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文章从《胡希恕经方医学-六经入门讲记》(马家驹/著)提炼而出,适合想入门胡希恕经方医学,入门伤寒论的朋友。 写这篇文章的初心是总结书本中的知识,提炼出框架,不会掺杂除书本外的知识。有了框架,各位也可以快速入门。如若看完文章,觉得有帮助,麻烦动动发财的小手点点赞👍(收藏收藏★) 二、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的基本特点明确指出《伤寒论》代表的经方医学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代表的医经体系经方--------->六经辨证 内经--------->脏腑辨证 不能用《内经》的理论来解释伤寒。 六经来自八纲,六经实质是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的三阴三阳;辨六经就是辨八纲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阳、厥阴(三阴三阳)。
可以看,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多了半表半里。仲景在表里病位的基础上,加入了半表半里。 从时间上看,八纲辨证早在《伤寒论》之前早已存在。而六经辨证来自于《伤寒论》。 临床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辨即辨证,就是辨病位和病性的过程。临床中先辨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再辨病性(大的方面是阴阳,具体为寒热、虚实)。 在伤寒论中,尤为注重脉诊,脉浮沉定表里(浅深),脉迟数(快慢)定寒热,脉沉取有力无力定虚实。除脉诊外,更提倡四诊合参。闻诊思路就是要抓住主症,主症就是有助于八纲辨证的症状,通过八纲反推六经。 阴阳作为总纲,有时候通过辨寒热、辨虚实来达到辨阴阳的目的。虚实是从人体正气的角度考虑,而寒热是正邪交争所反映的特点,虚、寒多属阴证,实、热多属阳证。阴阳可以通过机体功能的亢进与沉衰来反应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当通过四诊合参辨出是什么证,治法自然就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去辨出对应的方证(方证即方剂的适应症)。治法有八个(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而这本书要教会我们治法以及方证对应。 三、表阳证:太阳病
病位在表,也就是邪在皮毛腠理(腠理即皮肤、肌肉的纹理)。 病性是表热证,热并非热邪,而是因为体表阳气郁遏,不能汗出所导致的郁热,不能够去清热。表实证指的是邪气(寒邪,并非物理上的寒)实,正气(此处是指津液中所带的气)也实,正气不虚。表热、表实属表阳证,机体功能亢进者则为阳证。 所以大白话讲就是,寒邪(外感六邪之一,寒主收引)侵犯人体,侵犯到皮肤腠理。人体正气足(机体功能亢进)即津液充足,津液聚集到体表想和寒邪干架,但是出不来(寒主收引,所以会导致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即欲汗出而不汗出。 表证的治法是发汗解表,目的是汗出,让邪气随汗出而去。
太阳病有两种,一种是中风,一种是伤寒,无需在意命名。
发热并非完全指体温计的“数值“,而是患者本身的感觉。发热并不绝对。 恶寒就是怕冷,穿着厚衣服也不能环境的怕冷感。 头疼是指头部上的任何部位都可能会痛。 脉浮沉定表里,因为脉浮所以是太阳病。
太阳病伤寒,不汗出时,津液充盛, 所以脉浮紧,就相当于篮球还没有泄气。 太阳病中风,汗出不彻底,邪气不去,又因为汗出造成了体表津液的损伤,故脉浮缓。 桂枝汤、麻黄汤证鉴别的关键点,在于是否“阳气重”,即津液是否充盛(阳气依附于津液),其中是否有汗出是关键点。 太阳中风是汗出津液已有损伤,桂枝汤的发汗力量比较缓,达到了解表而不伤津的目的。 太阳伤寒因不得出汗,体表充盛,麻黄汤发汗力量比桂枝汤更强,微微汗出(非局部汗出)即止,达到解表而不伤津液的目的
服用汤药后还需用辅汗法来增强效果,温服、啜热稀粥、温覆、不汗更服等手段,目的是为了汗出表解。切记不可过汗与取微似汗,应中病即止。 一定要高度重视辅汗法。
