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文章带你入门六经(胡希恕经方医学-六经入门讲记)

 Jojo的生活 2025-01-19 发布于广东

一、前言

文章从《胡希恕经方医学-六经入门讲记》(马家驹/著)提炼而出,适合想入门胡希恕经方医学入门伤寒论的朋友。

写这篇文章的初心是总结书本中的知识,提炼出框架,不会掺杂除书本外的知识。有了框架,各位也可以快速入门。如若看完文章,觉得有帮助,麻烦动动发财的小手点点赞👍(收藏收藏★)

二、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的基本特点

明确指出《伤寒论》代表的经方医学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代表的医经体系

经方--------->六经辨证

内经--------->脏腑辨证

不能用《内经》的理论来解释伤寒。

六经来自八纲,六经实质是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的三阴三阳;辨六经就是辨八纲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病位
表阳证表阴证
里阳证里阴证

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阳、厥阴(三阴三阳)。

病位阳证(热证、实证)阴证(寒证、虚证)
表阳证(太阳病)表阴证(少阴病)
半表半里半表半里(少阳病)半表半里(厥阴病)
里阳证(阳明病)里阴证(太阴病)

可以看,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多了半表半里仲景在表里病位的基础上,加入了半表半里。

从时间上看,八纲辨证早在《伤寒论》之前早已存在。而六经辨证来自于《伤寒论》。

临床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辨即辨证,就是辨病位和病性的过程。临床中先辨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再辨病性(大的方面是阴阳,具体为寒热、虚实)。

在伤寒论中,尤为注重脉诊脉浮沉定表里(浅深),脉迟数(快慢)定寒热,脉沉取有力无力定虚实。除脉诊外,更提倡四诊合参。闻诊思路就是要抓住主症,主症就是有助于八纲辨证的症状,通过八纲反推六经。

阴阳作为总纲,有时候通过辨寒热辨虚实来达到辨阴阳的目的。虚实是从人体正气的角度考虑,而寒热正邪交争所反映的特点,虚、寒多属阴证实、热多属阳证。阴阳可以通过机体功能的亢进与沉衰来反应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当通过四诊合参辨出是什么证治法自然就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去辨出对应的方证(方证即方剂的适应症)。治法有八个(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而这本书要教会我们治法以及方证对应

三、表阳证:太阳病

太阳病是病位在阳证,是感受寒邪而表现出收缩寒凝的症状,是正邪交争于体表,聚集大量津液在体表,欲汗出而不汗出的一种病理状态。

病位在表,也就是邪在皮毛腠理(腠理即皮肤、肌肉的纹理)。

病性表热证,热并非热邪,而是因为体表阳气郁遏,不能汗出所导致的郁热,不能够去清热。表实证指的是邪气(寒邪,并非物理上的寒)实,正气(此处是指津液中所带的气)也实,正气不虚。表热、表实属表阳证机体功能亢进者则为阳证。

所以大白话讲就是,寒邪(外感六邪之一,寒主收引)侵犯人体,侵犯到皮肤腠理。人体正气足(机体功能亢进)即津液充足,津液聚集到体表想和寒邪干架,但是出不来(寒主收引,所以会导致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即欲汗出而不汗出

表证的治法是发汗解表,目的是汗出,让邪气随汗出而去。

太阳病包含太阳中风太阳伤寒

六经归属病性主症



方剂治法
太阳病伤寒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麻黄汤辛温发汗
太阳病中风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桂枝汤调和营卫

太阳病有两种,一种是中风,一种是伤寒,无需在意命名。

共同点:发热、恶寒、头痛、脉浮(麻黄汤证头痛较重,甚至出现身疼痛)

