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应邀出席澄城县档案局组织的关于澄城五铢钱宣传的座谈会,在此之前,我对五铢钱虽有所闻但知之甚少,听了其他的与会者的介绍,尤其是听说县境内的韦庄镇东白龙村就有西汉的铸钱遗址,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好奇和关注。 五铢钱源于西汉武帝,历经新莽、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直至唐初才废止不用,它前后流通了739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一枚小小的五铢钱,为什么前后流通700多年,穿越八个朝代而经久不衰?它始于西汉,当初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铸造的?它的史学价值如何?带着这些疑问,我这个文史爱好者驱车来到澄城县韦庄镇东白龙村西汉坡头铸钱窑遗址,一探究竟。 我在土生土长东白龙村的一位朋友的引导下,迫不及待地抵达汉代铸钱遗址。该遗址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47米。从断崖中所暴露出的堆积物看,文化层厚度30-80厘米。从遗址现场看,有四座窑遗址,主要由工作室、火门、火膛、窑床等部分组成,其中1号窑为烘范窑,2、3、4号窑为陶窑。从当地的老人口中得知,西汉坡头铸钱遗址是1979年9月24日,当时的澄城县业善公社东白龙大队坡头村生产队队员在该村东北土壕取土时,发现西汉五铢钱铜范,10月6日,省文管会和县文化馆对铜范出土地进行了调查勘探,并于1980年10月14日至11月3日进行了发掘。 在了解西汉铸钱遗址的同时,我听到村上一位退休老校长说起,相传原业善乡秦时称杜平邑,秦将白起在攻打韩、赵、魏取胜后不久,在今业善设立校场,屯兵练武。历史进入汉代,《汉书》记载,杜平邑建制改名为“杜平乡”。战略地位变成王畿富庶之区,汉将灌婴夺取栎阳,立了大功,汉高祖刘邦就把杜平封为灌婴的食禄之地。相传古杜平“铜帮铁底沙胡同,一年四季水围城”,城郭坚固,泉水环绕,田园肥沃,既属战略要地也是富庶之乡。同时,古杜平又是风水宝地。记得姚振亚老先生关于杜平的一篇文章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观察业善古村今日地势,便知古杜平风水之奇。杜平北有铁镰山深浅起伏,可以依山向阳,风水学称之为“龙山”。杜平东西两面被龙山余脉包围,可以捍水挡风,风水学称之为“砂”或“小龙”。杜平卧于大小龙山中间微凹之处,便于藏风聚气,风水学认为这就是“穴”。村南十里平原宜耕宜牧,便于自力更生,古代风水理论称之为“明堂”。更为奇特的是,一股清泉自杜平西北龙山脚向东南流下,绕古邑“六弯七拐”,恰恰应了风水学要求的“水”。这些风水要素,共同拱卫出本坪“坐北向南,负乐抱阳”之“向”。”杜平古邑建自春秋,山川形势,当然表现出这一学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与业善近在咫尺的东白龙村又有顺口溜描述:“先有兴国寺后有长安城。西汉造钱厂聚财(东),明代兴国寺弘德(西)。关中平原给滋养(南),汉代墓冢祈庇佑(北)”,使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当年汉武帝要把西汉官家铸钱工场放在澄城县业善乡(业善己撤乡并镇归属韦庄镇)东白龙村的原因了。 离开东白龙村的时候,夕阳己经沉到了地平线以下,只留下最后一抹余晖在遥远的天际,这个小小的村庄在夕阳的余晖中呈现出一种远离现实的沉静,沉静之中又蕴藏着一派历史的沧桑… 为了进一步了解坡头西汉铸钱历史,我从网上及档案馆、图书馆调阅了相关资料,又走访了当年参与考古的县文化馆老同志等,从中知晓了坡头西汉铸钱遗址发掘出220件文物,其中仅五铢钱大小铸钱用的铜范(铸钱用的模具)就有41件,现在有39件存放在陕西省慱物馆,2件保存在澄城县慱物馆,这些铜范均系阴文范模,状如铲形,字模有“五铢”二字。另外还有炼铜铁锅、卡钳、火钳、铁铲、干泥坯、通风筒等一整套铸钱工具。从铜范的造型、钱模和五铢钱鉴定,专家确认,该遗址的年代应为汉武帝到昭帝时期,是西汉官家铸钱工场,西汉坡头铸钱遗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遗址比较完整、设施齐备、工具齐全,出土的钱范制作精美,造型大方,数量之多,居全国第一位。史书并无记载,这一发现弥补了历史上的空白,为研究西汉时期的铸钱工艺和我国货币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给中国货币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史学价值,也是陕西省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从坡头西汉铸钱遗址返回县城后的第二天清晨,我走进澄城博物馆古代文明厅,一块块动植物化石、远古石器、一个个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在柔美的映射灯下似乎正讲述着澄城久远的历史,遥远而又哪么真实。我站在汉代五铢钱范展柜前,回望历史,与2000年前的汉武盛世深情回眸,深沉对话,穿越时空,探寻千年古币的璀璨文明,见证中华民族的风云变幻,承载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秦末汉初,政治动荡,社会纷乱,各郡国和商民争相铸钱,货币良莠不齐,通货过度膨胀,购买力急剧萎缩,秦半两濒临崩溃。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又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故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西汉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武帝“罢半两钱,行五铢钱”,各郡按照半两的形制,自铸五铢钱,史称“郡国五铢”。三年后,“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西汉不得不再次进行货币改革,推行“赤仄五铢”。