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痛风有良方——甘草附子汤治痛风医案

 金坛区 2025-01-19 发布于江苏

图片

甘草附子汤

图片
唐某,男,50岁,患痛风15年之久,近日加重一周,口服药物不能缓解,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初诊,2020年12月18日,患者身高180CM,体重110kg,身材魁梧,有饮酒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平素爱吃红肉类食品,痛苦面容,患者右足红肿热痛,不能着被,用手轻轻触之即疼痛不能忍受,呻吟不止,不能行走,来时拄双拐,经人搀扶而来,关节处有痛风石形成。自诉平素尿酸经常维持在六百多,一周前进食羊肉海鲜后痛风发作,舌质黯淡,苔白厚腻,脉沉。诊断:痛风之甘草附子汤证。处方:生甘草20g、黑顺片15g(先煎)、白术20g、桂枝15g、肉桂10g、徐长卿25g、独活20g土茯苓30g。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患者服药第三天来电,述疼痛得以缓解。嘱其尽剂再来复诊,后继服三周而诸证皆平,唯痛风石仍存。
图片
甘草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暖肌补中,益精气之功效。《伤寒论》: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图片
各家论述
①《内台方议》:风则卫伤,湿流关节,风湿相搏,两邪乱经,故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风胜则卫气不固,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为风在表也。湿胜则水气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肿,为湿气内搏也。故用附子为君,除湿祛风,温经散寒;桂枝为臣,祛风固卫;白术去湿为使;甘草为佐,而辅诸药。疏风去寒湿之方也。

②《医方考》:风湿相搏,故骨节疼烦;伤风则恶风,故不欲去衣;小便不利,而大便燥者,为热;今小便不利而大便反快,则湿可知矣。附子之热,可以散寒湿;桂枝之辛,可去解风湿;甘草健脾,则湿不生;白术燥脾,则湿有制。是方也,以桂、附之辛热而治湿,犹之淖潦之地,得太阳暴之,不终朝而湿去,亦治湿之一道也。

③《古方选注》:甘草附子汤,两表两里之偶方,风淫于表,湿流关节,阳衰阴盛,治宜两顾。白术、附子顾里胜湿,桂枝、甘草顾表化风,独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关节,义在缓而行之,徐徐解救也。
图片
古今医案
①风湿痛《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骠骑使吴谐,以建元元年八月二十六日始觉如风,至七日,卒起便顿倒,髀及手皆不随,通引腰背疼痛,通身肿,心多满。至九月四日服此汤一剂,通身流汗,即从来所患悉愈。《谢映庐医案》高汉章、得风湿病,遍身骨节疼痛,手不可触近,近之则痛甚,微汗自出,小水不利。当时初夏,自汉返舟求治,见其身面手足俱有微肿,且天气颇热,尚重裘不脱,脉象颇大,而气不相续。其戚友满座,问是何症?予曰:此风湿为病。渠曰:凡驱风利湿之药,服之多矣,不惟无益,而反增重。答曰:夫风本外邪,当从表治,但尊体表虚,何敢发汗;又湿本内邪,须从里治,而尊体里虚,岂敢利水乎?当遵仲景法处甘草附子汤。一剂如神,服之三剂,诸款悉愈。

②入夏以来,痛风高发,许多人出现脚趾红肿疼痛,常常无法行走。那天,有位警官来短信,询问痛风急性发作有无好方法。原来她的上司痛风发作,下肢关节肿胀疼痛,无法下地活动,十分痛苦。我见过那位上司,体型壮实,肤色黝黑,本是寒湿体质,我曾给他服用过葛根汤。这次痛风发作,想来是入夏以后,起居不当,受寒所致。痛风多有湿,无寒不会痛。用什么经方能够尽快止痛消肿?我想到《伤寒论》的甘草附子汤。此方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如此传神的描述,与痛风十分相似。而且方中的附子是止痛良药,骨节疼痛必用;白术也能用于关节痛,《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风寒湿痹”。遂发去甘草附子汤原方:炮附子30g(先煎30 分钟),白术30g,桂枝30g,生甘草10g。水煎,一天分3 次服药,嘱服3 天。3 天后,那位警官来信,说疼痛大减,关节消肿。后又嘱原方隔天服用1 周,竟疼痛全无。经方神效如此,《伤寒论》岂可不熟读?《黄煌经方医话·临床篇(第二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