发热并非完全指体温计的“数值“,而是患者本身的感觉。发热并不绝对。

恶寒就是怕冷,穿着厚衣服也不能环境的怕冷感。

头疼是指头部上的任何部位都可能会痛。

脉浮沉定表里,因为脉浮所以是太阳病。

不同点:中风为汗出、脉缓;伤寒为无汗、脉紧

太阳病伤寒,不汗出时,津液充盛, 所以脉浮紧,就相当于篮球还没有泄气。

太阳病中风,汗出不彻底,邪气不去,又因为汗出造成了体表津液的损伤,故脉浮缓。

桂枝汤、麻黄汤证鉴别的关键点,在于是否“阳气重”,即津液是否充盛阳气依附于津液),其中是否有汗出是关键点。

太阳中风是汗出津液已有损伤,桂枝汤的发汗力量比较缓,达到了解表而不伤津的目的。

太阳伤寒因不得出汗,体表充盛,麻黄汤发汗力量比桂枝汤更强,微微汗出(非局部汗出)即止,达到解表而不伤津液的目的

辅汗法,是指临床为达到汗出等治疗目的而采用的一些辅助方法

服用汤药后还需用辅汗法来增强效果,温服啜热稀粥、温覆、不汗更服等手段,目的是为了汗出表解。切记不可过汗与取微似汗,应中病即止。

一定要高度重视辅汗法

身痒、鼻塞属于太阳表证

”不得小汗出,是表邪未解的证侯,要出汗出不来,水分含在皮内,其身必痒“。桂枝麻黄各半汤正是微微发汗的治剂。

四、表阴证:少阴病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这是辨阴阳的关键条文。都是恶寒,但区别在于发热,但是不绝对,更多的是取决于脉象。

阳证:机体功能相对亢奋,正气能与邪气相争(津液充盛)。

阴证:机体功能沉衰,正气不足无力与邪气相争(津液不足)。

脉微细、欲寐、小便难、四肢微难以屈伸

脉细微欲寐体现出人体功能沉衰,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来积蓄能力,减少能力的散发,人特别想睡觉也是同样道理。

小便难体现了津液亏损。

四肢微难以屈伸反应了阳气不足(阳气可以在处理解力气)。

麻黄附子甘草汤适用于表实无汗的表阴证,桂枝加附子汤适用于表虚有汗的表阴证

两个汤方都有附子,附子有强壮温阳之功效,有振奋人体机能的作用。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同理,有形之津液不能速生,此时无形之气即阳气应当巩固。巩固阳气的运化,可振奋人体机能,便能够生津液。

五、里阳证:阳明病

病位在里,就是症状反应于“消化管腔”

病位在里,一般是指食道、胃口、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

伤寒论第179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实,是说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实属于阳证,病位在里。

伤寒论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发热不恶寒,而出现了渴,说明邪气由表入里,出现了热邪伤津,故而饮水自救。

伤寒论第178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答曰: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太阳阳明太阳阳明合病,会出现脾约(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那么会出现便秘的情况。

正阳阳明阳明病,胃家实也会引起便秘。

少阳阳明少阳阳明合病,大便难。

所以阳明病的时候,要高度关注有无大便的异常

阳明病为病位在里的阳证,邪热在里,伤津耗液,多有津液不足的表现

阳明病的具体表现为大便难、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脉大有力、口渴、烦躁

因为邪热在理,而导致的生理反应。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病位在胸膈以上法。

病位在胸膈以下用法。

病位在皮毛腠理用法。

而吐法、下法是治疗病邪在里的治法。通常用法。

无形之热为阳明证,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四大症:大热(体内热邪充盛)、大汗大渴(并不准确)、脉洪大

白虎汤中有石膏,生石膏性微寒(但退热功效强)、味辛(辛能透散),所以生石膏用来清热(特别是郁遏的邪热)和解凝(因热而形成的凝结)。

热邪较长,伤了津液,津液不足比较明显,,出现了“大烦渴不解”,就必须加人参,即白虎加人参汤

津液严重不足就得加入人参,因为人参(党参、西洋参)能够健胃生津

白虎汤禁忌

有表先解表,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瘀热是指邪热在里,不能从汗出,不能从小便走(小便不利),邪无出路,从而导致发黄

茵陈蒿汤治疗实热郁遏在里,有腹微满,并没有表证,治疗阳明里实热兼小便不利(阳明里实热夹湿)

茵陈蒿汤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

茵陈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栀子能够引三焦之火屈曲下行,从小便而出。

大黄可以下瘀血、荡涤肠胃、通利水道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有表有寒表不解瘀热在里而导致的发黄(太阳阳明合病夹湿)