”不得小汗出,是表邪未解的证侯,要出汗出不来,水分含在皮内,其身必痒“。桂枝麻黄各半汤正是微微发汗的治剂。 四、表阴证:少阴病
这是辨阴阳的关键条文。都是恶寒,但区别在于发热,但是不绝对,更多的是取决于脉象。 阳证:机体功能相对亢奋,正气能与邪气相争(津液充盛)。 阴证:机体功能沉衰,正气不足无力与邪气相争(津液不足)。
脉细微、欲寐体现出人体功能沉衰,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来积蓄能力,减少能力的散发,人特别想睡觉也是同样道理。 小便难体现了津液亏损。 四肢微难以屈伸反应了阳气不足(阳气可以在处理解力气)。
两个汤方都有附子,附子有强壮温阳之功效,有振奋人体机能的作用。
同理,有形之津液不能速生,此时无形之气即阳气应当巩固。巩固阳气的运化,可振奋人体机能,便能够生津液。 五、里阳证:阳明病
病位在里,一般是指食道、胃口、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
胃家实,是说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实属于阳证,病位在里。
发热不恶寒,而出现了渴,说明邪气由表入里,出现了热邪伤津,故而饮水自救。
太阳阳明即太阳阳明合病,会出现脾约(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那么会出现便秘的情况。 正阳阳明即阳明病,胃家实也会引起便秘。 少阳阳明即少阳阳明合病,大便难。 所以阳明病的时候,要高度关注有无大便的异常。
因为邪热在理,而导致的生理反应。
病位在胸膈以上用吐法。 病位在胸膈以下用下法。 病位在皮毛腠理用汗法。 而吐法、下法是治疗病邪在里的治法。通常用下法。
白虎汤中有石膏,生石膏性微寒(但退热功效强)、味辛(辛能透散),所以生石膏用来清热(特别是郁遏的邪热)和解凝(因热而形成的凝结)。
津液严重不足就得加入人参,因为人参(党参、西洋参)能够健胃生津。
有表先解表,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瘀热是指邪热在里,不能从汗出,不能从小便走(小便不利),邪无出路,从而导致发黄。
茵陈蒿汤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 茵陈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栀子能够引三焦之火屈曲下行,从小便而出。 大黄可以下瘀血、荡涤肠胃、通利水道。
麻黄、杏仁、生姜、甘草、大枣具有解表作用。 连轺、生梓白皮具有清热作用。 赤小豆是一个利小便、祛瘀排脓的药物。
栀子柏皮汤比茵陈蒿汤所用的栀子量大。 栀子具有泻心火、利小便的作用。 黄柏具有清热作用。
有形之热是指里热和肠道糟粕以及腑气相结。 承气汤主要有三承气汤(大承气汤)
大黄是主药,可以下瘀血、荡涤肠胃、通利水道。 芒硝可以阻止肠内水分吸收,能够软化大便,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痞满胀痛,大便不通。 厚朴能够行气除满。 调胃承气汤,不一定有便秘的症状,主要以泻(下法)代清(热),清热能力最强,需要甘草起到甘缓作用。 大承气汤主要针对“痞满燥实坚”,大便秘结干燥比较明显。 小承气汤减轻了枳实、候补的量,也没有芒硝,在不确定是否便硬的时候,可以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 六、里阴证:太阴病
自利但不渴(渴与不渴是鉴别阳明病和太阴病的要点),太阴病的实质是脏有寒故也,治疗原则是当温之,符合寒者热之的原则,指出代表方是四逆辈。
因胃肠功能虚弱,水饮内调、里虚寒,所以出现了腹满而吐,食不下的情况。 虚寒水饮下迫大肠则下利,腹部疼痛。 如果错误地给予下法,就犯了虚虚实实之戒,便会出现胸下结硬的症状。
四逆汤主症 是下利、清谷不止、厥逆、脉沉、脉弱或脉微欲绝。 干姜与附子经常一起使用,附子无干姜不热。 甘草起到厚土伏火的作用。 通脉四逆汤在四逆汤证的基础上,阳气虚弱更加明显,甚至“脉不出”,表现为内真寒外假热、阴阳格拒,虚阳上越的时候使用通脉四逆汤。
