汗,口渴咽干等症状,以及有上述表现的痄腮,大头瘟等病。 五福化毒丸 药物组成:水牛角浓缩粉、玄参、赤芍、地黄、青黛、黄连、连翘、炒牛蒡子、桔梗、芒硝、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治疗血热毒盛所导致的小儿疮疔,有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出血等症状[4]。 药膳食疗 两目干涩、昏花夜盲 由玄参15克,猪肝500克,食用油、生姜、葱、酱油、黄酒、豆粉各适量组成。 将猪肝洗净,和玄参一起放进锅内,加适量水,煮1小时,取出猪肝切成薄片备用,炖出的汤留下不要丢。 然后将葱、生姜加少量食用油稍炒,放入猪肝片中。再将酱油、白糖、料酒少量拌匀,取煮玄参、猪肝的原汤适量兑入,上锅收汁,勾入豆粉,使汁液透明,倒入猪肝片中,拌匀即成。佐餐食用。 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头痛等为表现的热瘴 玄参15克、玉竹15克。 上面两味药,适量水,煎煮后饮汤。 慢性咽炎 原料:玄参、乌梅各15克,糯米 30克。 制法:先把玄参、乌梅加水适量煎煮,去渣取汁;糯米加水煮成稀粥,等粥熬好的时候兑入药汁、冰糖,稍煮即可。 早餐服用最佳[9-10]。 使用玄参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 玄参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玄参和藜芦不宜同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5-7,11]。 用药禁忌 如果有玄参过敏史,则禁止使用。 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 玄参与藜芦属于中药“十八反”的范畴,不宜同用。如果您正在服用藜芦或其他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2]。 鉴别用药 玄参与地黄 二者均为清热凉血的药,都归肾经,都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可以用于治疗热入营血,热病损伤阴液,阴虚内热等证,常搭配使用。 但玄参泻火解毒力较强,所以多用于咽喉肿痛,痰火瘰疬。 地黄清热凉血力量较大,所以多用于血热出血,内热消渴[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