麻黄、杏仁、生姜、甘草、大枣具有解表作用。

连轺、生梓白皮具有清热作用。

赤小豆是一个利小便、祛瘀排脓的药物。

栀子柏皮汤治疗以发黄、发热、心烦或烦躁为主症

栀子柏皮汤比茵陈蒿汤所用的栀子量大

栀子具有泻心火、利小便的作用。

黄柏具有清热作用。

有形之热为阳明腑证,承气汤主之

有形之热是指里热肠道糟粕以及腑气相结。

承气汤主要有三承气汤(大承气汤)

方名组成药物



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

芒硝半升甘草二两(炙)
小承气汤大黄四两枳实三枚(炙)厚朴二两(炙)

大承气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炙)厚朴半斤(炙)芒硝三合

大黄是主药,可以下瘀血、荡涤肠胃、通利水道

芒硝可以阻止肠内水分吸收,能够软化大便,促进肠道蠕动排便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痞满胀痛,大便不通

厚朴能够行气除满。

调胃承气汤,不一定有便秘的症状,主要以泻(下法)代清(热)清热能力最强,需要甘草起到甘缓作用。

大承气汤主要针对“痞满燥实坚”,大便秘结干燥比较明显。

小承气汤减轻了枳实、候补的量,也没有芒硝,在不确定是否便硬的时候,可以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

六、里阴证:太阴病

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故也,当之,宜服四逆辈

自利但不渴(渴与不渴是鉴别阳明病和太阴病的要点),太阴病的实质是脏有寒故也,治疗原则是当温之,符合寒者热之的原则,指出代表方是四逆辈

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因胃肠功能虚弱水饮内调、里虚寒,所以出现了腹满而吐食不下的情况。

虚寒水饮下迫大肠则下利,腹部疼痛。

如果错误地给予下法,就犯了虚虚实实之戒,便会出现胸下结硬的症状。

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

方名组成

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附子一枚

四逆汤主症 是下利、清谷不止、厥逆、脉沉、脉弱或脉微欲绝

干姜与附子经常一起使用,附子无干姜不热

甘草起到厚土伏火的作用。


通脉四逆汤在四逆汤证的基础上,阳气虚弱更加明显,甚至“脉不出”,表现为内真寒外假热阴阳格拒虚阳上越的时候使用通脉四逆汤。

太阴病的虚包含气虚、阳虚、津虚、血虚

气虚会有四肢酸软、乏力气短的症状。

在气虚的基础上,又出现考虑恶寒、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的症状就是阳虚

气虚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片)可以解决。

阳虚就得用四逆汤

津血同源,津虚和血虚都是阴的不足,会出现脉细。

七、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

半表半里是邪气由表入里的中间状态下的病位,介于表和里之间

半表半里在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之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在慢性疾病、复杂疾病当中,半表半里证反而更为多见。                                                                                                                                                                                                          

正因为在胸腹之间(即胸肋部位),影响多个器官,所以是最复杂的。

半表半里病不易判断,对于复杂的病症可以采取排除法

半表半表里的病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结于胁下,正邪交争。

小柴胡汤四大症胸胁苦满(高度关注胸胁部位)、寒热往来(寒热不是同时出现),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正邪交争于胁下,半表半里邪无出路,热郁于半表半里,涉及脏腑腔间,从而出现了胸胁苦满影响到胃就是“嘿嘿不欲饮食”。

小柴胡汤的方证特点:口苦、口干、咽干、目眩、脉弦

火性炎上,势必上迫,从而出现头面部孔窍的热性症状

少阳病治法:和以清热。代表方: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柴胡苦能清热推陈致新,对于郁热有清解透散的作用,与黄芩配伍能治“胸胁苦满”。

人参、生姜、大枣、甘草治疗血弱气尽

半夏与生姜相配,可以和胃止呕

黄芩与半夏配伍,则有辛开苦降 调畅气机的作用。

四逆散方证

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或,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阴阳气不相顺接导致的手足逆冷就是四逆