汉武帝深知币制紊乱与通货膨胀之害,不仅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还迫不及待地想推行以收回铸币权为目标的币制改革。即位不久,汉武帝就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朝廷统一铸币。为此,汉武帝组建隶属朝廷的铸币机构,并设“上林三官”(“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专门负责铸造全国通用的“五铢钱”。 面文“五铢”二字的钱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被称为五铢钱。“五铢钱”因系“上林在官”督造,所以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沿袭秦半两的形制,圆形方孔,面背均有周廓,钱面篆书“五铢”,字型秀丽修长,风格规整质朴,钱币直径2.5厘米,廓厚2毫米,标准重量3.5克,做工精致,技术含量高,一般人很难伪造,并且质量、成色好,加上轻重适中、铸造规范、美观实用,深受商民欢迎,西汉由此建立了以五铢钱为基础的货币收支体系。货币的统一发行,改善之前混乱的币制局面,推动社会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据《汉书·食货志下》记载:“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 至平帝元始中, 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云。”学术界对此有一种说法认为“亿万”等于亿,也是280亿枚。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西汉铸造的五铢钱平均耗铜2.82克,按280亿枚计算,需铜78960吨,折合每年652.6吨。2015年,考古人员在南昌西汉海昏候墓中,清理出200万枚、重达十吨的五铢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可见当时汉武帝在明令禁止郡国铸币,将铸币的铜材料收归中央统管,基本上断绝了私人铸币的源泉。也充分说明当时军事、经济方面的费用之大,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汉武盛世时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 汉武帝在位期间,发动了数十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他派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区;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在西南,他收复夜郎和西南夷,将四川以西以及云南、贵州纳入华夏版图。在东南,他出兵平定南越、闽越,将广东、广西以及福建纳入华夏版图。在东北,他灭卫氏朝鲜,将朝鲜半岛纳入华夏版图。这些征伐,既解除汉初匈奴带来的威胁,又基本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的疆域范围。当然,这些军事行动都是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的。可见,正是五铢钱,才奠定了汉武帝的霸业。 汉五铢钱因其份量足、质量高,从而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王朝的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尤其是在朝代更迭之间,五铢钱曾先后遭遇王莽、董卓的“折腾”,但最后坚而不倒,扛住了这两场冲击。五铁钱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铸造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货币。 五铢钱的流通以西汉政治中心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外辐射。它的范围很广,东临大海,西至西域,南及南海,北越长城,覆盖了西汉整个疆域。不仅如此,朝鲜、日本、越南、伊朗、土耳其等国家也有五铢钱出土。自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五铢钱就成为了这条商贸通路上最早的、最主要的流通货币。五铢钱随着往来的驼队商帮大量流入西域各国,20世纪以来在我国新疆各地历史文化遗址中都大量出土发现了各个历史时期铸造发行的五铢钱,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如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印度、斯里兰卡、柬埔寨、泰国等国家也发现过中国的五铢钱,足见其欢迎程度。 汉武帝的币制改革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通行八百年的货币——五铢钱。五铢钱的诞生,对中华货币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肯定了封建王朝必须实施货币制造发行的中央集中统一,明确了货币稳定与否对国家社会都有重大关系。五铢钱规定了未来中国的货币政策路线,即国家垄断金融,为未来千年的中国经济和财政制度树立了一个样板——货币制度。 澄城县坡头西汉铸钱遗址的发掘,对我们研究汉五铢钱的铸造历史和祖国货币史的发展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史学价值。 近年来,澄城考古不断取得新发现与新成果,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提高民众文化素养有着重要价值。做为一名澄城文史爱好者从澄城坡头西汉铸钱遗址中,再次感受到澄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余生之年,更应该不遗余力的用历史文物这一把把追溯历史的钥匙,将澄城文明的历史链条补充得更为完整,为可爱的澄城增添一抹色彩,为大美澄城的宣传助推微薄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