气虚会有四肢酸软、乏力气短的症状。 在气虚的基础上,又出现考虑恶寒、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的症状就是阳虚。 气虚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片)可以解决。 阳虚就得用四逆汤。 津血同源,津虚和血虚都是阴的不足,会出现脉细。 七、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
半表半里在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之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在慢性疾病、复杂疾病当中,半表半里证反而更为多见。 正因为在胸腹之间(即胸肋部位),影响多个器官,所以是最复杂的。
正邪交争于胁下,半表半里邪无出路,热郁于半表半里,涉及脏腑腔间,从而出现了胸胁苦满,影响到胃就是“嘿嘿不欲饮食”。
火性炎上,势必上迫,从而出现头面部孔窍的热性症状。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柴胡苦能清热,推陈致新,对于郁热有清解透散的作用,与黄芩配伍能治“胸胁苦满”。 人参、生姜、大枣、甘草治疗血弱气尽。 半夏与生姜相配,可以和胃止呕。 黄芩与半夏配伍,则有辛开苦降 调畅气机的作用。
半表半里阳证的四逆是因为邪热郁遏在里阻碍气机,气机不通则四末气血不达而发凉。(与太阴的病机不一样)。 邪热上射于肺则咳。 凌于心则悸。 下迫大肠、小肠就会出现二便的异常,如邪热下迫同样可以出现泄利下重。
柴胡主治胸胁苦满 枳实主治心下坚满 芍药主治腹挛痛 甘草调和诸药而缓急 只要患者属于少阳病,气机郁滞比较明显。以腹中痛为主症,就可以用四逆散来治疗。
大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大黄、枳实、半夏、白芍、大枣、生姜(四逆散上大柴胡汤的简方) 大黄是阳明腑实证的主药,有攻下腑实的效果。 黄芩清热燥湿。 半夏、生姜和胃止呕。 白芍偏酸寒,可缓急止痛。 在少阳病小柴胡汤证的基础上出现了阳明里热,热结在里,阳明里热和肠道糟粕相结,表现为便干便难、心下急,加入大黄、枳实。 大柴胡汤证的呕是因热结在里导致胃肠气机不通,气机不降而上逆。 八、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
阴证本来不得有热,但半表半里邪无出路,常常郁久化热。 火性炎上,寒邪多容易聚积在人体的下半部(下寒)。所以厥阴病上热下寒为多见,但寒不热者少见。 消渴是指“但欲漱不欲咽”,热往上攻表现在口咽部出现口渴的症状。说明厥阴病有渴的特点。 厥阴病是阴证,虚寒不足容易产生水饮,水饮夹热上攻,可以出现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情况。 影响到胃,就会出现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胸胁满微结,这是气滞气阻的表现,也是半表半里热邪郁阻胸肋气机的表现。 往来寒热、心烦,都题是半表半里热邪的存在。 热邪上冲头面部可以导致头部汗出,热邪波及口腔就会渴。
柴胡桂枝干姜汤组成:柴胡、黄芩、天花粉、牡蛎、桂枝、干姜、甘草 天花粉、牡蛎以润燥止渴。 桂枝、干姜、甘草辛甘化阳治疗阴证和下寒。
乌梅丸方证也存在寒热错杂的情况,但下利情况比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更加严重。 乌梅丸组成:乌梅、细辛、桂枝、黄连、黄柏、当归、人参、蜀椒、干姜、附子。 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蜀椒为代表温热药物。 黄连、黄柏代表的苦寒清热药物。 人参、当归为代表益气养血药物。 乌梅起到酸敛收涩的作用。
这些药方的组成用半夏、干姜辛开散结。 黄芩、黄连苦降清热。 人参、甘草、大枣的甘调作用。
痞是指“心下满而不痛者”,即心下有满闷不适,但按下去又不痛。 病机是寒热错杂于心下,气机郁滞而致痞或痞硬的感觉
生姜有温化水饮的作用。 甘草起到甘温益气的作用。
出现心烦情况,是因为胸中有热。胸中有热,用黄连较多。 半夏、干姜、桂枝起到温化水饮的作用。 虚,所以用人参、干姜来温中益胃。 热邪阻遏,所以用黄芩、黄连清热。 |
|
来自: Jojo的生活 > 《胡希恕系列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