半表半里阳证的四逆是因为邪热郁遏在里阻碍气机,气机不通则四末气血不达而发凉。(与太阴的病机不一样)。

邪热上射于肺则

凌于心则

下迫大肠、小肠就会出现二便的异常,如邪热下迫同样可以出现泄利下重

四逆散组成: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柴胡主治胸胁苦满

枳实主治心下坚满

芍药主治腹挛痛

甘草调和诸药而缓急

只要患者属于少阳病,气机郁滞比较明显。以腹中痛为主症,就可以用四逆散来治疗。

大柴胡汤用治少阳阳明合病

大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大黄枳实、半夏、白芍、大枣、生姜(四逆散上大柴胡汤的简方)

大黄是阳明腑实证的主药,有攻下腑实的效果。

黄芩清热燥湿

半夏、生姜和胃止呕

白芍偏酸寒,可缓急止痛

在少阳病小柴胡汤证的基础上出现了阳明里热热结在里阳明里热和肠道糟粕相结,表现为便干便难心下急,加入大黄、枳实

大柴胡汤证的是因热结在里导致胃肠气机不通,气机不降而上逆

八、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

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阴证本来不得有热,但半表半里邪无出路,常常郁久化热

火性炎,寒邪多容易聚积在人体的下半部(下寒)。所以厥阴病上热下寒为多见,但寒不热者少见。

消渴是指“但欲漱不欲咽”,热往上攻表现在口咽部出现口渴的症状。说明厥阴病有渴的特点。

厥阴病是阴证,虚寒不足容易产生水饮,水饮夹热上攻,可以出现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情况。

影响到胃,就会出现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十三。”

胸胁满微结,这是气滞气阻的表现,也是半表半里热邪郁阻胸肋气机的表现。

往来寒热、心烦,都题是半表半里热邪的存在

热邪上冲头面部可以导致头部汗出,热邪波及口腔就会渴。

厥阴病的治法是和法和以清热兼温阳、温下寒。代表方是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组成:柴胡、黄芩、天花粉、牡蛎、桂枝、干姜、甘草

天花粉、牡蛎以润燥止渴

桂枝、干姜、甘草辛甘化阳治疗阴证下寒

乌梅丸方证以久利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大便频、便溏、病程久

乌梅丸方证也存在寒热错杂的情况,但下利情况比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更加严重。

乌梅丸组成:乌梅、细辛、桂枝、黄连、黄柏、当归、人参、蜀椒、干姜、附子。

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蜀椒为代表温热药物。

黄连、黄柏代表的苦寒清热药物。

人参、当归为代表益气养血药物。

乌梅起到酸敛收涩的作用。

辛开苦降甘调五方证: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这些药方的组成用半夏、干姜辛开散结

黄芩、黄连苦降清热

人参、甘草、大枣的甘调作用。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的核心主证是“

痞是指“心下满而不痛者”,即心下有满闷不适,但按下去又不痛

病机是寒热错杂于心下,气机郁滞而致痞或痞硬的感觉

辨证为厥阴病,同时又以心下痞为主证,则考虑半夏泻心汤

如患者出现下利或水气明显则考虑生姜泻心汤

心下痞为主,但是的程度更加明显,就用甘草泻心汤

方名辛开苦降甘调备注
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干姜三两黄芩三两,黄连一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基本方
生姜泻心汤半夏半升,干姜一两,生姜四两黄芩三两,黄连一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干姜减为一两,加生姜四两
甘草泻心汤半夏半升,干姜三两黄芩三两,黄连一两炙甘草四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增至四两

生姜有温化水饮的作用。

甘草起到甘温益气的作用。

见到厥阴病以心烦、下寒、下利、水饮、呕吐症状为主的时候用黄连汤

辨证出是厥阴病,饮食入口即吐(气机上逆致气机不通【虚、热邪阻遏】)时,应考虑此方

方名辛开苦降甘调备注
黄连汤半夏半升,干姜三两,桂枝三两黄连三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二两,大枣十二枚黄连增至三两,去黄芩,加桂枝三两,人参减为二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三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人参三两

出现心烦情况,是因为胸中有热。胸中有热,用黄连较多。

半夏、干姜、桂枝起到温化水饮的作用。

虚,所以用人参、干姜来温中益胃

热邪阻遏,所以用黄芩、黄连清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